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宗白华的“空灵”审美观
2019-11-15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
■朱 英/太原科技大学哲学研究所
“空灵”是优秀艺术作品的先决条件,这就是艺术家应该拥有的内在修养。“空”来自中国哲学中“无”的哲学和文化形式。空灵的美感体现在大量的文学风格和各种艺术形式中。在美学中,“空虚”指的是艺术作品中虚幻的空灵意境,例如关注“无声胜有声”的音乐,注重“空白”的绘画,以及文学创作的关注。“有很多词汇和无尽的灵感,诗歌的创作需要微妙的含蓄和自然美。“空则灵气往来”说明“灵”是有一种基于“空”,所表现的艺术创造之美。刘勰的著作,《文心雕龙》篇提出:“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指出空灵不仅表达了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而且更注重创作者的主观创作思想,强调自我认知的自由爆发。
在中国美学中,“空灵”指的是艺术作品中的空白。灵动之美学的审美境界,在宗白华以为是艺术的灵魂的诞生是人生自我遗忘的时刻,也就是所谓的在美学上的“静照”。静照其出发点是空诸所有,这就是所谓的艺术家所应具备的创作之处,即空诸一切即是“空灵”中的“空”。“空灵”的审美本质是,自由且智慧的心灵以“静照”的态度接受宇宙和生命的所有。以审美的精神审视自然,艺术,以及生活和整个宇宙,从而创造出超验主义的形而上学之美。
一
宗白华先生主张用自己的散步式的心态自由自由地研究美。空灵,虚实等概念是宗白华先生在基于“空”的基础上提出的审美观念。“空灵”美是一种与充实美相对应的美。宗白华先生提出的关于“出世”与“入世”的辩证共存思想,以及追求“空灵”和“充实”的和谐,这是他审美思想的一部分,也是他审美人格的实现。“空灵”中的“空虚”和老子提出的“无”,以及“空”有异曲同工之妙。“灵”就是这空虚中表现出来的灵气灵动。
中国艺术和西方古典艺术运用几何数学空间,中国艺术超越于此,在诗意的创造中体现生命律动的节律。提出了一种虚实相生的审美观点,体现出“空灵”的美学思想。“我们的宇宙既是一阴一阳,一虚一实的生命节奏,所以它根本上是虚的时空合一体,是流荡着的生动气韵。”宗白华先生以为,艺术不可缺少的两大要素是“空灵”和“充实”。空灵是人类最高心灵的内在涵养。“空”是一个虚无的空间,是艺术世界的留白;“灵”则是事物在这个虚无空间中的审美呈现。“超凡入圣,脱尽尘滓”之“空灵”是艺术的需求的,“空灵”也是一种宇宙的荒白之境与充满活力的人的和谐。在中国诗歌和绘画中,都有空中点染、抟虚成实的表达要领,从而使诗意、词意、画境中有空间、有涟漪,塑造出空灵的意境。
二
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诗中的画面可以说是简之又简。桂花、春山、夜静、鸟鸣,既显示了空寂与幽静,它还展示了静默中无限的生命力,展现了诗人在心境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它就像一个无限的宇宙,一切都是无穷无尽的。物与物所存在的空间,相互融合,融为一体,带有空灵的美感,昭示着无限无尽生动的气韵,可以说所有的春色的都是依附在这桂花、山鸟中,其实着自然的生命力。
中国诗歌中表达“空灵”之美的诗句,那可真可以说是太多了。宋代诗人苏轼《山东蓬莱阁》:“东方云海空复空,群山出没空明中。”清代诗人查慎行《中秋夜洞庭湖对月歌》:“月光浸水水浸天,一派空明互回荡。”这些描绘了天空,大海,河流,瀑布和遥远的山脉的句子,都展现出一种广阔广大的壮丽而又空灵之美。宋代诗人张耒《和周廉彦》:“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清代诗人程烈《浮山》:“山从波底出,人在镜中浮。”这些诗句,展现了悠远、缥缈的空灵之美,韵味深长,读这些诗也令人悠然神往。唐代诗人王维《竹里馆》:“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诗人朱熹《九曲棹歌》其二:“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这些诗歌表达了一种平静,明净,清晰的意境,让人有寂清空灵的美感。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特点,在提到诗句,绘画也不得不出现在中国古代艺术的研究中,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在很早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就有所体现,近年出土的晚周帛画凤夔人物图,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明徐渭《驴背吟诗》等这些赫赫有名的画迹都极好的运用了虚实相生的创作手法来展示出空灵的美学意境,人物行动姿态在一片空寂的背景之上集中地突出地活灵活现的展示在眼前。清初画家笪重光在他的一部杰出的的中国绘画美学杰作《画筌》中关于中国绘画处理空间表现方法的问题有很好的描绘,他说:“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观。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此段话说明了中国绘画中留白的重要性,绘画艺术中的“留白”也就是所谓“空”。
中国古代的绘画、戏剧和中国的艺术书法,都具有着贯穿由舞蹈动作显示虚灵的空间共同的特点。唐朝大书法家张旭观看公孙大娘剑器舞而悟书法,吴道子画壁请裴将军舞剑以助壮气。艺术本来就是与文化共同存在的。理想人格的“空灵”不是真正的空无一物,而是以人格的充实为基础和宗旨的:“这是艺术心灵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又能空、而后能实,然后宇宙生命中最深意义灿然呈露于前。
三
显然,在虚与实之间,正是由于“空虚”的存在,才使得实生命获得“灵”,实现了美的意境。宗白华先生的审美是具有上升性、跨越性的“空灵”的美。“空”使得有形的形式向瑰玮的妙境的升华和跨越。理想的人格是有节奏的生活,是真正的诗意的生活,才是康健的壮美的生活,才是所有创作力的源泉。宗白华在研究“空灵”与“充实”的美学理想时,也没有单纯的只考虑艺术,而是将艺术上升、升华到了他的理想人格中,并提出了新的艺术的理想人格的内涵。审美人格是宇宙的节奏和和谐的音乐性。宗白华早年的留学生使得是宗白华前期人格理想也深受康德、歌德思想的影响。而后转向研究中国美学,用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空灵”与“充实”来涵盖审美思想。在这一点上,他的人格理想就具有了审美内涵。
中国艺术中的“空灵”来自中国哲学精神的空间意识,特别是与老庄的虚实有无思想,有着重要的关联。老子以为“道”是宇宙的根源,是有与无的同一,或者叫做“有无相生”。这种“无”并不是绝对的‘空无一物的虚空,这种虚无中满盈着灵动之气。正是由于这种虚空的存在,才能“冲气以为和”,才能有万物的复苏、源源不断的流动,才能有生命不竭地生长、繁殖,没有终点,不停地运化流转。其后庄子讲“虚室生白”“唯道集虚”等也是这样的意蕴。而中国古代艺术中的空灵审美思想正是源于这种有无相生、虚实结合的中国哲学空间意识。空灵中的寄以客观主体遐想空间的空,空灵中的灵是客观主体基于遐想空间的“空”在切身体验到运化、流动的灵气的“灵”。“空灵”包含虚实相生、有无相成的哲学蕴意,空灵美是虚与实、有与无奇妙联合,而表现出来的一种难以言传的意境美。宗白华先生终生于艺术和美的充满着浓厚的兴趣,艺术成就成其生命的一部分,也用艺术的眼光看待人生。然而宗白华先生的美学人格理想却也不是不切实际的浪漫妄图,而是对真理的坚持不懈的追求。宗白华给我们剖示了一种不断学习研究的审美的生存要领,他毕生都是在对真、对美、对自己的研究的不懈追寻中学习成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