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典籍翻译与中华文化传播中的策略研究
2019-11-15郭文琦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郭文琦/1.东莞职业技术学院;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汉语文化典籍的传播是世界文化宝库最重要的构成,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也在日益提升。为了能够有效的增强汉语国际地位,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必须要积极的向海外传播文化精髓,通过文化典籍翻译,能够让更多的海外朋友了解到中国文化,并且进一步成为中国和世界沟通的桥梁。汉语典籍是世界文化宝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几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提高,向海外传播中华古典文化的精髓,让世界了解中国,成为翻译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典籍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及作用
(一)文化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典籍是记录历史的档案,也是我们研究古代文化重要的工具。在我国古代有专门的官员记录历史,所以典籍记录比较具有权威性。通过对于典籍的研究,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中华文化历史的演变,也能够深刻的理解中华文化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思维方式、创造能力与文化意识。可以说,文化典籍代表着最广大的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而且,文化典籍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永不消亡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也在不断的增多。只有不断强化对于各个民族之间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了解与相互尊重,才能够更加有效的加强文化之间的沟通和交流。通过将更多的文化典籍进行翻译,能够更加有效的提高外国人了解中国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层次,并且进一步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有效的提高我国的文化影响力。在这一基础上,必须要加强对于典籍翻译与宣传,从而有效的增强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典籍翻译的重要作用
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对于典籍翻译所能够产生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例如,我们阅读的很多世界名著都是通过翻译巨匠进行的二次加工,通过译者丰富的语言积累,并且对于外语文化的掌握,才能够准确的将外语作品翻译出来。翻译的作品具有“信、达、雅”的特点,有效的提高翻译作品的艺术水平,让人们读起来更加容易理解,也更加符合我们的阅读习惯。所以在针对传统文化典籍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也必须尊重语言和文化,首先要将典籍浓缩的大量历史信息和文化信息进行深入浅出的加工与理解,然后按照外国人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进行翻译,从而起到良好的文化传播的效果。
二、我国传统文化典籍的翻译现状
(一)我国典籍翻译传播的基本情况
我国的文化典籍翻译在传播的过程中非常受到影响,一方面,我国的典籍英译是非常薄弱的,首先缺乏系统性、全面性的典籍翻译的完善计划,大部分都是由译者自主翻译,向国外的读者进行翻译。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由于我国决策始终将经济发展作为主要国策,所以对于文化传播方面缺乏有效的重视,在典籍翻译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国家的政策支持,对于译者的鼓励和福利待遇的投资也小于自然科学方面的投资,所以无法有效的形成重量级的翻译机构对大量的典籍进行科学准确的翻译;另一方面,从社会实际的发展来看,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经济效益的追求远大于文化效益的追求,所以大部分出版商和翻译活动在选择翻译作品时,常常会选择通俗小说、科普教材等具有竞争优势的作品,对于典籍的翻译很少。
(二)典籍翻译的困境
在过去进行典籍翻译的人员大多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非常深刻,所以能够有效的将古典文化的精髓充分的表达出来。但是现阶段的翻译人才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浸润,也没有能够有效的将传统文化的发展进行融会贯通,从而导致大部分的翻译作品在翻译的过程中一知半解,无法充分的将文化点击所需要表达的内容进行充分的表述。而且由于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的译者存在急功近利、学术不端的心态,这样无法有效的将典籍翻译进行完善。同时,我国的典籍翻译基本上还是停留在自力更生的阶段,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对于翻译典籍人才的培养不足,导致人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大部分的翻译人员缺乏有效的组织,呈现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的情况。
(三)文化传播的不对等
从目前文化交流的过程来看,文化交流是双向的。即文化输入与文化输出。文化交流的属于即外来文化进入到我国,并且在我国形成了比较大规模的影响。例如圣诞节、万圣节这些西方节日在我国的广泛流传,都是文化输入的结果。而文化输出就是将我国的传统文化发展到国外去,例如唐人街、春节等。这些都属于文化交流的一种。但是在典籍交流的过程中却存在另一种情况,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大约有3.5万种典籍,但是至今实现典籍翻译的数量只有千分之二。与之相对的是,西方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系列丛书自我国短时间内就成为了畅销书,并且其电影系列也获得了较高的口碑。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交流的双方并没有实现以对方为主体,也没有以对方需要这种前提作为文化交流的准则。
