APP下载

给莎士比亚当配角

2019-11-15宁珍志

海燕 2019年7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爱情老师

宁珍志

年过六旬,记忆力衰退,不足为奇。一旦陷入往事青春时光的“历史”河流,有些画面却色彩不减,记忆犹新。1975年的三月,在工厂做车工一年后,我被县文化局调至叶百寿,跟随剧团搞“小戏”创作,虽然也写二人转、相声、单出头等曲艺节目,更多时间还是被剧本创作占用。当时学习环境特别,几个现代京剧几乎成为所有演出、创作尊奉的“样板”,我的工作就单纯而“专一”了。《红灯记》《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龙江颂》《奇袭白虎团》《杜鹃山》等耳熟能详,有的唱词唱段张口即来。我的戏剧创作生涯开始,便是“一线天”,我感到新奇而有热情,并乐此不疲。

指导我剧本创作的是剧团导演——我口口声声里的“任老师”,一位年长我三十岁的前辈,据说从北京国家煤矿文工团“下放”而来,个中详情不知。任老师并不受我饱满的情绪感染,天天一副心事重重的严肃面孔,寡言少语,即便如此,也常常让我如梦方醒。一次讨论评剧《闯路》结束,我们俩慢慢往食堂走,任老师像是补充会上没有说完的话,又像是有意无意说给我听。剧本核心是人物,思想、感情、主题靠人物活动实现完成。现在剧本不少人物性格含混直观,唱做念打单薄,没有历史渊源。必须清楚人物为什么这么说这么做?写人物该给人物列传,往祖宗三代追溯,职业、受教育程度,家族血缘对人物性格形成影响极大。还有人物所处的社会位置也很重要,他的言行受政治层面制约。听着导演的一番话,虽非满头雾水,也仅能囫囵吞枣,我并不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当晚,我把老师的话写在了日记本上,供自己慢慢品读理解。

不知不觉在老师身边工作了一年。一天傍晚,老师突然把我叫到他家唠嗑,无外乎一些冷暖温饱的日常话题,并无要事相商。我向老师告别,准备离开,他喊住我,让我等一下。我看见老师有些吃力地弯下身躯,小心翼翼,从床底下拿出一捆书。啊?报纸包裹得可真严实。老师语气清淡,有些神秘,这几本莎士比亚戏剧集,你拿回去认真看看,能提高你对人物的认识。记住,要自己看。最后这句是叮嘱的。望着老师比平日里还要严肃的表情,我明了其中的潜台词,不由深深点了几下头。在走回剧团的路上,我的脚步是颠颠小跑的,双手紧紧抱着书,如获至宝。对于热爱读书的我来说,专业戏剧集,还是外国的,我能不急于看个究竟大饱眼福一睹为快吗?到了自己的“单间”办公室,我也小心翼翼,拆开外面的报纸,竟然是十卷本的《莎士比亚戏剧集》,作家出版社1954年出版,朱生豪翻译。别有洞天,别开生面,我的阅读自此呈扇形面展开,突然转向,转向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转向了莎士比亚笔下的男女主人,转向了诗意盎然悲欢离合情趣横生的字里行间。

我读《哈姆雷特》,剧中讲述的有关王权、战争、疯狂的宫廷故事,的确距离我们的时代很遥远,和自己的生存生活并无多大关联,可是哈姆雷特无法调和自己对父亲的责任、向国王复仇的本能与种种矛盾所产生的忧郁性格相互错综盘结,以及为此而备受煎熬的炼狱般生活,读一遍理解不深,读两遍三遍,哈姆雷特身心的大忧郁便不能不和自己的个人小忧郁两相比较,从而在情感上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认同感。我家庭出身不好,在当时属于“可以教育好的子女”,上山下乡、就业工作都要被“另眼看待”,我必须付出更大更多努力才能和家庭实现“决裂”。父亲民国时代做过“洪大行”经理,家族拥有船只、独楼;新政权之初公安局给父亲一把手枪,要他做侦查员,被父亲拒绝。父亲想回故乡长海当一名教书先生。公安局清楚,“洪大行”是中共地下党在大连的秘密联络站,这是后来赵郁秀老师告诉我的。多少年来父亲一直守口如瓶,佯作不知。我到省作协工作以后,父亲才说出他生命履历中的一页:我与诗人方冰是京剧票友,你们的副主席吧?当年他做过旅大市文化局长。因为父亲的“经历”,高中征兵带队首长“相中”我,最终却未能入伍如愿;朝阳地委招收文秘,我的各项条件都够唯独出身问题而被拒之门外;即使是一次全县乒乓球比赛,也是因政治条件衡量而不允许我参加,没办法,我不是“根红苗正”。背着如此沉重的家庭“包袱”,一路坎坷,入团我写了三十多遍“申请书”而没有被批准,直到下乡至建昌参加国防施工建设,在一次冒着生命危险抢救落水同志成功之后,才被获准“火线入团”……

