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香玉对豫剧唱腔艺术的贡献
2019-11-15■
■
豫剧是受众群体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它依托于中州大地悠久的历史文化,同时借鉴吸收其他艺术门类的精华,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今日受众最为广泛的地方戏剧。早期豫剧依托于不同地域文化形成了几大地域流派。随着时代发展,特别是20世纪30、40年代以来,由于战乱等因素,人口流动加剧,文化交流增多,打破了地域限制,豫剧逐渐形成了以女角为中心的豫剧流派。不同地域的豫剧流派,打破门户之见,彼此交流学习,相互取长补短,融会贯通,不断丰富自己的唱腔,为豫剧演艺事业百花齐放时期的到来做出重要贡献。其中作为六大名旦之一的常香玉,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嗓音优势,学习各种豫剧流派的演唱特点,融汇贯通,形成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建国后,常香玉根据自己多年的舞台经验,进行理论总结和提高,为我国戏剧理论的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常香玉能够打通旦角、生角的界限,灵活运用生角的唱法。豫剧唱腔具有多样性,不同行当、不同年龄、甚至不同性格的艺术形象都存在不同的唱腔。例如小生和老生在声音塑造方面有明显不同,老生的唱腔一般是演员本身的真声,而小生唱腔一般是用假声演唱,而旦角、生角的的差异更大。随着豫剧各流派之间相互交流学习,豫剧演唱的音域得到扩展,但同时也导致演唱时真、假声衔接不顺畅,在演唱过程中出现“破音”“打嗝”等现象。为解决这一艺术表演过程中的难题,部分演员潜心探索,探求将“大本腔”与“二本腔”相结合,即真假声自然过渡的“真假声结合唱法”。常香玉是这一探索过程的杰出代表,她有意识地将豫东调与豫西调相结合,扩展音域,形成以大本嗓为主,同时和二本嗓相结合的混合声唱法。如在《花木兰》中,花木兰在替父从军之前是女儿身,但是从军之后,花木兰女扮男装,行为举止应该更加男性化,于是常香玉在塑造花木兰这一形象时,突破传统表现形式,在出征之前以旦角的唱法演绎花木兰,在出征之后则以生角的唱法塑造花木兰形象,生旦两门抱,使花木兰的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突出,鲜明生动。
常香玉在豫剧表演过程,善于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深入人物的内在性格本质,并灵活运用不同唱腔,力求表现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使豫剧表演的内涵更加丰富。在《拷红》中,当唱到“张先生的疾病不轻”时,常香玉有意加入生活化的爽朗笑声。此时张生因思念崔莺莺,神思混乱,而红娘精明洞达,自然了解张生的苦恼。同时红娘又十分同情这对相恋的爱侣,她在调笑张生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对他们真挚感情的真心祝贺。常香玉在此处对生活化笑声的合理运用,显示出红娘的聪慧善良、俏皮爽朗的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更加立体。常香玉还善于对传统剧目中的人物进行性格创新。在《花木兰》中,常香玉不仅生动地表现了花木兰温柔、善良、贤淑、勤劳、诚恳的品性,同时,她将口腔、鼻腔、头腔结合起来,增强发声效果,塑造了一位英姿飒爽、聪慧果决的巾帼英雄形象。
常香玉在表演过程中注重唱腔音色的创新和唱法的创新。如在《女子们哪一点不如儿男》唱段中,常香玉调整音色,使声音抑扬顿挫,感人肺腑,显示出女子的坚强与自信。在《断桥》中,常香玉灵活运用几种豫剧唱法,例如“七折”唱法、将慢板和非板相结合的唱法等,将白素贞对法海的愤恨淋漓透彻地表现出来。当白素贞走到断桥边时,物是人非,以凄怨哀痛的嗓音表达白素贞内心的悲痛。在《拷红》,常香玉对崔老夫人和张君瑞的声音形象进行模仿,需要分别表演祥符调和豫西调,随时对腔调进行巧妙转化。张君瑞因想念崔莺莺小姐而病倒,小姐因思念张生而郁郁寡欢,红娘作为他们互诉深情的使者,需要模仿他们双方的神态进行描述,实现豫剧表演花腔部分的创新。常香玉在表演过程中善于运用三字腔,对人物性格和心理进行生动细致的刻画。例如在《拷红》中,唱到“尊姑娘稳坐绣楼以上”的时候,常香玉采用慢速三调腔,音阶跳跃幅度大,使整个场景更加具有张力。
常香玉还善于将自己在表演过程中积累的经验进行理论归纳总结。她曾在1957年在郑州举行的“唱腔和表演”报告会上做《试谈豫剧的唱腔问题》的主题发言,主要总结唱腔设计和演唱方法两个方面的内容。此外,常香玉创作的《艺事杂谈一百句》等,也对常香玉演唱实践经验进行了高度的理论总结,包括舞台实践、艺人守则、唱腔方法、艺术思想理论等。常香玉有着独特的学戏经历(转益多师,将豫西调和豫东调有机结合),优越的嗓音条件和开阔的学术视域(曾到奥地利和苏联观摩戏剧艺术),她的理论总结在今天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常香玉要求吐字真切准确、铿锵有力,依照字音进行唱腔、念白,特别是唱“快板”和用低腔时,一定要让观众听清楚。常香玉还提出了练习“吐字”的方法:其一是练习用气,其次是练习嘴上的功夫,练习口部唇、舌、齿等各部位的肌肉。常香玉详细分析了“用气”和“用嗓”两个方面的问题,强调演员要学会“存气”和“换气”。这固然跟演员天赋分不开,同时也与熟练程度有关,因此要“多唱多练多找”,在演唱过程中遇到较为困难的唱腔时,要反复练习,不断摸索,不断调整。关于“用嗓”的问题,常香玉分析真嗓和假嗓各有优点,并无高下之分。本嗓吐字清晰、唱腔柔和动人,假嗓则嘹亮高亢,在不同的情境下运用不同的嗓音,能帮助更好的塑造人物,将真嗓、假嗓结合起来使用是一种较
好的演唱方法。
常香玉十分重视演员的个人修养。例如她关于“志气”的解释:“我所说的志气,包括两层意思:一是一个人的理想或奋斗目标,这是‘志’;二是那么一股劲头,一种顽强的精神,这种劲头和精神,就是‘气’。有那么一股劲头和精神去实践自己的理想,就算是有志气。否则光有‘志’没有‘气’,往往会把自己的雄心壮志变成一句空话。”人无志不立,对于要用出色的艺术作品回馈人民的演员来说,同样需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坚定拼搏的意志,这既是常香玉自己多年演唱的心得体会,也是对后来者的殷切希望。此外,常香玉强调要博学多识,兼收并蓄,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努力汲取不同豫剧流派、不同戏曲艺术乃至不同类型艺术的营养。常香玉认为只有在“博”的基础上才能根基牢固,全面发展,同时推陈出新,呈现更加出色的艺术品质。
总的来说,常香玉在唱腔艺术上将豫西调、豫东调、祥符调融汇贯通,打破传统唱腔固有的表现形式,吐字清晰,动作优美传神,表演细腻独到,心理刻画真实可感,形成独具特色的豫剧艺术流派。做为豫剧常派的创始人,常香玉对河南豫剧的发展和传播作出巨大贡献,也对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