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理罪》:悬疑文学的电影改编

2019-11-15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郑州451150

电影文学 2019年4期
关键词:陈希马凯方木

高 升 (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河南 郑州 451150)

由谢东燊执导的电影《心理罪》(2017)改编自雷米所著的、拥有十亿网络点击率的同名小说,而又以小说中《画像》为主要的故事蓝本。电影以犯罪心理学专业的天才学生方木与警察邰伟为主角,讲述了主人公探寻真相、破解案件的故事。在国产悬疑文学的电影改编中,《心理罪》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较好的范例。

一、主题的精简

罗伯特·沃伦曾指出:“把一部小说改编成一部影片时,小说只是素材而已,而影片则是一部新的创作,是毁是誉,都与小说作者全无干系。”尽管“全无干系”之说略显夸大,但这种创造观是无可厚非的,这一理论也得到了乔治·布鲁斯东、杰弗里·瓦格纳等西方理论家的认可。移植原著或者单纯地忠实于原著并不意味着改编成功,电影有其自身的艺术特性,对于悬疑文学的改编,电影人的确有进行主题、情节上的增删,改动事件进程或艺术结构的必要。在《心理罪》中,主创就选择了精简原著的主题,以便于观众的理解。

在原著中,小说的主题主要有两方面:一为方木的个人成长;二为方木和邰伟从互不理解,到惺惺相惜的兄弟情义。这两点尽管在电影中都有所表现,但不难看出,就方邰友情这一点上,电影考虑到时长的需要,对此只是一带而过。即使是在方木的个人成长主题的表达上,电影也选择了简化。原著中的方木是一个集天才与疯子于一身、看起来亦正亦邪的人物。丁树成曾经用罗纳尔多和郝海东相比为何前者能成为世界一流前锋为例,说明方木对于犯罪特有的敏感,这种天赋能使得他极为擅长探寻罪犯心理。然而方木又是两年前一场灾难的幸存者,从此方木一直生活在噩梦之中,且总是用眼神阻止他人对他的接近。一言以蔽之,方木个性阴郁,并且就读于地方大学的他曾经表示过自己并不愿意做一名警察,是在和邰伟联手查案中,方木才渐渐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而在电影中,方木更像是一个阳光的大学生,虽然他也因为自己对犯罪和黑暗的敏锐嗅觉而有心理阴影,但是他的外在表现依然是可亲、活泼,甚至显得不谙世事的。在邰伟与方木的第二次见面中,方木正在窥视心爱的女孩陈希跳舞,还被跳舞的女孩们拉着走上舞台,这使得邰伟对方木留下了少不更事、轻浮无能的不良印象。但是在随后的合作中,邰伟渐渐感受到了方木的严谨认真,原本就在刑警学校就读的方木也明确地对邰伟讲了自己要做一名警察的意愿。观众和率先出场的邰伟一样,目睹了方木的成长,他从最开始的轻佻(第二次见面就挑衅式地揭穿邰伟内心的隐痛),畏惧(在看到法医解剖尸体时恶心呕吐),不能正视自己的内心,到经历了失去初恋陈希的痛苦,最终在一系列的斗智斗勇中抓捕凶手,成为一名沉稳的、克服了心理障碍的合格的实习警察。要理顺方木的个人经历和心路历程,原本要互相参看《第七个读者》《暗河》《城市之光》《教化场》,方木是贯穿上述小说,在不同案情中均有出场的人物,而电影《心理罪》则删去了与《画像》中“吸血案”无关的枝节,移植了《第七个读者》中陈希之死的情节,让方木从业余到专业、从青涩到成熟的蜕变在这一个案件的处理中完成,整个历程清晰可辨。

而在方木和邰伟的情感变化上,电影则着墨不多。观众能够接受到二人对彼此的印象由坏变好,最终成为配合默契的搭档的信息就已足够。邰伟由于幼年目睹父亲在游乐场被歹徒捅死而变得性情刚烈、嫉恶如仇,在办案上的经验也较方木丰富,故而一开始极为排斥方木,视他的心理侧写为“卖弄”。但在方木一次又一次地找到关键线索后,两人得以袒露心扉,彼此钦佩。除此之外,电影并未再介绍二人的误会与理解,也没有再突出二人友情建立起来以后的交往,在案件水落石出后就结束了叙事。值得一提的是,雷米的《心理罪》同样被改编为先后在爱奇艺、乐视视频平台播出的网络自制剧,并且被认为达到了同类连续剧中的较高水平。与电影不同,网络自制剧拥有更为自由的创作空间、更广阔的叙事容量,同时受众上,也比电影有着更多的读者/观众重合率,在这样的情况下,保留原著中方木与邰伟的诸多交往细节,使两人的感情线更加丰富,就显得可行且有必要了。这二者的区别,正说明了主创把握住了电影表达的规则。