所以,当我以文化局创作员的身份在剧团履行自己的职责之时,又是何等地来之不易。敢于、能够把我调来的文化局领导,以及审批的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等该是排除了来自多少方面的阻挠和困难,才使得我有了“可以被教育好”的可能性。如今,两位“恩人”都已离世,可我仍然想以“涌泉”的心情说出他们二位的名字:张晓光、张祥。我内心的忧郁应该是被所谓的青春年少给遮蔽了,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令我油然想起自己,与自己的处境自己的情绪勾连。诚然,我的忧郁仅仅能作为哈姆雷特忧郁的一区小小的个位数,虽然同属于时代症结,哈姆雷特的心灵无疑更带有人类感情的普遍性,他能喊出关于“人”的时代最强音,凸现出世界文化文艺复兴时期的高潮景观。而我,大多以“少知肤浅”的青春表层来荒度时间,我的忧郁只能是哈姆雷特身上的零星斑点,充其量配角而已。

我读《罗密欧与朱丽叶》,几个世人皆知的关键词记忆深刻:嫉妒、忠诚、背叛、浪漫爱情、男性友谊。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迅速坠入爱河,可是他们有缘无分,结婚之后仅度过一个短暂的夜晚,第二天就要因为家族世仇而被迫分开,并被卷入诸多事件之中,最后双双自杀。“我从前的恋爱是假非真,今晚才遇见绝世的佳人。”罗密欧的告白直抒胸臆;“我的慷慨像海一样浩渺,我的爱情也像海一样深沉;我给你的越多,我自己也越富有,因为这两者都是无穷尽的。”朱丽叶的心声感人至深,她与罗密欧的爱情惊天动地,成为年轻人忠贞不渝爱情的效仿和鉴别的楷模,跨越时代,至今仍然能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然而,莎士比亚描写的真挚或生死爱情,于当年无时不在尊奉的“样板戏”里面却罕有痕迹,江水英、方海珍、阿庆嫂、柯湘等等,无不都是舞台上的“孤家寡人”,缺少最为起码的家庭夫妻感情的滋润,用现在的话语来说是响当当的“女汉子”。我问导演,任老师说爱情是“禁区”,别说戏剧,就是小说等其他文学样式现在也不会出现爱情。我说她们应该有丈夫啊,导演说,你没看见江水英家门口对联的横批是“光荣之家”吗?阿庆嫂的丈夫呢?阿庆“在上海跑单帮呢”!方海珍海港工作繁忙深夜查仓,根本无暇顾及丈夫和家;柯湘的斗争环境险恶残酷危机四伏,哪里有谈情说爱的条件和时间……我以此类推,竟然把惯于冷面的导演老师惹笑了,来之不易。可是,我没有笑,还是想笑笑不出来?今天却很难揣度我那个时段勉为其难的心境。

在爱情缺失退位的“文革”期间搞剧本创作,的确有空白处,人物的某些血肉情怀被割断,脑子里经常少有“一根弦”,并直接影响到了我的生活,有趣的哀伤和无奈。剧团里年轻人居多,都是姣好健美生态,搞剧本创作就我一人,个高又苗条,因此颇受几位女士青睐。然而,人家“暗送秋波”我全然不懂,虽然偷偷看过《青春之歌》《鹰之歌》《林海雪原》《红楼梦》《三家巷》《苦斗》等不少长篇小说,可书本上的爱情与现实中的爱情成色太不一样,我懵懵懂懂的感受就是唯恐爱情降临到我的身上,因为我无法“招架”。本来一位年龄相仿的异性对我关爱有加,可个把月之后突然又疏远了我,即便照面,也是脚步匆匆象征性点头,与往日大相径庭,我猜想她是侧面打听到了我的“出身”,对我“敬而远之”了。虽然我对她没有表示亲近和异常改变,三四十人的单位天天见面,每人的常见表情全能背诵。尽管我没被蛇咬,但开始怕“井绳”了,我也开始躲避“爱情”。走进大学校门,收到上一届女生“求爱信”,竟然把信交给了班主任老师。于今一想,多么不地道的行为。在教室外墙黑板报上疾笔书写诗歌,邻班女生非要借我日记本带回寝室看,并请求和我学板书,我拒绝的脸上没有半点笑容,伤人自尊。大三时班上大姐给我“介绍”条件相当不错的同班女生,我却拿人家和普希金《欧根·奥涅金》中的达吉亚娜相比,说对方感情过于外露,“妇女队长”型,大失男士应有风度。我知道,这是“样板戏”里的女主人公们对我的类似性“戕害”,逼我逆反,以致于生活中稍与“古典”气质有点距离的,我都给人家戴上此顶“帽子”。

