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寂寞途穷时,哪堪枯荷滴雨声

2019-11-14

作文评点报·高中版 2019年40期
关键词:王昌龄孟浩然写景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

孟浩然

向夕槐烟起,葱笼池馆曛。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永怀蓬阁友,寂寞滞扬云。

【赏析】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秋,孟浩然应试不第后,留居长安,广交文友,多方干谒,希望在京师显露才华,求得仕进机会。他生活窘困,仍四处奔走,多次上书,企求汲引,却“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留别王维》),毫无结果。最后,他打消了仕进的念头,“拂衣从此去,高步蹑华嵩”(《东京留别诸公》),毅然走向山林,过起了浪迹江湖和隐居山林的生活。

这首行旅诗正是写于他出长安的途中。诗题中的“关”是指潼关,在今陕西潼关县北,古代为秦地的咽喉;“旅亭”是供官员行人住宿歇脚的地方,也叫驿亭;“王大校书”就是诗人的好友王昌龄。

首联起笔写景,以景寓情。旅亭四周暮霭沉沉,炊烟袅袅,树木森森,日色暝暝。这样昏暗的景象烘托了诗人内心的陰郁与愁闷。颔联叙述点题,直抒胸臆。在这夜色渐浓的旅亭,尽管也有其他旅客投宿,但是举目无相识,没有人能与诗人促膝畅谈;都市里的繁华与热闹已成为过眼烟云,他倍感离群索居的百无聊赖。一个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中,最容易引发对亲朋好友的思念。“惜”的本义是哀痛、哀伤。此处着一“惜”字,写尽了诗人无边的孤独感。正值壮年的他,也许只有入仕才是最理想的选择,隐逸乡野实在是无奈的下策。“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留别王维》),眼看着自己的朋友王维,还有尚书左丞袁仁敬、礼部侍郎贺知章等人在仕途上都已颇有成就,而自己却仍穷困潦倒,怎能不伤感呢?

颈联转笔写景,再次渲染心头难挨的寂寞与怅惘。烛光一点一点变暗,最后无力地灭了,点明了诗人独坐时间之长。冷冷的秋雨打在干枯的残荷上,点点滴滴,断断续续,响在诗人的耳畔,暗示了诗人一夜无寐。今夜他怎能安然入眠?往昔所经历的种种挣扎,种种辛酸;今后要直面的种种风雨,种种苦楚,更与何人说呢!谁能照亮他仕进的崎岖道路?谁来倾听他肝肠寸断的苦衷?从“灭”和“闻”两字,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的寂寥与悲怆。尾联抒情明志,借怀友表达自己的孤愤。“蓬阁友”是指王昌龄,蓬阁,即蓬莱阁,汉人称宫中藏书处东观为蓬莱阁,唐人相沿喻称秘书省;“扬云”,即西汉文豪扬雄,字子云,简称扬云。王昌龄自开元十九年(731年)起在秘书省任校书郎的小官,任职多年未得升迁;孟浩然多方谋职,一无所获。两人颇有同病相怜、惺惺相惜之感。“寂寞滞扬云”一句,表面上是惋惜王昌龄任校书郎,一直没有升迁,其深层含义是以扬云自比,表达自己怀才不遇的怨怼。

纵观全诗,写景自然,色调灰暗;叙述简洁,抒情真切;用典熨帖,婉而多讽。既是羁旅独行中对挚友刻骨铭心的怀念,又是发泄个人报国无门的愤懑。

猜你喜欢

王昌龄孟浩然写景
驰骋边疆的王昌龄
接连被贬的“九品”芝麻官
示范·情境·交流——以“写景要抓住景物特征”为例谈默会知识的作文教学启示
爱国情怀永流传
不能为写景而写景
春晓
写景成语连线
春晓
出塞
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