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州奶牛布鲁氏菌病的监测结果与分析
2019-11-14徐万祥
徐万祥
(甘肃省临夏州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临夏 731100)
1995年临夏州畜间布病防治达到国家稳定控制标准,但临夏州处于牧区和农区过渡地带,牛羊交易流通数量大且频繁,本病近几年又死灰复燃,零星分散发生,人畜阳性病例不断出现,已对临夏州人民群众的食品安全和身体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1-2]。笔者通过对临夏州奶牛布病感染情况监测,为该地区布病净化防控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方法
诊断与判定标准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GB/18646—202《动物布鲁氏菌诊断技法和判定标被检血清先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进行筛选,对出现的凝集阳性血清再用布凝集反应(SAT)进行检验确诊。
1.2 布鲁氏菌诊断液
布鲁氏菌现红平板凝集试验抗原,布鲁氏菌试管凝结反应抗原、阴性血清、阳性血清均由青岛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用法与判定,取被检血清0.03 mL与抗原0.03 mL相混合,4 min内观察结果。凡出现+及以上反应者为阳性。对出现阳性反应的动物,必须进一步做试管凝集试验反应判定。凝集反应判定标准:++++出现大的凝集片或颗粒,液体完全透明;+++有明显的凝集颗粒,液体几乎完全透明;++有明显的凝集颗粒,液体稍透明;+稍能见凝集,液体混浊;-无凝集,液体均匀混浊。
1.3 被检血清
被检血清来源于临夏州8县(市),对全部奶牛采集血清进行检测。
2 监测结果
2015—2018年4年中所采集的222 335份血清均采用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对阳性和疑似阳性再用试管凝集反应(SAT)进行检测,检测奶牛血清62 148份,检出阳性69份,平均阳性检测率为0.111%,对检查的阳性奶牛全部按照《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3]规定及时做了扑杀和无害化处理。
表1 临夏州奶牛布病检测情况
3 讨论与小结
3.1 开展布病监测的意义
历年监测结果表明,近年临夏州牛羊布病疫情回升现象十分明显。据有关资料记载,临夏州首次开展家畜布病检测是1973年,平均阳性检出率为3.0%,经过多年的综合防治,到1985年牛羊平均阳性检出率为0.8%,1989年牛羊平均阳性检出率为0.16%,1995年牛羊平均阳性检出率为0.01%。此后畜间布病监测只开展了以城镇为重点的奶牛布病抽查监测,直到2015年才开展奶牛布病全部监测,奶牛布病平均检出率为0.104%,牛羊布病疫情已回升。
3.2 布病反弹原因分析
3.2.1 引种调运检疫不到位 从外地调入的牛羊未严格进行产地检疫,调入后也未落实落地检疫,未实施隔离观察,就混群饲养。2017年康乐县在扶贫工作中从外地调入奶牛,畜主被感染布病,再检测奶牛,结果3头阳性。
3.2.2 皮毛等畜产品检疫缺失 大多数畜皮毛等畜产品不检疫、不消毒,只开检疫证明,造成带菌皮张到处传播散毒。
3.2.3 散户生鲜奶不检疫 对规模小的养殖户和散养户饲养的奶牛、奶羊,大多数是人工挤奶,未经过检疫就到城乡消费者手中,牛羊有病就造成养殖者和消费者感染。
3.2.4 群众贩卖病畜 群众对人畜共患病防控意识不高,为了减少自己的损失,常常低价出售病畜,造成疫情扩散蔓延。
3.2.5 配种和接产时人员防护缺失 布病最危险的是受感染的妊娠母畜,在流产和分娩时将大量布鲁氏菌随着胎儿、胎水和胎衣排出。病菌可以通过皮肤黏膜感染使人发病,也可从一只奶牛传染给另一只奶牛。人感染中以配种员、饲养员、养殖家庭人员占大多数。
4 防控建议
4.1 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布病等人兽共患病防控工作
布病是人畜共患病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生殖器和胎膜及多种组织发炎、坏死和肉芽肿的形式,引起流产、不育,睾丸及关节炎为主要特征的病。患病的人将失去生育和劳动能力。现在贫困地区精准扶贫工作中,牛羊养殖是产业扶贫的主要措施来抓,一旦人感染后呈慢性可持续多年不愈,严重影响人畜生育和畜牧业健康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满足人民群众安全的肉食品供应需求,要把布病等人畜共患防控和重大动物疫病同样重视。
4.2 保障动物疫病监测经费
动物防疫事关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动物性食品安全及规模经济健康发展的稳定,建议州、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将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扑灭和检疫监管所需的防疫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对动物防疫工作的组织领导,落实责任,一旦有疫情及时组织处置扑灭。
4.3 积极开展布病防控知识宣传
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布病防治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疫情观念和自我防护意识及能力,使动物布病防治工作真正得到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彻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对布病临床患畜和检测阳性畜全部及时扑杀,并做无害化处理;杜绝传染源的输出和输入,防止疫源扩散;对被污染的环境彻底消毒,对病畜的流产物、乳、排泄物和被污染的物品等做无害化处理。
4.4 提高畜禽扑杀补偿标准
建立扑杀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当前,根据养殖成本和畜禽市场价格变化情况,适当提高国家强制扑杀补助标准。现行的畜禽扑杀标准远远低于畜禽市场价格,发生疫情后由于补偿标准低,导致群众抵触情绪高时有于群众发生冲突。建议补偿畜禽范围标准每年及时调整标准。
4.5 加大监测和病畜处置
对新补栏的奶牛、羊及时开展布病检测和“两病”年度检测相结合开展工作,检测合格后发放检测合格证,逐步规范奶源供应市场,逐步限制对无检验合格的奶牛、羊对市场供应。对检出阳性的病畜坚决淘汰无害化处理,禁止贩卖病畜,一旦发现政府要做出严厉经济处罚。
4.6 加强农业、卫健、市场等相关部门协作
布病防治工作任重道远,在政府部门统一领导下,必须加强农业、卫健、市场、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加强合作,互通信息,制定联防工作措施,建立疫情定期通报制定,建立健全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对能力,将疫情控制在最小范围,降到最低。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才能有效遏制布病疫情的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