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性多途径研究

2019-11-15四川工商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民办高校人文

■田 彬/四川工商学院

人文精神的培育是陶冶人性,铸造健康饱满的人格,也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融人文精神于高等教育之中是培育大学生的人文精神、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从而成长为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人文精神与大学教育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高等教育“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深入开展道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崇德向善、诚实守信,热爱集体、关心社会。”在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培养人”始终是根本任务。

人是万物之灵,有自己独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是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是人类的自我关怀,是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对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人文精神是关于“人应当如何生活”,“人之为人的价值标准”的反思。在不同的时代,人文精神的是特定时代背景下人们的价值观、人性观的集中反映。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或文明的真谛所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从根本上说都是人文精神的具体表现。

大学教育,如何做人是最基本的教育,“培养人”是根本任务。从教育的角度看,人文精神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应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社会责任感以及对人的生命与健康的尊重的意识。人文精神培育的使命就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应是高等教育的题中要义。不论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如何发展,人文教育的主要功能是不会改变的。

二、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人文素质是体现一个国家全民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责任。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技能水平,还要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才能承担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民办高校是高等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近年来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问题凸显,也引起了社会的高度关注。现阶段大多数民办高校在教育模式上更多的是面对社会侧重于应用型,重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人文素质教育。而且由于民办高校办学历史相对都比较短,在人文教育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人文素质教育的不足在很多方面都体现出来。

(一)人才培养

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对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提出了严峻的考验。民办高校大多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教学和实践训练,以专业资格证书和学历证书“双证”来体现学生的特色,在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忽略人文教育。这种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也导致学生重视专业学科的学习,而对人文学科常常忽视。同时学生对对专业知识的学习远胜于人文知识,甚至以获取专业知识、拿到毕业文凭和技能证书为目的。

(二)课程体系

民办高校在办学定位、人才方案的设置上,强调应用型专业人才,强调学生的专业教育,忽视全面发展的人文教育。许多民办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学都是单纯地围绕市场转,而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学时比例、教学安排等都不太合理。普遍看来,民办院校的人文课程数量偏少,与专业知识技术类课程相比,仍处于课时得不到保证的可有可无的地位。而且除了国家硬性规定的思想政治课程外,对于围绕各类专业科学技术的社会学、伦理学、法律学、艺术等人文素质课程重视不够。无论是这类必修课还是选修课,就大多数民办高校来看,师资力量、开课质量等,都与学生实际需要存在着很大距离。

(三)校园文化

民办高校办学历史较短,人文底蕴不厚,学校人文教育资源不多,校园人文氛围不浓,校园文化还未形成自己的特点,所以难以形成持久稳定的校园人文文化。校园文化是实现大学人文教育的重要依据之一,不仅需要校园人文环境的建设,更不能忽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质性、根本性的重要问题是精神文化建设。

三、多途径提高民办高校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效性

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包括伦理道德、哲学、艺术等,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就是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探索生命的价值、人生的意义。人文精神对于社会进步和发展始终起着重要推动作用,人文精神如何培养与塑造值得人们深思。

加强民办高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并不是简单的给大学生们增加一些文学、艺术等课程就能够实现的,而是需要构建完整的人文素质教育体系,并积极探索符合民办高校大学生特点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推进学生的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

(一)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中体现人文要求

人文精神培育是教育的灵魂,高等教育应当把人文知识传授与人文精神培养、成才教育与成人教育、个人在社会中的获取与付出、重视教育即期产出与长期产出统一起来,强调理想、信念和信仰,尊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民办高校应当根据本院校发展特点,制定符合民办高校办学规律和学生特点的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设置中体现对大学生人才培养的人文要求。可以通过开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多能够接受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将理论与实践教学结合,将人文素质教育纳入到实践教学环节中,充分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设立人文素质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多样化的人文素质教育途径,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领会人文精神的重要性,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加强师资力量,在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

教师是教学活动开展的主体。教师的人文素质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高有很大影响。不论是公共课还是专业课程教师,都应当注重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民办高校的年轻教师比例较高,专业知识的积淀与教学经验还需要提升,师资力量建设中,更需要不断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影响,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追求“真、善、美”的态度和能力。教师的专业知识、职业素养、思维方式、人生态度,都会形成强大的感染力,启发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丰富文化生活,在校园生活中展示人文精神

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较短,校园文化建设中大多比较重视物质文化建设,强调美化校园环境,重视物质条件的改善,而精神文化建设相对比较不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创建良好的人文环境,举办各类人文活动,在校园生活中展示人文精神。通过这些外在的形式满足大学生的文化需求,内化于学生心中,开阔视野,提高素养,不断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价值标准。

(四)重视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提升人文精神

当代人文精神培育,需要重视人类文化的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民办高校的学生来说,更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中国传统文化涵盖了诸多领域,包括哲学、社会学、自然学、文学艺术等,对于人类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重视传统文化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在学习中提高人文素质,形成高尚的精神品格。

(五)利用网络资源,在课外生活体现人文关怀

当前信息化技术飞速发展,网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网络资源既是信息传播的主要途径,又提供了社交生活的重要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思维、行为方式各方面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重要作用,这对民办高校人文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网络资源不仅可以作为拓展人文素质培养的平台和渠道,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培养高尚的品德,在课外生活中体现人文关怀。

提高现代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已逐渐成为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民办高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审视,才能使民办高校获得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民办高校人文
人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人文绍兴
关于民办高校人才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研究
人文社科
浅谈民办高校中的人才培养模式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民办高校“脱困”要多从自身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