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眠障碍患者血压水平变化的临床观察
2019-11-14姚光辉潘光秀陈雪玲
姚光辉 潘光秀 陈雪玲 吕 真
(厦门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福建厦门361021)
血压变化与睡眠有着密切的关系,有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发生睡眠障碍者占有较大的比例,睡眠障碍与高血压密切相关。然而,在非高血压患者中,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睡眠障碍对患者昼夜血压变化的影响无系统的研究,相关的研究报道较少。为此,我们观察分析了45例非高血压睡眠障碍患者的动态血压监测资料,并与无睡眠障碍的患者进行比较,以探讨非高血压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水平变化的特征及其临床意义,为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Ⅰ组(睡眠障碍组) 选择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睡眠障碍患者,排除高血压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等合并症。共45例,其中男21例,年龄19-78岁,平均(47.33±18.529)岁;女 24例,年龄 27-82岁,平均(56.63±11.348)岁。
1.1.2 Ⅱ组(对照组) 选择同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门诊病人作为对照组,排除高血压、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睡眠障碍等合并症,共1643例,其中男791例,年龄 14-92岁,平均(54.07±17.915)岁;女852例,年龄 14-96岁,平均(57.59±15.079)岁。
1.2 方法
Ⅰ组入选患者均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测定明确诊断,并进行动态血压监测。选择同期进行动态血压监测的门诊病人作为对照组(Ⅱ组)。观察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白昼收缩压均值、白昼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
1.3 动态血压监测
应用美国Sun Tech Oscar 2型动态血压监测仪进行24h血压监测,采用《动态血压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的诊断标准判定结果[1]:24h血压均值≥130/80mmHg,白天血压均值≥135/85mmHg,或晚上血压均值≥120/70mmHg即为血压升高。收缩压≥140mmHg或舒张压≥90mmHg的比例≥10%为血压负荷增高。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情况
2.1.1 睡眠障碍总体患者的动态血压数值 24h收缩压均值 (119.91±11.70)mmHg;24h 舒张压均值(73.13±7.907)mmHg;收缩压负荷 12.71±20.989;舒张压负荷9.21±15.725;白昼收缩压均值(124.00±12.259)mmHg;白昼舒张压均值 (76.27±8.529)mmHg;夜间收缩压均值(112.11±12.921)mmHg;夜间舒张压均值(67.13±8.253)mmHg。其中收缩压负荷>10%,超出正常值,提示睡眠障碍患者的收缩压负荷增高。
2.1.2 不同性别的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数值(1)男性患者的动态血压数值:24h收缩压均值(123.33±11.372)mmHg;24h 舒张压均值 (76.62±7.990)mmHg;收缩压负荷 16.69±22.102;舒张压负荷 14.92±19.977;白昼收缩压均值(127.62±12.532)mmHg;白昼舒张压均值(80.38±8.947)mmHg;夜间收缩压均值(114.90±11.743)mmHg;夜间舒张压均值(69.14±7.926)mmHg。其中收缩压负荷与舒张压负荷均>10%,超出正常值,提示男性睡眠障碍患者的收缩压负荷与舒张压负荷增高。
(2)女性患者的动态血压数值:24h收缩压均值(116.92±11.375)mmHg;24h 舒张压均值 (70.08±6.580)mmHg;收缩压负荷 9.23±19.770;舒张压负荷4.21±8.372;白昼收缩压均值 (120.83±11.335)mmHg;白昼舒张压均值(72.67±6.370)mmHg;夜间收缩压均值(109.67±13.643)mmHg;夜间舒张压均值(65.38±8.293)mmHg。所有数值均在正常值范围之内。
(3)不同性别睡眠障碍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情况:男性睡眠障碍患者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值、白昼收缩压均值、白昼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均较女性患者增高,其中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舒张压负荷值、白昼舒张压均值的增高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男性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水平较女性升高,而以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舒张压负荷值、白昼舒张压均值的增高较为显著。见表1。