二、叙事的改造

如前所述,主创要从电影出发,在整理原著素材时,要考虑到包括时长在内的电影艺术形式特征,这也就决定了《心理罪》主创在继承“吸血案”整体的情节走向时,又要对原著的叙事进行一定的改造,使电影出现新的叙事节奏和元素组合。

首先是情节的置换。例如在原著中,方木走入邰伟的视野是因为一场奸杀案,方木通过死在工地顶楼上的尸体,得出了犯罪嫌疑人“不是在强奸被害人,而是在强奸整个城市”的结论,从而提供了犯罪嫌疑人的年纪、经济条件、职业以及经常出没于黄色录像厅这样的行为特征猜测,最终成功锁定犯罪嫌疑人。这一开头无疑能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并树立起方木的天才心理侧写师形象。而这一情节在电影中被改为一起摘除死者器官的案件。医院中惊现一具被完好缝合,但是内脏已经被悉数摘去的尸体,法医乔兰和随后赶来的邰伟马上在医院进行了尸检,而方木也在围观的人群中,通过观察其他围观者马上得出了结论:凶手会徘徊在现场;凶手的缝合并不专业;凶手应该是一名想当医生而没能成功的护工;凶手就是一直盯着旁人想看而又不敢看的法医动作的人。随后则是一场动人心魄的城市间的追逐戏,警方最终抓获犯罪嫌疑人,但也付出了李一曼重伤的代价。这样的改动,既同样达到了快速提起观众兴趣,且突出方木形象的目的,同时还能缩短破案进程,使冗长的查访过程不必出现,并顺理成章地加入令人血脉贲张的楼宇街道之间的追逐戏,又避免了照搬原著,使读过小说的观众丧失悬念。

其次是情节的删减。“电影的观看方式是由冷酷无情的放映机速度决定的。”有限的观影时间和一次过的、无法掌握速度的接受方式决定了电影必须压缩小说的信息量。如在原著中,马凯被抓获和审讯是一个较长的过程,警方在抓住马凯后,方木提出了单独对其审讯,且方木为了直击对方的心理,提出不要给马凯戴上手铐脚镣,为此还遭到了马凯的袭击。在电影中,这一系列的情节被省去。方木和邰伟在发现了马凯有可能躲藏在某废弃医院后就迅速展开了抓捕,不料马凯被方木手机中的婴儿吸引,在夺取手机的过程中翻下阳台,邰伟为了得知另一个受害者的下落而抓住马凯,而马凯竟割开邰伟的手腕吸血,最终坠楼而死。原本延续多天的情节,在数分钟中就推进完毕。马凯病态、邪恶的形象并未因此而受损,而方木的急中生智(用婴儿哭声和催眠式的叙述转移马凯注意力)和邰伟的坚忍(在鲜血直流的情况下一直紧抓马凯的手腕)又得到了彰显,人物变得更为“符号化”。这样创造性的修改,是电影人能在约两个小时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多达数百页的小说故事的叙述的必要功力。除此之外,电影还减去了如乔老师失踪等大量情节,在此不赘。

第三则是情节的增加。为了增强戏剧情节,电影在做减法的基础上还有必要做一定的加法。如前文所提到的,陈希早就已经被吴晗杀死。但在电影中,陈希则是一个重要人物,她一开始就与方木有交往,活泼好动的她用玩滑板等方式帮助方木走出心理的阴影。陈希还和乔兰等人建立了不错的友谊,并在自己演出时邀请乔兰前去观看。未料,就在演出当日,陈希在后台被孟阳绑走,并杀死在天台的水箱之中。就在陈希死亡之时,方木还在面带微笑地看着手机中陈希跳舞的视频。陈希的惨死,让方木彻底地改变了原来轻佻的性情,也让他和邰伟因同病相怜而建立了心灵的桥梁。如果说,陈希之死增加了电影的悲剧感,那么网红CEO王彤莹夜跑的一段情节,则显然是为了给叙事增添喜剧色彩。电影中方木专门根据视频网站的红色弹幕和广告设计了以王彤莹为诱饵的陷阱,不料警方最后扑倒的却是王彤莹的朋友,为此还遭到了王彤莹的训斥。这些情节的加入大幅度地改变了原故事的面貌,也充分调动了观众情绪的张弛。

