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2019-11-14李兰
摘 要:人跟人之间的交往活动是从互致问候开始的,人与人相识后或者相识的人见面时都致以问候。问候语是说话人与对话方在进行沟通时产生交际关系的标志,是每种语言表达礼貌的重要方面。本文通过对汉英问候语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在跨文化交流时选择符合对方文化准则的问候方式,避免因差异引起的文化障碍,顺利完成跨文化沟通,这就是本文的主要目的。
关键词:问候语;跨文化交流;差异对比
作者简介:李兰(1993-),女,汉,河北石家庄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2
1、问候语功能分析
问候语的功能是汉英问候语对比的重要基础,不论是汉语语境下的问候还是英语语境下的问候,它们的共同作用都是使交际双方建立关系的一种确认。问候不只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温暖的传递。问候也可以被理解为一种互应的行为,当一方的问候被另一方回应后,交际活动才能在此基础上顺利推进。通过问候可以感受到双方的态度,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为下一阶段的交流奠定了基础。由此可知问候语的功能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交际功能,即通过互相问候确认已建立的社会关系,也可以通过问候建立与陌生人之间的交往活动。二是具有打开话题的作用,通过问候为后期的交际活动奠定基础。
也有的研究者将问候语理解为一种“社会承认”,提出人与人之间社会交往的一种承认,通过建立或者破坏与他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承认他人作为整体或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存在。
2、汉英问候语差异对比
2.1问候模式对比
2.1.1家常式问候
汉语的家常式问候适用于家庭成员,亲友邻里和关系密切的同学、同事之间。在向对方表示问候时经常直接“叫人”,比如“爷爷”“阿姨”“叔叔”这类亲属之间的称呼带有更多亲切、随意的感觉,更多时候用在晚辈对长辈的问候语中;如果是平等、亲昵的同辈关系就直接喊出名字比如“李华”“小张”“老高”,客气点后面可以加上“下班啦?”,也可以问“下班啦?”“去哪儿?”;而英语中家常式问候语仅适用于家庭成员或关系亲密的朋友之间,比如直接叫名字,Emma,Sophia,Michael,这些属于长辈对晚辈的爱称。当然,晚辈也可以叫长辈的名字,因为西方国家并没有严格的辈分区分,而且可以表现出两个人之间非常亲密的关系。
2.1.2社交式问候
社交式问候适用于关系比较疏远的人或者只在正式的社交场合见面的人之间出现。姓氏或者姓氏加上表示职称、职务以及亲属关系的词语,如“王校长”“高主任”“刘大夫”。但英语里这种社交式问候几乎不会出现,比如,汉英表达中都存在“老师”这种职业,汉语中为表达对听话方的尊敬,常常会直接在姓氏后加上老师,如“李老师”,这种社交式问候不仅仅表示身份和职业,更意味着交际双方的地位和亲疏关系的远近。所以汉语中社交式问候的“李老师”英语中只能称呼“Miss Wang”。而且英语中也不会出现类似汉语称呼中“老”或者“小”的词语,因为在西方这种词语不会被认为是尊称,相反会被看作是不礼貌甚至贬低他人的语言使用方式。
社交式问候中存在一种关于对方正在做的事情发表出自己的观点、看法的问候,他们之间的差异也不容忽视。中国人在碰到他人出门一般会使用较为中性的问候语如“出去呀!”;看到有人在擦车会说“擦车啦!”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汉语中的中性问候语表示难以接受,认为这种不加任何评论的问候语是毫无意义的,也不应该询问。出现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注重人情味,十分注重身边人生活和工作的状态,试图通过这种交谈式的问候表现对朋友的友好关切之情。但在西方,工作和生活被视为个人隐私,在交际中应避免涉及到这类话题。因此,面对这种情况,英语中会出现一些表示祝愿或者赞美的问候语,比如“Have a nice day!”“Wow.Youre doing a nice job!”这种赞美或者评论型的问候语偏重对人外在美的欣赏。由于中国人受到东方含蓄、內敛品格的影响,在赞美或评论型问候中崇尚内在品德和精神,例如对熟悉的邻居或者同事,他们的评论型问候语侧重赞美对方身上的品德修养和工作态度。对于英语里见面时赞扬异性的美貌或化妆吸引人为礼貌的社交式问候语,汉语问候语中则几乎不会涉及。
2.2问候内容对比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及国与国之间交流的日益频繁,每个国家都想体现自身文明的礼仪,在这种文化融合、交流的环境下,文化礼仪和社会精神面貌产生了激烈的碰撞。东西方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容易出现误会的沟通形式,在比较中得出结论,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才应是他们共同追求的目标。