表1 不同性别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表1 不同性别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性别例数(n)男女P值2 1 2 4 2 4 h收缩压均值(m m H g)1 2 3.3 3±1 1.3 7 1 1 6.9 2±1 1.3 8 0.0 2 6 2 4 h舒张压均值(m m H g)7 6.6 2±7.9 9 7 0.0 8±6.5 8 0.0 0 4收缩压负荷(m m H g)1 6.6 9±2 2.1 0 9.2 3±1 9.7 7 0.2 1 7舒张压负荷(m m H g)1 4.9 2±1 9.9 8 4.2 1±8.3 7 0.0 0 9白昼收缩压均值(m m H g)1 2 7.6 2±1 2.5 3 1 2 0.8 3±1 1.3 4 0.0 5 0白昼舒张压均值(m m H g)8 0.3 8±8.9 5 7 2.6 7±6.3 7 0.0 0 1夜间收缩压均值(m m H g)1 1 4.9 0±1 1.7 4 1 0 9.6 7±1 3.6 4 0.0 7 4夜间舒张压均值(m m H g)6 9.1 4±7.9 3 6 5.3 8±8.2 9 0.1 3 2
2.2 两组动态血压数值变化情况
Ⅰ组的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值、白昼收缩压均值、白昼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均较Ⅱ组的降低,其中24h收缩压均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水平较对照组下降,而以24h收缩压均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的降低较为显著。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组别例数(n)Ⅰ组Ⅱ组P值4 5 1 6 4 3 2 4 h收缩压均值(m m H g)1 1 9.9 1±1 1.7 0 1 2 4.6 6±1 5.4 3 0.0 1 5 2 4 h舒张压均值(m m H g)7 3.1 3±7.9 1 7 4.2 9±1 0.2 3 0.4 9 4收缩压负荷(m m H g)1 2.7 1±2 0.9 9 2 0.8 4±2 5.7 8 0.0 2 9舒张压负荷(m m H g)1 9.2 1±1 5.7 3 1 4.5 8±2 1.0 4 0.2 1 2白昼收缩压均值(m m H g)1 2 4.0 0±1 2.2 6 1 2 7.1 1±1 5.5 0 0.1 2 8白昼舒张压均值(m m H g)7 6.2 7±8.5 3 7 6.2 9±1 0.5 7 0.9 7 3夜间收缩压均值(m m H g)1 1 2.1 1±1 2.9 2 1 2 0.0 2±1 7.4 3 0.0 0 0夜间舒张压均值(m m H g)6 7.1 3±8.2 5 7 0.5 1±1 0.8 8 0.0 3 1
2.3 两组不同性别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情况
2.3.1 男性患者的动态血压数值变化情况 Ⅰ组的24h舒张压均值、白昼舒张压均值较Ⅱ组的增高,其余的数值较Ⅱ组的降低,但均没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男性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表现24h舒张压均值、白昼舒张压均值略为增高。见表3。
表3 两组男性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表3 两组男性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组别例数(n)Ⅰ组Ⅱ组P值2 1 7 9 1 2 4 h收缩压均值(m m H g)1 2 3.3 3±1 1.3 7 1 2 6.6 0±1 5.4 8 0.3 5 2 2 4 h舒张压均值(m m H g)7 6.6 2±7.9 9 7 6.1 0±1 0.4 5 0.8 0 3收缩压负荷(m m H g)1 6.6 9±2 2.1 0 2 3.2 8±2 7.0 7 0.2 9 3舒张压负荷(m m H g)1 4.9 2±1 9.9 8 1 7.7 7±2 3.1 1 0.8 0 5白昼收缩压均值(m m H g)1 2 7.6 2±1 2.5 3 1 2 9.1 1±1 5.5 0 0.3 6 1白昼舒张压均值(m m H g)8 0.3 8±8.9 5 7 8.1 7±1 0.7 5 0.3 6 1夜间收缩压均值(m m H g)1 1 4.9 0±1 1.7 4 1 2 1.8 9±1 7.5 5 0.0 7 7夜间舒张压均值(m m H g)6 9.1 4±7.9 3 7 2.1 8±1 1.2 1 0.2 0 7
2.3.2 女性患者的动态血压数值变化情况 Ⅰ组的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收缩压负荷、舒张压负荷值、白昼收缩压均值、白昼舒张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均较Ⅱ组的降低,其中24h收缩压均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均值的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女性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水平较对照组下降,而以24h收缩压均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均值的降低较为显著。见表4。
