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侗题材国画写生创作及教学问题探究
2019-11-15潘绍雄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潘绍雄/凯里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从艺术史可知,“写生”一词作为专业术语,最早来自西方传统写实视觉艺术最基本的观看或视觉方式、艺术训练或学习方法。国内的“写生”一词是20世纪初引进的,主要目的是改造中国传统绘画。中国古典时期有与“写生”一词涵义近似类似或相通的概念与描述,比如谢赫的《古画品录》中的“传移”是主要由面对实物如实描绘的“模写”来完成,再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在的“写貌”,荆浩《笔法记》中的“搜妙创真”,宋人释彦悰在《后画录》中写到,“凡属对看而写之者,俱得为之‘写生’”,不过仅仅是指“写貌活禽生卉”,没有西方和现代国内广泛的写生含义。写生活动随着国内艺术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而蔚然成风。生态文明是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成为国家新时代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苗族和侗族是两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苗侗族群现居住的湘黔桂地区,是通过族群与地域生态系统长时间的被动、能动,或依生、竞生到共生、整生的生态运行理路后,民族文化与生态系统相互建构所形成的。因地理位置、历史及交通等原因,相对于当下高速发展的现代都市与城镇化地区而言,苗侗民族的文化生态保存着较为完好的民族艺术文化和自然生态风光,是艺术教学采风、写生、创作的理想之地。
一、苗侗题材艺术采风写生的表现内容
苗侗民族文化生态的青山绿水、山水田园、传统村落、民间歌舞等原生性视听景观都保留着现代都市人群的“童年记忆”,也是大压力、高节奏、陌生化的城市人群心灵暂时休憩的栖息地。每一年来到苗侗民族地区采风写生的文人艺士不计其数。贵州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也把“中国艺术家写生创作黔东南基地”作为苗侗文化圈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项目。当下苗侗地区成为了外来艺术家及艺术院校师生采风写生的“重镇”,在地方政府和当地民间艺术组织机构的共同努力之下,我们的写生基地与传统村落有机融合,共同建立了10余个写生基地,每一年接待上万次采风写生人员。
苗族和侗族典型建筑村寨、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保存村寨成为了主要的写生表现内容。根据统计,我们可知苗侗题材写生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苗侗地区文化生态中的自然生态。西南苗侗地区的山水动植物有着自己的地方特点,比如苗侗地区都有着很高的森林覆盖率,黔东南地区也被称为“森林之州”,再因为优异 的空气质量,绿色作为生命颜色和生态视觉颜色,最适合人类视觉的颜色。从视网膜刺激-反应的天生条件反射过程而言,天态的绿色自然而然吸引着我们的视觉冲动,满足我们的视觉需求。因此,郁郁葱葱、苍翠欲滴各种树木,形态蹒跚的古树老藤,奇异馥郁、形态多样的奇花异草,在拥有地域特征的崇山峻岭视觉统一感中,成为视觉艺术家捕捉的重点写生内容。就苗侗地区的动物形象而言,为农耕文明“立下汗马功劳”的牛,经常出现在苗侗题材的绘画写生之中,牛也是该地区的主要崇拜物之一,是苗侗人民的亲人和朋友。激烈惊险的斗牛场面以及与牛寓意有关的视觉形象经常出现在艺术家的笔下。
二是苗侗文化生态的人文景观。苗侗服饰人物与传统村落成为艺术家最为青睐的主题。苗侗服饰来自千年传承的纯手工艺制作,生成在特定的文化生态中,极具实用性和审美性。也在长期的生存环境中,成为了最为适合苗侗人身体特征和生活劳作的“装饰”。因此,从古代的《黔南职工图》、《百苗图》中的图像,到诸多现代艺术家们,都把穿着传统苗族或侗族服饰的民族人物景观作为重要的写生题材。尤其是体现在国画的水彩和工笔,以及部分写实油画的作品之中。另外一个艺术家乐于表现的题材就是正在快速消逝,濒临消失的农耕文明的重要载体与标识综合体——传统村落。苗侗地区的黔东南有着令世人瞩目的大量传统村落,截止2017年11月,约占全国传统村落的8%。自然形成的苗侗传统村落犹如“生长”于西南地区高大雄壮的崇山峻岭之中,每一个古老村寨与清水绿色“同构同型”,依山傍水、如诗如画、具有重要的视觉美感和艺术“写生”的吸引力。
二、民族地区艺术写生教学模式探究
