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分析

2019-11-14林凤晖林晓毅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27期
关键词:常规用药护理人员

林凤晖 林晓毅

(1、厦门市思明区开元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福建厦门361000;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福建厦门361000)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血管腔狭窄、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坏死最终导致的心脏病。患者临床症状多表现为胸痛、心绞痛、前区不适、心悸乏力等,对其生活造成极大困扰,对其生命安全造成极大威胁[1]。临床多给予患者硝酸酯类药物、抗血栓药物、纤溶药物等进行治疗,但患者由于疾病的恶劣极易导致其心理产生不良情绪[2],因此,在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有效的干预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本文作者为探讨心理护理应用价值,进行相应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7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按照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每组35例,常规组患者男性21例,女性14例,年龄56-76岁,平均为(66.005.43)岁,病程4-18年,平均为(11.003.23)年;护理组患者男性20例,女性15例,年龄 55-78岁,平均为(66.505.33)岁,病程 4-17年,平均为(10.503.26)年;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研究。

1.2 方 法

所有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1)检测生命体征。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并对其生命指标(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进行检测记录,了解患者病情特点、胸痛性质、疼痛程度、用药之后的反应等,将具体情况告知主治医师,使其进行治疗。(2)用药护理。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时,应详细告知其具体用药注意事项,对患者静脉滴注硝酸酯类药物时,应合理控制好药物的浓度与滴注速度,并注意观察用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用药结果。告知患者用药后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使患者做好准备,避免发生惊慌。(3)生活护理。协助患者与患者家属共同制定健康饮食计划表,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低盐为主,多食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类食物,严格控制高脂肪、高胆固醇的摄入量。

护理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1)健康教育。多数患者会因对病情知识了解程度不够、健康意识薄弱而产生负面情绪,甚至放弃治疗。因此,护理人员首先应做好患者健康知识教育工作,使患者树立健康意识,认识自己疾病,从而树立信心,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简单的知识讲解比较枯燥乏味,护理人员可通过播放健康知识视频、PPT、座谈会等方式进行教育宣传工作,加强患者学习意识与兴趣。(2)心理疏导。护理人员应理解患者内心想法,并给予患者一定的亲切感,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聊天等,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避免医患问题的发生。此外,在时间充足的条件下,多陪伴患者,与患者观看感兴趣的视频、听音乐、耐心倾听患者内心想法与疑惑,并对其疑惑进行一一详细讲解。在察觉到患者情绪有所变化时,应及时询问其内心感受,并进行解决,对于负面情绪较严重患者,且护理人员无法与其沟通交流,应由专业心理医生进行治疗。(3)与患者家属进行配合。患者会因病情产生恐惧感。因住院环境产生陌生感与无助感,因此,护理人员应与患者家属做好配合工作,给予患者足够的关心与陪伴,减轻其孤独感。叮嘱患者家属在对患者日常生活进行观察监督的同时,多关心患者内心感受,并使用较多时间陪伴患者,若不能在身边陪伴,则需采用视频电话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关心。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焦虑(SAS)、抑郁(SDS)评分护理满意度。

1.4 疗效判定标准

不良情绪判定标准[3]:对患者不良情绪评价主要包括抑郁情况、焦虑情况。根据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患者两种表现进行评分,SAS标准分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标准分分界值为53分,53-62分为轻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73分以上为重度抑郁。

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根据我院自主设计的护理满意度统计分析表,分值设定为0分至10分,8分至10分为非常满意;6分至8分(含8分)为满意;3分至6分(含6分)为一般满意;0分至3分(含3分)为不满意。

1.5 统计学分析

SPSS19.0统计分析本文数据,χ2检验计数资料,±s表示计量资料,t进行检验,P<0.05 表示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

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不显著,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1。

2.2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4.29%)显著高于常规组(71.4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2。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s)

表1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DS、SAS评分(±s)

组别例数(n)S D S(分) S A S(分)常规组护理组P值3 5 3 5护理前6 4.1 1±4.7 8 6 4.0 1±4.7 7>0.0 5护理后5 0.1 0±0.6 7 4 4.1 5±1.1 0<0.0 5护理前6 6.1 7±3.3 9 6 5.9 9±3.4 5>0.0 5护理后5 2.1 2±1.1 7 4 5.1 6±1.2 6<0.0 5

表2 比较两组护理满意度效[n(%)]

3 讨论

老年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身体抵抗能力减弱,且心理承受能力也会变小,冠心病病情较严重,不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极易导致患者死亡,因此,患者会产生恐惧、焦虑、抑郁的异常情绪,对病情恢复造成不良影响[4]。因此,临床多在给予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工作,对其药物用法进行指导护理、对其生活习惯进行正确指导,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5]。但常规护理忽略了患者心理情绪的变化,及不良情绪对疾病产生的不良影响等因素,心理护理干预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健康教育,使其树立健康意识,更好的配合治疗工作,使工作进行的更加顺利[6]。次外,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进行沟通,找到出现问题的根源,并进行针对性解决,更快更有效的解决患者内心疑虑,使其身心得到显著放松,缓解异常情绪[7]。本文研究数据显示:护理前,两组患者SAS、SDS评分差异不显著,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护理组SAS、SDS评分显著低于常规组,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护理满意度(94.29%)显著高于常规组(71.43%),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给予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理护理干预具有显著临床意义,可改善患者不良情绪,提高护理满意度,应用价值较高。

猜你喜欢

常规用药护理人员
精准用药——打造您自己的用药“身份证”
常规之外
高血压用药小知识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探讨常规课的高效课堂
紧急避孕不是常规避孕
治病·致病·致命——用药需慎重
用药不如用乐——三择音乐养生法
别受限于常规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