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视角下高校育人的实施路径

2019-11-15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贫困生资助精准

■戈 超/南昌航空大学科技学院

一、前言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念,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在我国高校中因病、因学致贫返贫问题比较突出。而在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不仅存在识别不精准的问题,表现在贫困生认定资格和材料的真实性,帮扶不精准的问题,表现在方法不得当和帮扶不高效,还存在考核不精准的问题,在监督不到位和调整不及时。这些问题,是高校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过程中产生的,需要我们进一步明确精准的定位,在实践中逐一解决。 在十九大报告里再次强调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这一使命,明确的使出了“坚持精准扶贫、精英脱贫”。

二、高校育人精准扶贫的理念

精准扶贫大致分为三个点,分别精准识别、精准扶持、精准考核三点,具体如下:

(1)精准识别是按照统一的制度,没有个性化的对待,通过科学的方法,准确的识别出真正的贫困户,分析了解导致贫困的因素所在,确定出帮扶的需求,给予科学的导向和依据。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能准确有效的检验贫困人员的信息,证明材料和信息录入的真实性,避免虚假冒充导致的资源浪费和真正的贫困生得不到帮扶的问题。

(2)精准扶持是对待不同的贫困程度和情况下,运用科学有效的程序对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精确帮扶、管理的扶贫方式。精准扶持是精准扶贫的过程和方法,特意是在方法的准得当,根基不同的人和不同的地方来制定合理的帮扶方案,从精神或物质多方面的根本改善贫困生的心理和家庭困境,同时对突发的紧急状况作出应对的措施和解决方案。

(3)精准考核是精准扶贫的事后进行监督和调整,让精准扶贫工作考核评估有章可循。主要意在每年各个高校贫困生脱贫和入贫的情况变化,对贫困生做出及时调整。政府部门也要同时做出相应精准扶贫监督备案,随时展开名额的分配和及时的调整。

三、精准扶贫对高校育人发展现状

(一)教育资助育人政策不健全

一直以来存在着诸多的缺陷和问题,教育扶贫不够精准,有着同质化的倾向。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关键在于资助对象的精准认定,但是许多高校在这项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物力,但结果却是远远达不到所想要达到的效果。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特别是东西部的差异尤为严重,导致了不同地区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认定标准不同,而高校学生有来自全国不同的地区,这让国家和高校在统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制定上有着极大的难度。各地政府部门审查不严,对学生贫困申请材料的认定具有随意性,影响了材料的真实性。随着高校申请者数量不断的增加,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家庭贫困学生的认定。目前,高校主要是以学生的申请材料参考和班级民主评议来认定,缺乏对申请者实际的家庭经济情况实际调查。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教育公平的根本,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科教兴国的核心所在。因此,高校应积极参与精准扶贫,深入而有力的开展扶贫教育工作,利于国家的扶贫政策的落实。我国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超过百分之二十,是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重要群体,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精准的资助,资助资源的合理应分配,要充分的体现出教育的公平,确保质量教育。

(二)资助形式和内容单一化

大多家庭贫困学生都是来自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地区。他们面临着经济压力和家庭支撑力小的现实情况,这使得他们心理负担严重等困扰。情感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具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各个高校的资助工作情感教育普遍缺失。经济资助简单易操作,情感教育和人文关怀在短时间无法显现效果,大多都会选择经济资助而忽视人文关怀和情感教育活动的开展,在资助育人过程不仅要以经济资助还要人文关怀和感情教育,全面型人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缺乏心理情感支持

高校资助育人是保证家庭经历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辍学的手段和方式,确保家庭经历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这已经被各个高校资助工作者的重要工作和位移目标。注重手段理想的价值取向,保障原则是目前高校资助工作模式坚定的原则。这也使得高校的工作者只注重学生的经济支持,却忽略了他们的心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支持,让学生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和心理素质的提升得不到全面的提高,资助育人得不到理想的成效。高校资助育人的核心是“扶贫,扶智、扶志”,光扶贫和往往达不到效果的,要做到全面性,才是最终的达到资助育人的成效。扶贫和扶智、扶志相结合,落实到实处,以思想教育,技能培训多方面的为贫困学生改善自身生存发展的状态,让他们构成自我扶贫的思想理念。

四、精准扶贫高校育人的实施

(1)参考目前的高校资助育人政策,建立完备的资助育人制度是首要,精准识别资助育人对象是目的,落实建档立卡的资助工作必须。严格的审核材料流程,将高校精准资助育人工作执行到位,明确帮扶主体,了解贫困生的现状,分析原因,摸清帮扶需求,确保学生提供的资料真实性,有效性,科学合理,多形式的鉴别工作,保证工作的精准。对于审核通过的贫困对象,高校一定要及时的进行帮助,让其自尊心早日振作起来。由于一些特殊的原因,那些原本应得助学金的同学没没有及时获得,高校应该从相关的费用中支取,要做到百分百的落实到每个贫困学生身上。

(2)资助育人工作,首要工作是加强精神方面教育。加强资助政策宣讲,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资助活动宣传途径,利用校园网等媒体平台,发布资助信息,道德模范的宣传。增强爱国主义教育,资助育人工作,对学生们解决了经济困难问题,解除了思想困惑,引导他们走上了自立自强道路的同时,应教导学生们热爱祖国,对祖国怀着感恩的心,用真心回馈祖国、社会和学校。做到人人都是监督者,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原则,激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贫困生认定工作中来,确保国家资助政策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的目标。科学的使用资助贫困生专项经费,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适当的调整勤工俭学的标准,保障参与勤工俭学贫困生的基本生活需求。为贫困生提供创业的机会,增强贫困生的自我价值观。

(3)教育扶贫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能力。同时也给师生提供了社会实践的平台,对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结合现实社会需求转化,实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帮扶和经济发展转型有着深厚的意义。而在教育扶贫的工作中会不断的遇到全新的问题和困难,让高校科研人员有了新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开展针对性和指向性的科学研究,让科研成果成为精准扶贫强有力的手段。把精准扶贫社会服务功能延伸到全国最需要的地区,应用各种科研成果有效帮助脱贫致富,满足贫困地区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这才是社会服务的主要核心所在。

五、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参与精准扶贫促使扶贫工作的推进。精准扶贫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资助育人是教育公平的核心,而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精准扶贫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会更加的落实到每个贫困的学生,让每个贫困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学生和国家给予的温暖,不再为经济问题而感到心理压力,顺利的完成学业,从而达到自我脱贫致富的理念。高校学生是国家未来栋梁,让其将国家的资助作为一种学习动力,加深学生报效祖国、报效社会的思想意识,而不是把资助当成是理所当然和一种施舍。

猜你喜欢

贫困生资助精准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洞”察脱贫——“精准扶贫首倡地”十八洞村录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上海大幅修订《专利资助办法》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黑龙江省启动2017年专利资助资金申报工作
精准扶贫二首
教育部发布《2016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