三、视觉的重现

正如人们所知道的,文学能够通过语言文字得天独厚地表现一些抽象概念,对于悬疑文学来说,人物惊悚的情绪、警方抽丝剥茧的分析、犯罪嫌疑人对血液的病态迷恋等,都能够通过文字传递出来。而电影运用的则是画面思维,上述一切都必须变为视觉形象。在《心理罪》中,主创挖掘出了影像语言的潜能,重现了诸多银幕中人的思想意念,且打造出了悬疑文学应具的恐怖、紧张、诡异等氛围,最大限度地增加电影的感染力。

首先,为了更流畅地展开情节,电影加入了一个无人机的设定。方木拥有一个摄像头与手腕上的屏幕连通的无人机,这使得他一开始在没有正式身份的情况下依然能介入警方调查的情节合理化了。同时,无人机的视角,以及在人物中迅速进行面部识别,锁定犯罪嫌疑人的设定,能够让观众将在人流中仓促逃窜的追捕目标尽收眼底,极为兴奋。

其次,电影运用特效,将方木的分析过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在面对尸体分析案情时,观众可以看到,解剖室的墙壁脱落,变成了犯罪现场,而死者身上也出现了变化,乔兰、方木和邰伟三人仿佛就站在犯罪现场,目睹着犯罪嫌疑人作案。这样,方木所列举的一条条猜测,就有了更多的可信度,而观众也得以目睹了作为奇观的残忍犯罪过程。

第三,《心理罪》能够将许多非常规的,或代表了人物心理的景象表现出来。例如当方木第一次近距离看到法医解剖尸体时,强自忍耐了半天终于还是忍不住冲到洗手池边呕吐,乔兰前来开水为他冲洗,此时方木看到水龙头里流出的全是殷红的鲜血。这触目惊心的景象无疑是方木的幻觉,它也代表了方木警觉地意识到犯罪嫌疑人嗜血,产生不适感这一意念。又如电影中马凯往自己的血管中注射药物,因此而变得亢奋,有极高的攻击力,而马凯也因此而意志迷乱,观众可以看到药物迅速在他的血管中穿行的过程,理解到药物的作用和效果。除此之外,还有邰伟在脑海中迅速通过方木给的信息搜寻附近的废弃医院时,画面上出现了电脑搜索式的像素地图,最终由像素组成的医院幻化为真实的医院场景,代表了警方已赶到医院。可以说,多种手法介入了影像表达中,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快节奏、高效率,且有高科技参与的脑力比拼,这是文字所难以取代的。

就电影的生存而言,其商业价值一般而言是不可忽视的。悬疑文学拥有特定的、稳固的受众,电影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悬疑文学进行改编,无疑是一种可行的大众化策略。而电影的表现形式,又适合于将悬疑文学中惊悚、灵异、警匪追逐打斗等场景化为极具观赏性的影像。这也是为何《心理罪》在以网络自制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后,又被搬上大银幕的原因。电影《心理罪》在忠实于雷米原著的基础上,又对原著进行了一定改动,既符合了从读者中转化而来的观众的心理预期,也以完整的叙事、精彩的画面满足了未接触过原著的观众的娱乐需要。尽管就目前来看,断言《心理罪》是我国悬疑文学电影改编的标杆还为时尚早,但是其提供了值得借鉴的改编经验,却是毋庸置疑的。

猜你喜欢

陈希马凯方木
马凯博士:专注益生菌 让中国“好菌”服务全球
马凯同志谈推动现当代中华诗词“入史”工作
A high-fidelity memory scheme for quantum data buses∗
木走廊
沪杭高速铁路跨沪杭高速公路特大桥自锚上承式拱桥现浇拱肋模板系统设计
爱的花园,有一支香水百合葬送了我的满园春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