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手工艺振兴看文创产品的“工巧意识”
2019-11-15■
■
中国传统手工艺是我国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工业革命以及现代化进程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受到巨大的冲击,甚至濒临消失。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传统文化的振兴,传统手工艺开始得到恢复和发展,它通过生活方式保留的文化形态和造物技艺中蕴含的美学思想和生活智慧,对当代艺术设计产生重大影响。
一、传统手工艺的回归与复兴
工业革命给传统手工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尤其是在经济形式、生产方式、技术进步等方面。但却忽略了传统手工艺的文化内涵和造物智慧。罗伯特·卢卡斯说:“一旦人类思考经济增长问题,就很难再思考其他问题”。工业时代出现了大量消解地域和文化特色,强调功能主义的产品。人的生活也被逐渐“工业化”。面对这样的局面,传统手工艺开始回归和复兴。
前工业革命时期,英国设计师威廉.莫里斯发起的工艺美术运动。这是对大工业机械千篇一律的设计改良运动,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工业化的反思。目的是重建手工艺的价值,改变当时艺术家与手工艺者相分离、设计与制作相分离的状态。但其逃避和否定工业化与机械生产,企图复兴中世纪哥特时期的艺术是他的缺点,也导致了这场运动的失败。但它依旧是设计史上是较为重要的运动之一。
日本传统工艺保护工作做得非常有成效,它把传统工艺定位为国家的象征,以“传产法”为依据,以“政府和地方机构支援”为主导,以“传统工艺品产业振兴协会”为联动机构,共同展开对传统工艺产业的支援与扶持。同时开办民艺馆和民艺杂志。使日本民间工艺有了很大的恢复,产生了一批兼具技艺与艺术造诣的工艺名家。70年代末的造村运动,又使逐渐衰败的农村经济得到恢复。日本的民艺运动对全世界范围的传统工艺振兴起到了借鉴和引领的作用。
后工业时代的中国传统手工艺振兴是依托多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淀,2017年出台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明确了传统手工艺的概念意义、要求和任务。与之前的“非遗保护”“工匠精神”等一系列政策和保护措施形成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强调要发掘和运用传统工艺所包含的文化元素和工艺理念。让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提升传承和再创造的能力。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振兴与之前的复兴不同之处在于:将传统手工艺作为工业文明的有力补充。强调互生共利的重要性。与生活、与产业互动。
二、造物思想的精髓-工巧意识
中国最早的手工艺技术典籍《考工记》中说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其中,工巧是手工艺的重要原则之一,它突出人在造物中所起到的作用。前三者强调的是自然客观,而工巧强调人为的主体因素。很多人认为工巧就是高超的手工技艺,实际上,工巧除了是对技艺的肯定与赞美之外,其背后蕴含着更为丰富的造物智慧和思想。当看过工艺大师的精湛之作,内心的感受是难以言喻的,它集精湛、巧思、天成、智慧与顿悟于一身。在这里我们用现代人的思维将工巧理解为:巧技、巧艺、巧思和巧法。
(一)巧技
技艺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是能把某种设想转化为实体的手艺。是一种经验。这种技艺是传统工艺人经过世世代代总结和累积出来的,最终能到达“巧”的境界。前面我们提到的重道轻器,其实在《易·系辞》里,道器是平衡依存的关系。技以载道,技艺是精神的物化和外在。在中国民间的造物观念中,更是道器并举,甚至是实用大于精神。
(二)巧艺
判断一个手工艺品巧与不巧,不仅只看起技术性,其中也包含了对物的技艺、造型和装饰等审美范畴的评判。“工”不仅指技术,更指与艺术有关的技艺。从古至今,技与艺从来都是难以绝对分开的。
(三)巧思
