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孔娟——中国临床营养医学的拓荒者
2019-11-14石岩孙大光
石岩 孙大光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爱因斯坦
记者打开电脑里的一个邮件,屏幕里马上显示出令人惊叹的设计精美、图文并茂的电子文件,标题赫然入目:《临床营养科发展的思考》。作者是中国医学界临床营养学科开创性的人物孔娟教授。孔娟教授目前任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她“海归”五年,低调隐忍,从默默无闻,到业内顶级专家,是名副其实的新时代辽宁精神的代表性人物。采访中,她一直重复着一个词——职业荣誉感。孔娟带着对工作的满腔热爱,创建了教育部批准的首个临床营养 学博士点,独创了自己的临床营养学科体系内涵。
从美国回来“创业”
孔娟教授去美国之前是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天生聪慧、一贯苦学的她,当年是这家全国著名的三级甲等医院麻醉科最早的博士、也是全国仅有的几个麻醉博士后之一。
1999年,孔娟怀揣理想去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经过几年的博士后研究,她成为讲师,最后晋升为助理教授。孔娟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课题组,还配备了实验员和一名印度科学家。课题组高速运转,保持着较高产的科学论文发表记录,正可谓春风得意,崭露头脚。
2013年冬季的一天,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的一位领导在美国遇见了孔娟,当他了解到孔娟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附属医院的胃肠科营养学组工作后,就动员孔娟回国:“希望你能回医院创办一个全新的营养学科,在祖国大力提倡创新的环境下干出一番事业……”孔娟一听非常高兴,她的想法正好与这位领导不谋而和,尽管许多朋友为她的决定感到惋惜,但她毫不犹豫辞掉了待遇丰厚的国外工作回到了祖国。
建立一个学科谈保容易,孔娟教授提起往事仍唏嘘感叹:“撼山易,改变人的观念简直比登天还难啊!”现在很多医生仍然对营养学科缺乏认知,很多医院均不重视营养学科。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14年底,孔娟满怀激情和梦想回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开创全国医疗行业营养领域的先河,建立了自己的学科体系。这是一个以营养代谢性疾病为诊疗目的,以现代实验室和影像学为精准检查手段,以药物,肠内营养、肠外营养为治疗手段,集医教研为一体的临床营养二级学科。全新的理念和内容使这个学科不同于传统概念的营养部,孔娟要做的就是创建一个全新的临床营养学科运行模型。
万事开头难。孔娟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从医院的食堂领出4名年轻人。经过近5年的苦心经营,在院里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下,这个新的科室建立了营养代谢分子实验室和肠内营养配制室,并成为教育部批准的首个临床营养学博士点。孔娟说:我们当年虽然建立了科室,但没有人认识到营养代谢实验室的作用,外行人嘀咕:“这不就是营养科吗,只是换了一个新名称而已。”同行也不理解,认为孔娟提倡和推行的用营养元素治病纯属“左道旁门”。面对种种不理解甚至误解,孔娟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她说:“我们是用营养学知识和手段对患者进行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孔娟曾对友人说:“有人说我是异想天开,这有什么不好呢?搞医学和搞科研是同样道理,没有标新立异的想法谈何创新。”
记者采访孔娟谈到这个问题时,她用非常直观的话做了进一步解释:“医院现在的科室门类比较齐全,但还是有一些‘空白点。比如某种疾病在医院找不到治疗的科室,就是找到了大夫也是用常规办法进行治疗,效果不一定令人满意。而我们科室的作用不但要填补那些‘空白点,还要针对患者缺乏的营养元素进行精准治疗。”孔娟继续说:“医生讲究的是对症下药。有些患者身体里缺少某些营养素,当时没有症状,但经过日积月累就会发生某些慢性病,在没有形成疾病前及时补充就不会发病。为什么有些疾病久治不愈,根源就是没有对症下药。”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孔娟的行医理念是创新型的,面临的困难也超出她的想象。
宣传新理念 “踢开头三脚”
