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2019-11-15■
■
一、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的时代背景
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彰显了我国政府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的决心。李克强总理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强化质量基础支撑,推动标准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接,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让更多国内外用户选择中国制造、中国服务”,这是进一步强调质量在推动新时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经济发展的时代特性决定了要有符合其时代特性的人才来支撑和引领,在经济发展由重GDP的“数量时代”迈向重发展品质的“质量时代”过程中,对人才的质量素养要求将越来越高,质量素养已成为评价人才素养的重要指标,提升质量素养将成为人才开发的重点。
2012年2月6日,《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强调建设质量强国,关键在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质量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是守住质量安全底线、促进质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日本质量管理之父石川馨认为:“质量,始于教育,终于教育”,道出了质量素养教育对建设质量强国的价值。2017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将质量教育纳入全民教育体系,推进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和课程建设。加强职业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动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质量人才培养的主体,推广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
质量时代是国家因质量而强盛时代,迎接这个时代的到来,需要在人才培养中融入质量元素,将人才的质量知识、质量意识、质量技能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造就具备较好质量知识、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在高职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融入质量素养的培育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更是实现全面发展人的内在要求。
二、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一)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2017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质量强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在于人,在于拥有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匹配的高素质生产者和消费者。回顾我国经济发展历史,在一些质量问题频发、产品质量不高的质量事件中,其主要原因就是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意识、质量知识等质量素养不高。因此,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素养的重要性将大幅提高。2016年12月,在教育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的《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中指出:“提高全员质量素质。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加强质量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增加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内容。”因此,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来强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质量素养,不仅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是技术技能人才全面发展的需要
2014 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对职业教育的定位不再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对于职业院校所培养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2015年,教育部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坚持立德树人、全面发展”的原则,关注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因此,在高职院校中开展质量通识教育就是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专业教育、人文教育和职业素质教育的有机融合。质量素养是职业素养的重要内容,专业技能与质量素养存在融合性,需要相互耦合。高职院校将质量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部分,既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又是在新时代提升人的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三)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是破除质量教育发展不足的现实需要
根据中国质量协会《企业从业人员分类与能力评价模型研究》课题组的研究表明,我国平均每10亿元产值拥有质量资格证书数仅为2.14张,每万名就业人员拥有质量资格证书数仅为1.23人。这与美国3亿多人口就有近10万名质量工程师相比,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因此,我国质量从业人员的质量和数量均亟待提升。2012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校长唐晓青就提出了“加强质量通识教育”提案。
要提升质量从业人员的整体数量和总体素质,必须依托教育。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有效地支撑了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如果能在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基础上,通过开展质量通识教育,将质量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融合,学生在获得专业技能教育,又获得足够的质量知识、较好的质量意识和较高的质量素养,从而造就一大批专业技能过硬,质量素养优异的质量从业人员后备力量,为建设质量强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四)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
由于我国通识教育开展较晚,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受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影响非常大,为实现培养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和教学实施都过于重视专业教育,大大弱化了通识教育,具有“工具化”的倾向。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社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良好的基本素质能力和职业转化能力,这正是通识教育价值之所在。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以专业教育为唯一教育目的的教育教学理念,学习接受通识教育理论,积极投入通识教育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才能够满足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育人价值。
(五)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是终身学习和职业迁移需要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不断变革的社会之中,在这样快速变化的环境下,终身学习的能力是一个人得以在这个社会里立足的重要品质。美国壳牌石油公司总裁卡洛说:“应变的根本之道是学习。”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如果只着眼于为学生职业生涯初期阶段的就业做准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就为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质量思维、质量技能,它更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拓展了学生学习生活的经验。因此,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是契合了学习型组织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下,学生职业岗位的转换非常频繁,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员工的职业生涯内,平均会更换4-5次工作岗位,在我国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因此,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普遍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是指劳动者从事任何职业都不可缺少的跨职业的基本能力,也就是“可携带”、“可迁移的”能力。质量具有社会经济活动的天然属性,万物皆有质量,如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工程质量等,而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其实就是塑造这种涵盖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质量意识、质量思维、质量文化和质量工具的质量素养。因而,高职院校可以通过质量通识教育的培养来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职业迁移的能力。
综上分析,高职院校开展质量通识教育具有鲜明的时代背景,更有着深层次的发展动因。高职院校要以贯彻质量教育的有关精神为契机,以塑造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质量素养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科学谋划质量通识教育开展的路径,为推进质量强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