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的效果及其对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分析

2019-11-14施伟伟刘正东何九龙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 2019年27期
关键词:胺碘酮服用血清

施伟伟 刘正东 何九龙

(盐城市大丰人民医院,江苏盐城224100)

心律失常属于临床十分常见的一类疾病,根据发作期间患者心律的跳动频率可分为快速性心律失常与缓慢性心律失常两类。前者临床症状表现以心动过速、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等为主,后者临床症状表现以窦性缓慢心律失常和各种传导阻滞等[1]。通过心电图可诊断该疾病,且一些患者可参照病症表现、病史等加以判断。通常来讲,病症程度与发病时患者失常时间、程度等存在紧密关联。一般发作时症状表现每分钟低于5次、发作持续时间短则代表病症较轻,反之则代表病情严重。该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与生活质量均造成严重损害[2]。据相关调查发现,心律失常患者发病期间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指标存在明显异常,因而,治疗该疾病时首要任务即改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本文以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我院收治78例心律失常患者为例,分析胺碘酮治疗该疾病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此次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心律失常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总计患者39例,包括男性19例,女性20例,年龄25-86岁,平均年龄(41.8±1.2)岁,其中15例患者属于室性心律失常,24例患者属于室上性心律失常。观察组总计患者39例,包括男性20例,女性19例,年龄26-85岁,平均年龄(41.9±1.1)岁,其中16例患者属于有室性心律失常,23例患者属于有室上性心律失常。利用统计软件对两组患者基本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无明显差异(P>0.05),可对比研究。本实验经伦理委员会许可,患者均自愿参与并签署同意书。

1.2 纳入、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1)全体患者经诊断均判定患心律失常疾病,符合相关诊断要求;(2)全体患者年龄范围在25-86岁之间。

排除标准:(1)排除合并肝肾等脏器功能疾病的患者;(2)排除患精神方面疾病的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取心律平片治疗,心律平片(生产厂商:广东华南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44020756)用量用法为:首次用量3片,每日服用3次,持续服用5日。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调整用量为2片,每日服用3次,持续服用30d。

观察组患者采取胺碘酮治疗,胺碘酮(生产厂商:山东信谊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7021456)用量用法为:针对室上性心律失常患者,每日服用剂量为2-3片,分2-3次服用,持续服用7-14d,待患者病情稳定后调整用量每日1-2片,少数患者可降低至每日1片,持续服用30d。针对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每日服用剂量为3-4片,分3次服用,持续服用7-14d后降低药量至1-2片,同样服用30d。

1.4 观察指标

评估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康复:患者临床症状彻底好转,各项指标恢复正常;好转:患者临床症状有所缓解,各项指标有所改善;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未发生变化或加重,各项指标仍存在异常。总有效率=康复率+好转率。检测并分析各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血液流变学指标包括高切血黏度、纤维蛋白原。

1.5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19.0专业统计软件对本次治疗结果进行分析,分别利用卡方值、t值检验总有效率、C反应蛋白指标、血液流变学指标等计数、计量资料,利用P值检验组间差异,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1。

2.2 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未治疗前相关指标无明显差异,经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1 治疗效果比较[n(%)]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对比(±s)

表1 两组患者血压变化对比(±s)

组别例数(n)血清C反应蛋白(m g/L) 高切血黏度(m p a×s) 纤维蛋白原(g/L)观察组对照组t值P值3 9 3 9治疗前1 9.2 5±1.2 1 1 9.2 4±1.2 2 0.0 8>0.0 5治疗后7.9 1±1.0 2 1 3.0 2±1.0 3 1 1.3 2<0.0 5治疗前8.7 1±0.2 3 8.7 0±0.2 4 0.1 2>0.0 5治疗后6.1 5±0.1 4 7.3 4±0.1 5 9.1 4<0.0 5治疗前5.8 4±1.1 4 5.8 3±1.1 2 0.2 2>0.0 5治疗后3.1 1±0.2 3 3.8 9±0.2 4 1 0.3 3<0.0 5

3 讨论

心律失常即心脏收缩或舒张的起源、传导等发生障碍,从而引发心脏的波动频率呈现异常,通常表现为传导缓慢、阻滞、路径异常等。该病症在各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中均可发现,如心肌炎、冠心病、高心病等,药物中毒、酸碱度平衡失调、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的影响也会诱发[3]。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是一种主要由肝脏细胞合成的生理指标,其也是临床常用的非特异性标志物,针对人体全身性的炎症病变的急性发作期,在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高危意外预测中较为重要。当人体内炎症病变加重时,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就会异常增加,而这与心律失常间有着密切的关联。超敏C反应蛋白能够有效促进单核细胞浸润血管的下皮组织,使得血管内炎性因子的分泌量大幅度提升,不仅影响了心肌细胞功能,还造成了细胞间胶质的异常增生[4]。心肌细胞间胶质增生会引发心室壁厚度增加,对心脏内的血液灌注功能造成明显的阻碍,灌注量下降会引发心室肌肉组织间电折返刺激异常,诱发心律失常症状。

以往治疗心律失常采用利多卡因、心律平片等,其临床应用具有相应效果,但后期会出现心肌收缩功能下降的问题,副作用明显。心律平片属于钠离子通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传导速率,缓和心律失常的症状,有效阻断旁路的逆向传导,减低心肌细胞的自发性兴奋程度。但其临床疗效无法和胺碘酮相比,胺碘酮可以抑制钾离子的传导,快速降低心肌的兴奋程度,且可消除心肌的折返性激动。且该药物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的制剂,其还拥有Ⅰ类和Ⅳ类的优势,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窦房结的异常自律性。

总之,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药物治疗效果更佳,可改善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超敏C反应蛋白相应指标,安全性强,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胺碘酮服用血清
服用二甲双胍 谨防维生素B12 缺乏
服用三七的“科学打开方式”
六味地黄丸、加味逍遥丸您可以服用吗?
血清免疫球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Meigs综合征伴血清CA-125水平升高1例
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清HIF-1α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血清IgE、IL-5及HMGB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观察胺碘酮治疗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效果
胺碘酮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效果观察
良书每月一副,按编嘱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