三、典籍翻译与中华文化传播中的策略
(一)典籍翻译面临的任务
就典籍作品本身,到目前为止已经翻译了很大一部分作品,在继续发展中华典籍文化翻译的事业中最关键的是出精品,不再对以往翻译的作品进行大量的重复翻译;在典籍翻译的理论研究方面做进一步的规划,有更多的人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在典籍翻译文本批评方面,每一个具体的典籍翻译批评之后,要再进行汇集,形成结果,不造成浪费。
(二)典籍翻译的重要方法
由于我国的传统典籍在语言表达方面具有高度概括、抽象凝练的表达特点,通过简单的语言来表达出深刻的寓意与内涵,所以我们现代人在读起来也会感到吃力,更别说不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国人了。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必须将传统的文化典籍进行深度的解读与研究,从而更好的将其中蕴含的哲理进行扩展,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让外国人更加简单明了的理解。这一过程总结起来就是,首先将典籍进行语内翻译,即用现代汉语完整准确的理解典籍中的古汉语所表达的内容,通过在统一的汉语语系内进行的翻译。源语是古汉语,目的语是现代汉语。然后进行语际翻译,即利用现代英语将现代汉语进行完整的翻译,源语是现代汉语,目的语是英语。从典籍英译的整个过程来看,第一个阶段的任务主要是借鉴吸收历代善注善译的成果,完整透彻地把握典籍,决定典籍英译质量优劣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译者对古文的理解上,即对古文的内容、词义、成语典故和风格意境等方面的理解。
(三)典籍翻译的表现手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并且将爱国精神与道德情怀进行融合,有效的提高人们的爱国精神和价值取向,更加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典籍的精髓,并且能够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到中国“以和为贵”、“自强不息”的精神。在这一过程中,既能够有效的将中华文化人情之美、含蓄隽永的东方文化特色与风格进行不断深化,而且还能够更加有效的将中国文化的人际交往、民族心理、社会人生、政治理念、思想内涵、教育素养等涉及到文化的方方面面进行广泛的传播,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积极的促进更多的外国人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兴趣,有效的实现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
(四)典籍翻译需要注意的文化问题
1、典籍翻译过程中文化的区别
一种语言在传承文化的过程中,那么它就不在只是一种语言这么简单的了。首先,语言能够成为文化信息的载体,其次,语言也是沟通交流的工具。由于各个语言所能够承载的文化信息各不相同,并且各民族、文化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环境等不同方面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如“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阴阳”是中华传统文化特有的名词,通常指物质的两大对立面,多数译文会将其翻译为day and night,这并不能完整译出原文的含义。因此,直接音译加注释会更好地使读者理解中国文化中的专有名词。所以尽管人类各个民族的语言之间存在较多的共性特征,并且也能够为我们进行交流提供一定的参考,但是要想准确的了解各个民族的文化,其语言的个性特征却也存在较多方面的问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语言之间的个性特征非常明显,并且记录语言的文字也千差万别,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注意不同文化在翻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一定要重视文化相依的原则。通过这样的方式,也能够更加有效的保证典籍翻译的成功性。奈达指出:“对于成功的翻译而言,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2、典籍翻译语言问题的解决
翻译的本质是代码的跨文化交流。因此,在翻译中国古典名著时,译者必须考虑每个词可能的文化含义,采用“文化对等”的方法,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翻译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之一。如对《道德经》中“水”的翻译,古代汉语里“水”一词通常可译为英文“water”,这两个词有重叠等价之处,但是汉语中的“水”有更广阔的范畴,可对应英文中的“river”,“stream”,“ fl ood”等。 如“大国者下流”一句,A big country (should be like) the delta low regions.
“the delta low-regions”来指代下游低洼近海处,“delta”指代下游近海处,虽然意思有些出入,但是符合读者期待,能被目的语文化与社会接受。语言之间的差异是不可否认的,他们的文化选择和独特的表现形式也有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当译者处理文化个性时,妥协有时是不可避免的,而各种补偿手段也势在必行。在英语和汉语中,一些词语、句子或章节的表面意义是相当抽象或具体的,但实际上它们具有很强的文化内涵,反映了各自民族的独特生活方式和内容。翻译工作者不仅要尽可能地再现源语言的文化信息,而且要保证目标语言的可读性,照顾读者的感受。实际操作不妨跳出原来的想象,寻找跨文化的“对等”词,具体抽象,抽象具体,即是相互治疗的实际情况。
总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要求下,典籍英译作品的数量正逐渐增多。典籍英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中国文化典籍走出去更是方兴未艾的伟业,需要党和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和引导,也需要翻译界、学术界和出版界等多方通力合作,共建中国文化经典英译工程,将中国文化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