来过盛京医院的人都知道,这里的人潮堪比火车站,每个科室门前都人声鼎沸。但临床营养科挂牌后,科室竟然门可罗雀。观念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人们对新生事物都有一个从认识到接受的过程。于是,孔娟在医院大门口立起了“招牌”,介绍科室内容。她独自一人顶着众多“冷眼”,不厌其烦地向前来咨询的患者宣传新的营养学知识,讲授营养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以及为患者补充营养元素能够治病的原理。其中的辛酸直到如今仍不能让她忘怀。
一次,有几位患者好奇地问孔娟营养元素如何能治病,孔娟认真回答道: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人都患有“营养代谢性疾病”,疾病由过去的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变成为现在的五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这些变化都给临床营养提出新的要求,比如糖尿病、高脂血病、贫血、缺锌、缺乏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都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查和影像仪器精准找到疾病的起因。对此,孔娟进一步解释说:不是不用药,我们的治疗首先要知道患者身体内缺乏什么营养,然后给患者服用浓缩的营养素和特殊医学用途食品以及配制相关的营养元素,这样患者很快就会痊愈。我们治病的理念就是患者身体缺什么我们就补什么。
孔娟深知,如今老百姓看病“不看广告看疗效”,她亟需为自已的临床营养学科寻找“最佳代言人”。这时,一位14岁的患者因身材矮小经人推荐找到孔娟教授。这位患者仅1. 4米,去过不少家医院,花了不少钱,收效甚微。经过系统检查,患者是缺乏某些营养素。孔娟亲自配制营养元素并为其认真调养,仅仅半年患者就长高了5厘米,患者十分感激孔娟,孔娟也倍加自信,更加坚信自己的事业一定会成功。
随着孔娟和同事们兢兢业业的推广,用营养元素治疗疾病逐渐被人们认识和接受。这种近似“绿色”的治疗方法,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而且花钱少,后遗症少,慕名求医者络绎不绝。孔娟说:“我的治疗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缺什么补什么。有的病医生开了一大堆药也不见得能治好。到我这里花钱不多,配点微量元素就有效果,非常简单,何必舍近求远呢?”
她的未来会更加精彩
孔娟领导的科室经过不断努力,逐渐有了影响力,得到了医院的重视和领导、同行们的赞扬。如今,临床营养科拥有300平方米的营养代谢分子实验室,有在站博士后、博士、研究生10多名,获得多项国家课题。
记者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大医院的营养科室大多亏损,孔娟的科室每年都为医院创造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孔娟作为全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开拓者,经常受邀到各地演讲,介绍她用营养元素治病的“秘诀”。孔娟说:“我的目标就是开辟一条全新的治病救人的绿色通道,让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痛苦,换取最满意的结果。”
孔娟教授每天除了在一线出诊,率先垂范完成治病救人的任务外,她还带过十几位博士和硕士,现在还有3名博士后。每年她都要在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几篇论文,还要指导他人撰写论文、批改论文,另外还要指导行医、安排全科的任务,几乎全年无休。孔娟从未因繁重的工作叫苦叫累,相反,她为自己开创的新事业获得社会和患者的认可而倍感精神振奋。
“我们用事实改变了人们对临床营养科的观念和看法,用实际行动完成了一项新变革,我的职业荣誉感是用多少金钱也买不来的。当患者经过我们的治疗痊愈出院感谢我们时,创业的艰难和受过的委屈早已抛到九霄云外。我的每一点点成绩都要感谢患者的信任,感谢组织提供了施展拳脚的舞台,更要感谢与我同舟共济走到今天的同事们” 。
孔娟教授因此获得中国营养学会的杰出贡献奖,辽宁省、沈阳市自然科学进步二等奖,她是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千级层次、沈阳市人才领军人物,是“辽宁省攀登学者”的获得者。
正如本文导语引用爱因斯坦的话:“提出新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孔娟教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以創造性的想象力解决了问题,标志着营养学科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