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州立足生态农牧业做大做强食品产业
2019-11-14
文/本刊记者 王 玺
青海省海南州委副书记卫新华率团访问中国食品工业杂志社并接受专访
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部,素有“海藏通衢”之称,是青海省重要的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土地、农牧、水产、旅游等资源丰富,牛羊肉量大质优,盛产小麦、青稞等杂粮。
近日,海南藏族自治州委副书记卫新华、自治州扶贫开发局党组书记王学军、自治州工信局副局长兼招商局长周瑾等一行,来到中国食品工业杂志社座谈交流,并对中国名优食品推广中心新发地精品馆项目进行考察调研。考察团同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让贫困户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海南藏族自治州在扶贫攻坚中,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四年集中攻坚、一年巩固提升”的脱贫目标,构建起“9+10”的脱贫攻坚政策支撑体系,在全面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脱贫攻坚确保质量上取得显著成绩。
卫新华在接受专访时表示,海南藏族自治州近年来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优势,在落实精准扶贫中,讲求科学规划、注重质量、稳步推进,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让广大贫困户在脱贫致富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卫新华介绍说,海南藏族自治州制定了发展产业、资产收益、易地搬迁、移民安置等“九个一批”脱贫攻坚行动计划,实施了交通、水利、电力、教育、卫生等“十个行业”扶贫专项方案,为全州脱贫攻坚制定了任务书、计划了时间表、规划了路线图。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立足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制定贫困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把有劳动能力和生产发展愿望的贫困人口纳入到现代农牧业产业发展体系,实施“一户一法”、“一村一策”。
二是实施转移就业脱贫。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和转移就业培训力度,统筹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开展订单、定岗、定向培训,推进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确保有意愿的贫困劳动力都能掌握1门致富技能,实现靠技能脱贫致富。
三是实施易地搬迁脱贫。对“一方水土养活不起一方人”的贫困人口,采取就近集中安置、建设新村安置、依托小城镇安置、乡村旅游区安置、就地安置、投亲靠友安置、插花安置等7种方式搬迁安置。
四是实施生态保护脱贫。结合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重大生态工程,对居住在生态脆弱或生态保护区贫困人口实行生态保护补偿政策,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度和受益水平。
五是通过资产收益脱贫。结合发展新型扶贫产业,将财政扶贫资金和其他涉农资金投入设施农牧业、特色养殖、乡村旅游、光伏电站建设等项目形成的资产,通过资产收益解决贫困人口发展产业选择难和无经营能力的问题。
六是发展教育脱贫。通过发展教育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七是医疗保险和救助脱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实行基本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全覆盖。
八是低保政策兜底脱贫。加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政策的有效衔接,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做到应保尽保。
九是移民安置脱贫。对全州库区移民贫困村中需安置的贫困人口,合理安排安置地点、安置资金、安置进度,统筹推进移民安置脱贫工程。
十是着力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条件。优先解决道路、饮水、电力、通信等制约贫困地区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大投资力度,全面改善贫困地区基础条件。
截止2018年底,海南藏族自治州如期实现了同德、贵南、兴海三县“脱贫摘帽”和146个贫困村、4.34万贫困人口退出任务,扶贫成效显著,贫困人口由2015年底的5.3万人减少到2018年底的9103人,贫困发生率由14.8%下降到2.6%。
卫新华指出,自治州委、州政府把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先后争取落实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2.03亿元,整合涉农资金61.28亿元,招商引资项目167项,建成扶贫产业园6个、扶贫产业基地46个,带动173个贫困村的8937户贫困户实现长期稳定增收。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海南藏族自治州推进扶贫工作注重扶贫与扶智、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全州举办贫困户“扶志班”,先后进行了892场培训53132人参加,做到了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同步推进。
发展食品产业有潜力、有前景
海南藏族自治州具有丰富的农牧资源,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现有贫困户的脱贫,将起到极大的带动作用。
王学军介绍说,以牦牛产业为例,海南藏族自治州位于西宁1小时经济圈,是青南乃至西藏地区物流、信息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全州年产草量达11.35亿公斤,现有牦牛近百万头,农牧业总产值45.04亿元。
近年来,随着国家和省级层面对牦牛产业、农牧业产业化、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等项目不断加大扶持力度,全州现有牦牛屠宰加工企业13家,牦牛乳加工企业1家,饲料加工企业4家,年牦牛肉储藏能力2.5万吨以上,年储备饲料能力35万吨,年加工牦牛肉产品1万吨以上,年加工牦牛乳产品1.5万吨以上,产值连年增长。
正是因为海南藏族自治州作为全省畜牧业大州,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完善的食品产业基础设施、突出的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也让食品产业成为自治州具有着深厚潜力和发展前景的产业。
扶贫局王学军局长接受本刊记者专访
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基本建立
近年来,海南藏族自治州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藏区建设、脱贫攻坚、西部大开发及三江源二期项目、土地整理项目实施的重大政策机遇,统筹谋划、精心组织实施一批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扶持和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
到2020年,海南藏族自治州以生态农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化生产经营方式将初步建立,企业+基地带农牧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初步形成,以合作经济组织为主要经营机制的农牧业组织化程度达到70%以上。
以现代生态农牧业为主导的市场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产业形态基本形成,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分别占草场、耕地基本生产面积的95%和60%以上。
以龙头企业为主导、基地为纽带、农牧户为基础的现代农牧业生产经营体系基本建立,带动全州35%以上的农牧户实现产业化经营,真正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
主要农畜产品基本实现就地加工,本地农畜产品品牌化占商品量的35%以上,把海南藏族自治州建成最具影响力、最具优势和最重要的绿色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把恰卜恰镇建成最具影响力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商贸集散地,真正发挥三江源绿色产业集聚发展先行区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
农牧区通水、通电、通路及通讯覆盖率达到100%;全州农牧户基础设施综合配套率达90%以上。以州为龙头、县为重点、乡为骨干、村为基础的4级现代生态农牧业服务网络基本建立。以村级综合服务中心为基地,实现农牧业技术服务网点全覆盖,并逐步推进农牧业社会化服务。
王学军表示,下一步,自治州将全方位利用资源和优势助推食品产业发展,以发展现代生态农牧业为根本目标,改革创新农牧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运用现代农牧业科技成果提高农牧业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以循环、低碳、绿色发展为主要途径推进农牧业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进程,形成具有高原特色青海特点的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体系。
卫新华则强调,未来,海南藏族自治州将继续立足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环湖现代生态农牧业、沿黄流域现代生态循环农牧业、南部高寒牧区生态畜牧业“三大”产业经济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全州食品行业发展,精准扶贫打赢扶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