表4 两组女性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表4 两组女性患者动态血压数值变化的比较(±s)
组别例数(n)Ⅰ组Ⅱ组P值2 4 8 5 2 2 4 h收缩压均值(m m H g)1 1 6.9 2±1 1.3 8 1 2 2.8 5±1 5.1 6 0.0 1 7 2 4 h舒张压均值(m m H g)7 0.0 8±6.5 8 7 2.6 1±9.7 3 0.2 3 5收缩压负荷(m m H g)9.2 3±1 9.7 7 1 8.5 8±2 4.3 2 0.0 4 7舒张压负荷(m m H g)4.2 1±8.3 7 1 1.6 2±1 8.4 4 0.1 4 8白昼收缩压均值(m m H g)1 2 0.8 3±1 1.3 4 1 2 5.2 6±1 5.2 8 0.1 1 3白昼舒张压均值(m m H g)7 2.6 7±6.3 7 7 4.5 4±1 0.0 9 0.4 8 3夜间收缩压均值(m m H g)1 0 9.6 7±1 3.6 4 1 1 8.2 9±1 7.1 4 0.0 0 2夜间舒张压均值(m m H g)6 5.3 8±8.2 9 6 8.9 5±1 0.3 3 0.0 7 2
3 讨论
人体在正常情况下在合适的睡眠环境中能完成正常的睡眠,当他无法进行正常的睡眠时,即存在睡眠障碍。一般表现有入睡困难、维持睡眠困难、过早觉醒和睡后无恢复感,常常引起躯体功能障碍或明显的不适感觉。睡眠障碍是严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与健康,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的一种临床问题。此问题的发生发展与日常生活习惯、吸烟、咖啡类饮料的摄入以及职业因素有关。近年来,睡眠障碍与遗传因素、体内激素分泌和免疫异常以及躯体疾病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尤其是与躯体疾病的关系更是受到关注。已有研究表明,睡眠障碍与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血管系统的疾病密切相关[2-4]。大多数研究显示,睡眠障碍会引发和/或加重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心力衰竭和冠心病等。美国的一项以调查问卷方式于2007-2008年对公民进行的横断面研究显示睡眠障碍可增加各种心血管事件发病率[5]。Alosco等[6]在对53例心力衰竭患者进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调查中发现75.5%患者存在睡眠障碍;Szyfmanski等[7]在对2011-2013年入院的17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研究中也发现49.7%患有睡眠障碍。我国学者的研究也有相同的发现,刘春君等[8]研究发现老年睡眠障碍患者其退行性心脏瓣膜病的发生率显著增多;朱伟芳等[3]的调查研究发现高血压组的睡眠障碍发生率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这些研究充分表明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存在着高比例的睡眠障碍。而在未产生心血管疾病前,睡眠障碍发生的情况如何,非高血压患者睡眠障碍发生率如何,临床上的研究不多,无法为高血压病的一级预防提供科学的依据。
我们的研究发现男性睡眠障碍患者总体的收缩压负荷与舒张压负荷是增高的,与女性患者相比男性患者的血压水平总体较高,而以24h收缩压均值、24h舒张压均值、舒张压负荷值、白昼舒张压均值的增高较为显著;睡眠障碍患者的血压水平较非睡眠障碍患者是下降的,而以24h收缩压均值、收缩压负荷、夜间收缩压均值、夜间舒张压均值的降低较为显著,而以女性患者为明显。表明无高血压的睡眠障碍患者,尤其是男性患者,高血压病的发生几率比较高,与朱伟芳等[3]的调查研究结果一致,也与国内的相关调整睡眠有助于控制血压的研究结果相符合[9-10]。由此可见积极的控制睡眠障碍,对预防高血压病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高血压病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我国有高血压病人2.7亿,如何减少高血压病的发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慢病防控的重中之重的问题。高血压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多数认为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精神状态等因素有关。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工业化城市进展,生活节奏加快,睡眠障碍正逐渐成为困扰现代人身心健康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已有大量事实和数据证明,国人的睡眠时间正在减少,睡眠质量正在下降,睡眠障碍的发生率逐渐上升。睡眠障碍与高血压关系的可能机制有(1)因失眠而焦虑、紧张,正常的昼夜血压节律发生变化;(2)心率增快导致心脏负荷加重;(3)内分泌紊乱、血管活性物质分泌异常、细胞凋亡加快;(4)大脑皮质兴奋,血管中枢调节功能失调;(4)体内激素或体液因子原有节律改变等[9、11]。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睡眠障碍患者其血压升高的负荷增加,尤其是男性患者。睡眠障碍是高血压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积极治疗睡眠障碍,改善睡眠质量,对高血压病的防治特别是一级预防,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