思为构思、想法。春秋时期工匠鼻祖鲁班,被两边长着锋利的齿形叶子划破手指得到了启发,发明了锯。古人模仿鸟类的筑巢为室、模仿鱼类的木桨仿鳍。这些都是古代典型的“制器尚象”的造物方法,亦是今天的仿生学。制器尚象”反映出中国匠人的巧思,善于观察身边的“物象”以获得启示,并在大脑中构想出物的“图象”,最终制作出符合劳作人民实用的巧器。这一系列造物过程中的思虑和谋划虽然有出自长期劳作的经验,更多的是手工艺者智慧的善思、巧思。
(四)巧法
法的原意是秩序与准则,“工”建立在法度基础之上。古代造物强调要师从自然,从自然中找寻方法和灵感。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就是工匠们造物时鲁翘楚了解材料的形状、性能,根据这些性状,再加以安排营造。除了以自然为法之外,传统手工艺还有一种标准与准则,就是适应性准则。造物的最终用途是为人所用,民用有民用的法度,要功能性强,追求内容与形式、功能与装饰统一的浑然天成式的工巧性。官用有官用的法度,除了功能实用性之外,官用更多为单纯满足视觉快感的过度工巧。这是工匠们在长期的造物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秩序与准则。
三、重拾古法精神-文创设计的思考与再造
后工业化的今天,全球经济化转型,人们将目光瞄准了服务业和高附加值的创造业。文创产业和产品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文创的首要特征是文化,内涵核心是创意和产品。强调人文属性的重要性,适应生活的创新性和功能性,这也正是传统手工艺要找寻的出路。当代的文创产品如何体现人文属性?如何凸显民族性和区域性?何如在文化和创意间找到平衡?在重拾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中国,这是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而传统工艺精神以及造物的智慧与方法显然给了我们启示。
中华民族是智慧的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无数的美器,美器造就了我们由内而外的雅致生活。历史滋养侵润了我们的审美意识,树立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传统造物的工巧意识是一种东方的设计思维,它在当代文创设计中演绎出新的解读。工巧背后的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精神被当代解读为“工匠精神”, 这种精神是渗透在血脉中的文化,因人而生,因人而传。中国的制造业,不缺少资源和技术,缺少的却是传承百年的造物精神。即本真、匠心与智慧精神。这也是我们找寻的人文属性和民族特征。
工巧的技术性,在古代曾因受重道轻器的观念影响发展缓慢,今天手工艺的振兴一方面让手艺人真正的技巧得到恢复性保护,另一方面促使“技”逐渐走向科学。“科”与“技”、“技”与“艺”的结合是当代文创产品创新创意的灵感之源。
巧思在文创产品的设计中更接近创意,是一种创新的思维意识。但在文创产品中,巧思是依托在文化习俗和民族传统之上的。近年来,文博热成为一种现象,同时也掀起来文创产品、文化消费的热潮。陕博的萄花鸟纹银香囊再现了唐代同心圆平衡环的工艺绝活。苏博用国家级非遗缂丝织造技艺打造现代团扇,上博推出的睡眠眼罩竟然写着宋徽宗的书法“昼眠夕寐”。这样的巧思创意不但让文物活起来,同时也穿越般让观众与历史亲密接触。用传统工艺的魅力唤醒当代人的审美意识。
巧法在当代设计中是方法和原则,今天的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数字产品眼花缭乱,多感官交互设计挑战我们的体验。我们已经迷失在古人所说的“奇技淫巧”之中。幸好传统手工艺的回归让我们重拾造物的根本,从设计的源流来反思。制造那些满足日常、关乎民生、讲求功能,却始终保持人文情怀的温润之物才是我们当代设计要遵循的原则与法度。
四、结语
我国文创产业的兴起虽然不长,但却受到前所未有的文化冲击和思维挑战。而此时,传统工艺回归当代人的视野,引发我们重新审视这些“过去维度”的工艺方式是如何创造出历史上浩若星辰、美轮美奂的文物宝藏。传统工艺思想、工巧意识对当代文化产品的设计起到了重大的影响:一是建立起基于传统文化的人文属性,凸显文化身份与民族自信。二是通过对工巧意识的创新性解读,从巧技、巧思、巧法等方面给当代文创产品设计以启示,探索出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相适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