莎士比亚把生活中的爱情“典型化”,我把书本里舞台上的爱情“个人化”,几经对比,我的视野过于狭小,心态过于单向,即使是有时代浓郁色彩的涂抹,有一己情绪的无边蔓延,也是把爱情抛向简单、公式一样的程序了。给莎士比亚当配角,我够格吗?真有些勉强了,或者是一厢情愿。

我读《威尼斯商人》,有关夏洛克“一磅肉”的经典细节至今都还在我的脑海里晃悠,夏洛克的邪恶与自私过目难忘。夏洛克不是真正的商人,他只是放高利贷者;真正的商人是安东尼奥,还能够为朋友两肋插刀。无论情节如何发展变化,人物如何乔装打扮,钱作为全剧的一个中心意象,仍在起着催化与传媒作用,因为钱与利益、人性的最深处息息相关。与我读莎士比亚同时发生在北票乡间的一个真实故事,说起来不禁令人“啼笑皆非”。一天劳作收工后生产队分土豆,当然是由队长保管会计们掌秤按户或按人口分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太太蹲在土豆堆旁,逐个地挑拣最大个儿的,往自家的篮子里放,一边放还一边叨咕“白求恩还往家里拿大的呢”。有人不解,问她,她理直气壮:毛主席说的呀!众人大笑,原来老太太误读了毛主席著作《纪念白求恩》的首句:“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人人“教条主义”学习的年代,学不懂弄不通必然贻笑大方。话说回来,自私为人的本能,在所有的时代,通用。

我读《奥赛罗》,虽然这个剧是多向主题,爱情与嫉妒、轻信与背信、偏见与异族等等,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嫉妒”的主题。高中时我们几个要好的同学“德智体”全面发展,功课门门优秀,篮球乒乓球也出类拔萃。教室很宽敞,后面能放下一张乒乓球台,放学后我们几个常常是晚走一会儿打乒乓。可是没过多长时间,不是球网没了,就是球拍没了,有时还会丢作业本,我们几个同学也是毫无办法。班主任老师是沈阳插队落户来的,我们向他汇报,老师摇摇头,连声说,嫉妒所致,嫉妒所致。嫉妒?我们同学之间嫉妒?老师笑了,儿童时期就有嫉妒。不甚了了,对这个词,陌生感太强。莎士比亚形象地诠释了“嫉妒”在人性中的位置,以及对灵魂的毒化作用,尤其在生命的攸关时刻。

我读《仲夏夜之梦》,方知“真正的爱情,所走的道路永远是崎岖多阻”;我读《爱的徒劳》,晓得爱情和慈悲常常混为一谈,然而也能带来诗意、智慧和欢快;我读《温莎的风流娘儿们》,领略百态众生的大千世界,所谓的风流娘儿们其实能够与轻浮张狂拉开距离;我读《无事生非》,感受在一个遍布假象的社会,人与事的漏洞百出不堪一击;我读《第十二夜》,体会青春易老,韶华难长,衰老总是过早来临;我读《雅典的泰门》,明白生命中不仅有两个极端的悬殊,还有更多的中庸生活境地;我读《终成眷属》,确信良善和丑恶在理论上水火不相容,可是在人性的躯体却是善与恶经纬交错,天使与魔鬼近在咫尺;我读《暴风雨》,获悉人生如梦,莎士比亚的“自画像”充满哀婉,狂欢再豪华也有终场之时;我读《皆大欢喜》,想象世界本来就是一个偌大的舞台,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扮演着性格各异的角色,就看他们演得像不像……我用今天的语言概括昨日的感受。莎士比亚几乎把人类的全部思想感情集中在他的剧作中,给了我们精神界面以丰富的联想和感知,受益无穷;莎士比亚给予人类心灵世界的大面积展现,的确活画出一个又一个饱满的艺术形象,令后来者叹为观止。我的刹那间心绪,我的片段型情愫,我的偶然性想法,我的下意识思虑,如果能与莎士比亚笔下众多人物的感情有那么一点点相通的话,也是他广博浩瀚的艺术海洋里溅起的浪花,是一个个过场的“配角”,虽然短暂渺小,反射出的依旧是莎士比亚的光芒。

在剧团工作三年,《莎士比亚戏剧集》给我的收获虽然不是“千车也载不尽万船也装不完”的物质财富,但在那个非常的岁月里给我的精神带来的慰藉和遐思却难以用语言表述。我强烈的感觉就是内心成长远比身体成长快。在考进“七七届”去大学报到的前两天,十卷本的《莎士比亚戏剧集》该还给任老师了,我用大红纸包好,捧着,去任老师家。当我把书恭恭敬敬放在桌子上时,任老师欲言又止,而改换目光和我交流。他没有望向桌上的《莎士比亚戏剧集》,而是炽热地望向我,满含期待与祝福。此刻,窗外正攒动着1978年的早春。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爱情老师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莎士比亚(素描)
不谈爱情很幸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莎士比亚十四行诗选译30首
解读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