2.2.1体现文化内涵的汉语问候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礼仪之邦,中国人在进行交往时会把礼仪和礼貌以及前辈视作前提和依据,在此基础上进行交往沟通。中国文化注重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人情感的表达,在问候时难免会涉及到询问生活状况、日常行为的关怀,意在表示关切之情。所以在汉语中问候语的使用上也充分表现出了这一现象,只要见到长辈便不自觉在问候语前面加上敬辞,很大程度上,无关乎血缘。
同时,汉语里人们常常为了拉近彼此的关系或者表现对某人的尊重在听话方姓氏前加上“小”或“老”的词,这种问候语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中国几千年发展过程中传统生活和语言习俗的影响,那就是人们日常的行为和语言都要体现出优良的传统,向对方展示自己的敬意和思想内涵。汉语中的问候语常常会表现出对自己的贬低和对他人赞美,以现在经常提到的“别人家的孩子”为例,就是无论自己表现得多么优秀,父母之间问候时总是夸奖对方的孩子,类似古代经常把自家孩子唤作“犬子”,尊他人家的为“令郎”。但在西方可能会被看作是对自己孩子的不尊重,因为他们崇尚的是个体,每个人不论年龄大小还是地位尊卑,都享有平等的权利。
2.3礼貌差异对比
问候是礼仪的一种表现形式,但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对于礼貌的评判是不同的。顾曰国(1994)在Leech礼貌准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五个礼貌准则。笔者发现,将这五大准则应用于汉英问候语对比,就不难发现汉英问候礼貌在文化价值上的差异,下面主要以称呼准则、文雅准则展开对比分析。
首先,汉语里广泛使用称呼作为问候,如“小王”“李华”“高校长”“叔叔”“阿姨”等,有利于增强交谈双方之间的关系;但如果有人在英语中这样问候他人,如“Professor Li”或者“Little Emma”就会让人产生误解。因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重视整体、强调内部协调统一的文化,表现在问候语上就是重人际关系、重群体以及重和谐。但由于西方没有严格的长幼尊卑秩序,这种直接以称呼代替问候的礼貌亲切感恐怕无法体会。
其次,文雅在礼貌现象中带有普遍性。在东方高语境环境中,汉语问候语多是含蓄间接的,人们对环境的微妙变化较为敏感,在交际时更注重“意会”。而在西方低语境环境中,问候语表现为更加直接明了,交际主要靠“言传”。如外国人经常搞不懂中国人常常在问候时说“吃饭呢!”“打扫呢!”,本是“明知故问”,怎么就成了对听话人的关切了?汉语里客套超过事实,希望通过问候让对方感受到热情和关切,而英语中则更强调平等亲切。所以,中国人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西方人在互致问候时经常谈论天气这类中性话题而不是个人生活隐私了。
3、结语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问候语虽然短小简单,但在跨文化交际使用交流中却十分复杂,蕴含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需要考虑众多方面的因素。通过上述对比了解到,汉英问候语差异是由于汉英两国不同的文化特性及社会环境形成的,中国文化以群体需求为中心,将关切和尊重他人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问候语则表现出明显的关切特征;西方文化则恰恰相反,重视个体,强调个人的自主意志和不可侵犯的权利,因此问候语所表现出的独特性就是在这样文化环境下出现的。
在国际交往中,不仅要具有语言能力,还应具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正确切换两种文化信息的能力。同时,语言的正确使用不单是语音、词汇和语法的,还需要正确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背景,掌握汉语和英语问候语的使用范围及根本出发点的差异就可以正确使用这些问候语,否则就不能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对不同的人,恰當地进行问候。
参考文献:
[1]顾曰国.文化与交际[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杨敏.英语交际的文化视角[M].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8.
[3]席于霞.汉语问候语的民族文化特色探析[J].济南: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