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衡山福田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2019-11-14王铁新
王铁新
【摘 要】皮影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它是流传区域相当广阔的民间戏曲艺术。皮影戏在古代被称为影子戏,它是融合了画稿、剪纸、镂刻、敷彩、口技于一体的艺术,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在中国的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娱乐角色。它是我国很重要的民俗文化和民间娱乐,直接反映了民众的文化思想追求。衡山福田皮影戏作为一种民族民间艺术,在中国皮影戏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本文将着重研究衡山福田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衡山影子戏;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8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9-003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逐渐进入了转型期,人们的文化价值观逐渐淡化,人们越来越遗忘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所以,我国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保护的内容包括演唱方法、表演内容、表演技术、传承方式等等,而皮影戏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作,它集中展现了地域文化的个性,是中国皮影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衡山福田皮影戏以其鲜明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皮影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一、衡山福田皮影戏的起源及发展历程
衡山福田皮影戏是湖南省衡阳市衡山县的地方传统戏剧艺术。大约起源于清顺治初,由衡山福田的农民彭凤举成立的皮影戏民间组织,便有了如今的衡山影子戏。因其用地方方言演唱的四平腔,更是圓润甜美,独具特色,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衡山皮影戏事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衡山皮影戏曾经得到时任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徐平羽同志的青睐和视察,衡山福田铺乡不仅享有群众文化艺术之乡的美称(1995年,湖南省文化厅授予),而且享有中国民间皮影戏之乡(2000年,国家文化部授予)。经过四百多年的洗礼和发展,一代又一代艺人前赴后继的创新和发展,使得其在艺术形式和内容上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完善。2014年6月,衡山影子戏作为中国皮影的一部分,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欧阳新年被誉为“湖南省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
皮影戏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说是中国皮影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衡山福田皮影戏起源较早,流传范围也十分广泛,在中国文化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衡山影子戏的发展有过辉煌也有过低谷,但始终扎根在衡山福田这片乡土上,散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衡山影子戏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是一代代艺人心血的结晶,因此传承与传播衡山影子戏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1]。
二、衡山福田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遇到的问题
(一)皮影戏观众群体的流失
随着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传媒的不断发展,由于受其影响,衡山福田皮影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采,观众群体的大量流失,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甚至已到了失传、灭绝的境地。之所以皮影戏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是因为很多人认为皮影戏是历史文明时代的“老古董”,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人们的审美需求和价值取向,目前,皮影戏的观众群体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也是抱着好奇心和好玩的心态才会观看皮影戏,皮影戏并没有走进他们的内心。不管是任何艺术表演形式,缺乏群众基础是对其致命的打击。
(二)衡山福田皮影戏面临唱腔的困境
衡山福田皮影戏面临着严重的唱腔困境。以往衡山福田皮影戏的唱腔简朴健美、流畅顺口,唱腔至今以弹腔和高腔为主,还保存着一部分昆腔剧目,并吸收了很多戏曲音乐、佛教、道教音乐和一些民间小调。随着中国皮影艺术形式的改革,逐渐突出了操作技巧,淡化了唱腔技巧,目前呈现在大众面前的皮影戏都是改革后的唱腔曲调。随着只有皮影表演而没有唱腔剧目的推出,使得唱腔失去了舞台表演的机会,不利于后人传承[2]。
三、衡山福田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策略
(一)衡山福田皮影戏需要不断地自我创新和突破
不管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其传承与发展都需遵循客观规律,要从自身内部出发,不断地寻求创新和突破,才能获得传承与发展,像政府扶持、社会保护都只能取到短时期的作用。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皮影艺术脱离了现代观众的审美价值取向,因此,需要不断地自我创新和突破,赢得更多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与大众传媒的有机结合
不管是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其传承与发展都需要自我创新的突破,同时也需要加强与现代传媒技术的结合,拓宽自身的传播渠道,扩大自身的影响力。随着电视、广播、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衡山福田皮影戏应加强与现代传媒技术的结合,通过利用各种媒介传播,提升自身传播的效率[3]。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衡山福田皮影戏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借助社会的力量,共同努力弘扬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挽救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民间艺术发扬光大。衡山影子戏的形成、发展和成熟是一代代艺人共同努力的成果,它作为民间艺术中的瑰宝,传承与传播衡山影子戏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王晶.传统皮影戏的文化形象识别的发展方向研究[J].设计,2019,32(06):110-111.
[2]魏力群.北方皮影戏手抄卷本的整理与研究[N].文艺报,2019-01-25(007).
[3]陈旺.皖南皮影戏的传承与当代发展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8,20(06):8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