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地方美术教材的开发
——以上饶市《稚绘信水》为例

2019-11-15来君霞延安大学

长江丛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上饶市形式美术

■来君霞/延安大学

一、美术教材的概念及开发的价值

(一)方美术教材的概念

地方通俗的讲就是乡土,而所谓的乡土就是学生长期生活并成长的地方,即家乡。学生因长期生活于此而产生对家乡深厚的特殊的情感,其成长过程必会深受这种情感的影响。地方美术教材是指将本土的草根美术文化、资源和民间美术文化现象进行整合、重组,形成便于美术教育教学与传承的资料或文献形式。当然,就整个美术课程来讲,乡土美术仅是美术地方课程资源中的小部分,它是为课程目标的实现而服务的,因此,地方美术教材中应包括物态、人文、文本、图片等多种形式。

(二)地方美术教材的开发价值

我国实行“一草一木”、高度集中的国家教材推行模式致使地方美术教材长期处于薄弱状态,教材与生活脱节的现象突出。鉴于此,上饶市编写了小学地方美术教材《稚绘信水》,既展示了地方特色资源,又通过教材内容“传输”当地的传统文化。

二、《稚绘信水》地方美术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编写

早在2000年上饶市教育局就提出:挖掘当地资源优势,开发地方美术教材的构想,主张从基层抓起,从小学生入手。上饶市教育局几乎集结所有美术教育工作者开展美术教材开发的调研工作。到2011年才正式出版第一册,2014年8月印刷了第四册,至今《稚绘信水》系列教材共有八册。美术教育者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着重考虑了以下几点问题:

首先,在国家统编教材下,从教材普遍适应性和使用长期性的因素考虑,非常重视教材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展示学生发展特点,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其次,明确定位。地方教材就是因为自身的地方性才具有特色,《稚绘信水》的编写遵循“在地方中,基于地方”的原则,明确教材的适用范围。

最后,在教材开发的过程中,从多种角度出发挖掘地方资源,包括自然、文化、人文资源绝不是拘泥于某一种形式。

(二)教材的内容与形式

上文也以提到《稚绘信水》内容的编排具有开放、多元、综合兼顾等特点,不仅融合了地方美术资源,还运用多种画种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虽然篇幅不大,但各科内容穿插得当,这也是这本教材区别与其他教材的优势。以第四册为例,教材共计六课,通过这六课的编排从人文资源、传统民间文化资源、革命事迹、自然资源等角度,揭开了地方美术教材编写的新篇章,每一课都从不同角度将地方美术资源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美术内容,成功的将艺术与乡情融合到一起。

在人文资源的开发上,不同美术形式(水粉、线描、水彩、水墨)设计带湖牌坊、做词配画的书签、国画的形式来表现辛弃疾《芥子园画谱》的词境美;在传统民间文化资源方面,将步行街的大型钱币浮雕“搬到”美术教材,学习吹塑版画让学生从小了解吹塑文化,让传统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在革命事迹、自然资源开发上,通过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纪念馆》(铅笔)、《子芳婷》(蜡笔),了解和掌握他们的表现方法,以美术的形式表达对革命先烈的缅怀,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

(三)教材的开发方法

1、从不同美术形式出发开发美术教材

地方美术教材他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地方性,每个地方对于当地的美术课程资源挖掘程度不同在教材开发上的体现也就有所不同,美术教材它是美术课程内容最重要的载体,它对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的提高以及个性品质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如何进一步发挥地方美术教材的作用,如何将地方美术教材中的内容转化为不同学段学生容易接受的知识是值得进一步推敲的问题。

2、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

其次学生是美术学习的主体,地方美术教材的开发既要考虑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也离不开对学生兴趣调查和研究,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地方美术教材的开发就要基于学生的兴趣。

比如《稚绘信水》第二课,中国古代钱币。这一课内容的编排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钱币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种类繁多,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用钱购买自己所需物品,但是小学生由于自身年龄原因,知识接受能力有限,。本课围绕上饶市步行街大型镶嵌式古代钱币浮雕,通过钱币拓印、铜钱制作、铜钱泥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认识钱币,以这种有趣的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步行街的大型钱币浮雕“搬到”美术教材重点是让学生养成善于观察身边之物的习惯,细心观察,善于思考。

3、注重实物与图像之间的转换

在编写地方美术教材时,简练的文字是必不可少的在此基础上要提供大量典型的作品、精美印刷、直观形象的传达图像信息。图文并茂的形式对于小学而言更容易接受,更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但不可喧宾夺主。

比如《稚绘信水》(第四册)第六课,信州美景。信州是一座美丽的城市,美在国家级的碧峰森林公园;纪念教育家朱熹的紫阳公园;双塔古影的双塔公园;现代气息的三江公园、市民公园、樱花公园……等等。配合这些自然风景的图片传达信州优美的自然景色,这些图片在选取上都是信州风景的典型代表。采用刮蜡、线描、电脑绘画、荧光笔、剪贴等形式来表现自己喜欢的风景。鼓励学生设计信州美景宣传卡片。希望学生不要被繁重的课业压力压迫而无心欣赏美景,能够看到家乡的山清水秀、林茂粮丰,从而热爱自己的家乡。图片配以简练文字使学生在欣赏生动、形象的图片的同时又能学习相关知识,符合小学生年龄阶段特征。

三、《稚绘信水》美术教材开发模式展望

《稚绘信水》系列美术教材共有八册,至今已使用七年之久,是以素质教育为主线,把丰富的地方资源和新颖的编排方式相结合,全套书在编写上紧扣上饶“红色”、“绿色”两大亮点,通过一个个章节介绍了上饶地方特色,每一节在设计上都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以提问、插入生动有趣的图片、拓展知识等形式,巧妙地将上饶地方资源转化为美术课程,此教材自2011年使用以来深受学生的喜爱,既对接了国家统编教材的内容又体现地方性。虽然每一册篇幅不大,只有三十几页左右,但在内容编排上都体现因地制宜的特点。《稚绘信水》地方美术教材以其广泛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不断在小学美术课堂中推广、使用。现在上饶市小学阶段在完成统编教材内容后都会开展《稚绘信水》美术教学。《稚绘信水》的成功开发不仅仅是将地方特色融入美术教材,其内容编排的巧妙性、多种美术形式解读地方资源等开发模式也是其成功推广的一大原因。《稚绘信水》这一地方美术教材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融合地方美术课程资源从不同画种形式、学生的兴趣出发编排美术教学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地方美术教材开发、应用的典范。

四、结语

在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的影响下,地方美术教材开发的重要性日益显著,各地也在探寻当地美术教材开发的新模式,这需要对地方美术资源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在地方美术教材开发的过程中始终秉承“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并科学地加以探讨解决才能说得上真正意义上的地方美术教材的开发,也才能真正实现地方美术教材的价值。本文以《稚绘信水》美术教材的开发为例,用大量笔墨对《稚绘信水》地方美术教材的编写过程、各章节内容、开发模式展望等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研究者认为对于地方美术教材的编写应以当地的美术资源、学生的适应性、内容编排的普遍性为出发点,建立学生与自然、学生与社会、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和谐发展的境界。采用理论研究、调查分析、等分法分析地方美术教材开发的核心价值。“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强调了探索出适合当地美术教材开发新模式的重要性。

猜你喜欢

上饶市形式美术
上饶市脱贫攻坚图片展
创意美术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创意美术
创意美术
大通道,大发展——上饶打造现代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开拓旅游业发展新空间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基于可达性分析视角的城市公园绿地服务评价与优化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