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克厚:良思、良种和良技
2019-11-14宋佳
□ 本刊记者 宋佳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900多公里的海岸线,赋予了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在海水养殖领域,青岛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领先的“弄潮儿”。
藻类具有修复水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水域的良好功效。图为烟台长岛的岛屿围网养殖技术
十月的青岛,滩净湾美,这一片海孕育了全国海水养殖的前五次产业浪潮。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学委会秘书长潘克厚对此深有感触。年过五旬的他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和引领者。在新一轮机遇面前,海水养殖业将有哪些新的变化?如何实现海洋渔业与生态的和谐发展,真正实现“人海和谐”?日前,本刊记者对潘克厚进行了专访。
还海洋一片“绿色森林”
向海而生,因海而兴。900多公里的海岸线,赋予了青岛独特的城市魅力。在海水养殖领域,青岛一直以来都是全国领先的“弄潮儿”。
在潘克厚看来,一方面源于青岛拥有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海纳百川的城市品格。这方热土不仅培养出深厚的海洋科技实力,也让这座城市成为全球知名的海洋科技发展高地。另一方面,则源于青岛有深厚优良的海水养殖的基因——良思、良种和良技。
“第六次海洋浪潮为海水养殖业带来的直接变化,是绿色、深海、品质化的养殖理念。探索渔业发展与与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是当务之急,也是良思的核心要义。”他认为,在发展思路上,要形成绿色发展的思维方式,改变重生产轻环境、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在发展方式上,要由粗放高耗型向节约高效型转变,通过创新绿色发展来革新养殖方式,通过合理布局、优化品种来实现绿色发展。
谈到良种和良技,潘克厚的语气中流露出自豪和骄傲。他告诉记者,全国获准的海水养殖良种50%以上是来自于“青岛智造”。这份成绩单与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良技”密不可分。
“良思是科学发展的引领,良种和良技的支撑将确保科研成果的转化和落地。面对第六次海洋浪潮,青岛要做的不是在养殖规模上做文章,而是要把青岛海水养殖业良思、良技、良种的产业优势变成核心竞争力,即向外输出理念的同时,也要将良种和相应地配套技术的装备系统组合为成熟的工艺,以青岛海水养殖业为示范推广出去,辐射全国,走向世界。”
在新一轮机遇与挑战面前,传统粗放的资源投入型的养殖模式逐渐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一条集约化、高技术引领支撑型的现代化宽阔大道,像一幅巨大的时代画卷,正在缓缓地铺陈开来。
攻克技术难题是关键
潘克厚认为,渔业实现高质量发展,要绿色健康养鱼,生态永续捕鱼。一方面,要在推进渔业资源养护和渔业资源保护上下功夫,另一方面,要在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上下功夫——走深水、绿色、安全、品质之路。
藻类具有修复水生态环境、改善养殖水域的良好功效。海藻在光合作用时,可以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和氮磷钾等营养物质。大型海藻生态系统的恢复,能有效地减轻海区富营养化程度,吸收大量的碳、氮和其他污染物质。据研究表明,每吨藻类植物能吸收0.36吨碳、0.06吨氮和0.008吨磷。
养殖海藻“看上去很美”,实际上,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却经常要“过五关斩六将”。“要想死得快,就去晒海带”,尽管这是养殖户们的一句调侃,背后却折射出了收割过程的艰辛。养殖户们辛辛苦苦的劳作,最后却血本无归的事并不罕见。潘克厚以海带养殖向记者举例:由于加工技术水平不高,海带加工业长期停留在生产海带丝、海带结的粗加工阶段,这导致产品的附加值偏低。“养殖户养海带,既要风吹日晒,又要找销路,非常辛苦。有时候赶上了海带大丰收,还有可能面临因人手不足而导致海带大面积腐烂,面临‘丰产难丰收’的窘境。”
攻克技术层面上的难题,是改善养殖水域、优化海洋生态环境的关键一步。“传统渔业尤其是渔业养殖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生产规模大,劳动强度高,劳动力资源不足且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为确保海带规模化健康养殖和可持续发展,就必然要走向机械化的道路。”潘克厚向记者感慨。
走向绿色、品质化、深远海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海洋是人类生存的第二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可持续地利用海洋资源,如何促进人和海洋的和谐发展,成为这个时代的课题。
“对于渔业发展来说,科技进步发挥出巨大的推动力。绿色、品质、深远海,将是第六次海洋浪潮的核心关键词”,潘克厚告诉记者。绿色养殖的基本原理有四条:把养殖的废物资源化利用,系统功能的互补,平衡水质和生态防病。走向深远海,是目前绿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完善,还能促进从养殖到其他产业相加的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的整体发展。
“要借助海洋科技的力量,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他认为,山东是海洋渔业大省,随着近年来国家加大对海洋牧场建设的支持力度,海水养殖业逐步“走向深蓝”已成发展趋势。沿海地区涌现出的一批深远海智能网箱养殖企业,有望成为解决近浅海养殖压力大、海洋牧场现代化水平低等方面问题。下一步,他建议将藻类养殖与走向深远海相关技术相结合,用“良技”赋能海水养殖,还海洋环境一片“绿色森林”。
此外,通过精深加工延伸藻类养殖的价值链,打通三产融合的壁垒,也是突破绿色品质发展的方向。在有“中国海带之乡”之美誉的福建连江,“产学研”联手打通了海带精深加工的渠道。从粗加工的海带丝、海带结,到高附加值的海带酥、海带脆片等,海带精深加工技术的突破让一根小小的海带“摇身一变”成为消费者喜闻乐见的“网红产品”。这得益于大连工业大学朱蓓薇院士团队与当地龙头企业联手,让一根海带“长”出了更长、更具价值的产业链,用“三产融合”发展打通了乡村振兴的脉络。
随着连江海带产业的转型升级,以海带养殖为生的养殖户们也从中获得新的收益。海带精深加工的发展,对原材料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海带养殖模式从粗放化向精细化、集约化转型。一根小小海带的“变形记”让连江在绿色发展中释放了全新活力,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脚。
风从海上来,拂面耳目新。海陆两地的发展是极为重要的课题,海洋和陆地是一个共同体。海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代表人类未来的发展方向。“走向绿色、品质化、深远海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在政府层面上,要对海洋生态环境引起重视,并向大众普及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意识;在技术层面上,驻青高校和科研院所要加速推进相关创新成果转化;在企业层面,要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为承接青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海洋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坚实支撑。”潘克厚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