艺术的生命力和先锋作用在于需要不断追求变化与创新,写生活动在中西方艺术史中都有着悠久的历史。艺术家往往需要经常进行写生活动,而艺术学院的学生都必须开展艺术写生课程,因此艺术写生是艺术专业学生的重要教学内容。安排学生外出写生的时间和地点并不统一,其教学模式也十分灵活。如上面所论及到的,民族腹地的艺术写生教学,我们占据了“天时地利”的优势。首先,结合地方院校民族民间文化公选或通识课的基础之上,在平时(周末或假期)带领学生深入苗侗传统村落体验民间生活,参与民俗节庆活动,在形式与内容上都融入到苗侗优秀民间文化生活中。民族民间的文化生态是艺术的根源或土壤,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历经千辛万苦,优胜劣汰后的精华,苗侗审美文化孕育、蕴藉,也氤氲着这一片土地的万物。我们的学生深入民间,真正体验“艺术来源于生活”,能够在内心深处积极地融入到被称为“百节之乡”审美场域之中。有深度的亲切体会,在加上在“象牙塔”里的民族文化特色课程的知识积累,使得学生深入民间,仔细观察,深刻体验,善于发现,积极创新,为写生课程打下基础。毋庸置疑地,苗侗题材的写生教学离不开传统村落。在为期半个月左右的写生中,第一天是让学生对整个苗侗村寨进行踩点考察,学生自由选择视角,根据民族文化知识积累,充分发挥艺术想象力,开始写生。其次是开展写生作品总结和交流会。每一天都要对写生进行总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学生深入民族腹地的艺术兴趣和审美感知力进行交流;二是汇总艺术写生作品进行专业知识的讲解,指出学生写生作品之得失,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的意见。同时,在写生课进行中,指导学生。第三,在每一天的写生总结课中,精选一些优秀艺术家的苗侗题材写生作品进行细致专业比较和鉴赏分析。从民族题材的绘画史可知,艺术史上不乏表现苗侗风情题材的优秀艺术家和艺术作品,庞熏琹、叶浅予、董希文、关山月等就曾到苗侗地区写生,留下了不少描绘该地民族风情的优秀作品。最后,地方院校艺术写生教学的拓展模式。据可靠统计,苗侗文化生态圈已经成为了民族地区闻名的采风写生基地,与外来艺术家及艺术院校师生开展交流势必成为重要的写生课程环节。在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民间组织的共同协调下,建立优秀苗侗题材写生作品收藏馆。
三、苗侗题材国画写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人类对美的追求是个永恒的话题,虽然在不同时代与民族审美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艺术对美的追求是无限开放的,艺术写生与创作也是开放,这是艺术能够健康发展的内在条件。建立好写生基地,做好艺术专业写生课程教学,完善艺术教育的 机制体制,从而有利于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积累多年的国画艺术教育和写生课程教学经验,虽然国画很大程度延续着传统的临摹和学习,但我们也发现写生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匮乏国画写生的基本规律,临摹前人笔墨经验不足,深入苗侗传统村落学生多数是新奇仓促,无从下笔。郭熙曾云“世之笃论,谓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画凡至此,皆入妙品。”亦即国画写生首先要求选择自己满意的景观,琢磨需要描绘的对象,以及如何筛选、取舍、提炼等,也包括水墨的处理方式。苗侗地区的文化生态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如何做好“意在笔先”,接着大胆落笔,小心描绘,从而达到笔墨得到,画面理想,气韵生动。亦即选景——构思——起笔的过程。二是热情“过度”,画面无主次分层,繁杂混乱。当然,第二个问题是 基于第二个问题带来后续矛盾。苗侗的文化生态景观天然充实而密集,与平原、丘陵、沿海地区的事物有着区别,面对这些物象,我们的学生往往会以“平铺直叙”或面面俱到进行描绘,取舍不合理或者无法进行取舍,物象之间匮乏合理的秩序与对比关系。因此,也无法达到虚实相生、丰富多样、对立统一的和谐画面。三是意象与画面形式单一,表现手法单调无味。写生,盖写艺术之生意也。因此,写生是室内作画无法替代的,可以尝试多元的表现方法,拘泥一种视觉形式或技法,无疑是极其呆板。对于国画写生而言,积极引导学生多练习运用“线”(粗线与细线,直线与曲线、长线与短线以及线的疏与密等)进行勾勒描绘,线在国画与书法中占据重要地位,因此能够更好地体现写生者对万物的理解。
艺术学的写生,不管是如上所言及国画,还是其他画种,都有着严谨的步骤过程。在这些并非绝对的写生教学之中,也必然需要写生者的艺术灵性。民族地区的地方院校每年都安排1-2次深入传统村落写生的教学课程,深入研究写生教学的合理性,对艺术教育有着重要意义。带领学生深入苗侗村寨进行写生课程,也不仅仅所上面提到的那些问题。但是我们在写生教学之中,必须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学生积极解决问题,让师生都能够在写生中提高艺术表现的技法和修养,如闻一多先生所言的,“戴着脚镣跳舞”,走进自然,体验生活,与时俱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
四、结语
艺术具备的审美、自由和创新创造之可能的特征,是人类人格全面追求和发展的深层次生命需求。艺术教育或审美教育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上有着重要的意义。艺术写生给学生的艺术教育自然是十分重要的,西方自有“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之论,我国古人也曾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万物界是艺术的根源,同时也重视创作主体的内心感悟。苗侗民族腹地保持相对完好的文化生态,对艺术写生有着天时地利的优势,规划好艺术写生教学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之中有效提高艺术教育水平,探究民族地区特色艺术写生或教育模式,发展艺术,同时也能有效地保护优秀的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