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化学基于课标下的有效提问
2019-11-14张玉梅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张玉梅 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 初中化学新课标要求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为主,主张把学习和发展的自由还给学生,追求教育过程的品质化和教育结果的优质化,学生在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合理的引导、有效的提问。通过提问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也是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探求知识,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一、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进行有效提问
有效性提问是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进行有效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诱发学生进行信息的收集和探索,通过师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进对问题的理解。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往往会提出记忆性的问题,例如,每节课几乎都要通过一些问题进行温故知新,以“物质的变化”一课为例,如果老师问:“什么是化学变化?”学生往往是将课本上的原文重复一遍,但这并不表示他已经掌握了化学变化的特征。所以不如将问题改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何区别?”这样,学生就不只是简单的背诵,而是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认识来进行讲述,就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老师可以通过他的回答来关注他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及时地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课堂中的有效提问应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指导学生从更高的视野和境界上自我发展。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提出的问题应该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中精心设计的、具有启发性、针对性的提问。能体现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考点,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使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从而提高化学逻辑思维素养。
二、以主问题的引领,突出重点进行有效提问的探究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艺术。有价值的提问,不仅可以用来组织教学,反馈教学信息,而且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很大的益处。比如,九年级化学教学时间紧、任务较重,有时候为了赶进度,课堂上就省去了提问的环节,或很少提问;还有的时候教师不重视提问,问题没有认真地设计,随意性比较强,,没有启发性,并且教师提出问题后也没有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和问题的难易程度,随意性找同学回答。没有发挥提问应有的效果,甚至影响到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应围绕重要的知识点进行,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
美国教育学专家斯特林·卡尔汉认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的提问可以使学生始终处于一个思维急速运转的过程,根据学生学情创设课堂主问题,在主问题的引领下,然后搭台阶式的提出分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便于学生把已有的知识应用到具体的问题中去,在具体的问题中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不要过多的一问一答,问题过多过密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使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并且抓不住重点,学生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问题的提出要掷地有声,要根据题型的差异性给学生不同的时间,如选择型、判断性、描述性的问题就要比实验型、创新型、比较型、分析型的问题留给学生的时间短些。例如:通过化学实验提出有效问题时,一定让学生明确主问题,在讲《原子》一节时,原子的概念的形成是教学重点,由于分子和原子都极小,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的分解及原子重新组合的微观过程是无法让学生观察到的,这就为原子概念的形成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提出问题:原子与分子之间有什么关系呢?然后播放加热分解氧化汞实验视频动画,接下来提出以下问题:在化学变化中,反应物氧化汞的分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构成氧化汞分子的汞原子和氧原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反应生成的物质——氧气和汞分别是由什么微粒构成的?并引导学生用形象的语言去描绘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逐步的探究使学生很快就突破了难点,构建了新知。
三、以引导学生学会自己提问来实现有效提问的深度和广度
有效提问不仅仅在于“问”,而更重要是在于采用合适的策略进行提问,并有利于课堂上大量实践活动的开展,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中大量引入了小组合作交流讨论的模式,所以教师的提问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自己提问,在组内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并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质疑环境,教师一定要关注课堂中生成的问题。最好的课堂是生成性的课堂。而问题链是根据课堂生成而定的。例如,在学习《分子》一节时,在学生已初步建立起物质由微小粒子构成观点后,必须要让学生体会到它与宏观物体运动的不同点,这是难点,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建构来突破难点。实验时先将浓氨水滴入酚酞溶液中观察颜色变化,得出酚酞遇浓氨水变红色的结论,然后取一长条形滤纸,等距离滴加无色酚酞溶液,将滴加了无色酚酞溶液的滤纸条放入一洁净的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塞一团脱脂棉,向脱脂棉上滴加几点浓氨水,可观察到滤纸上的酚酞溶液由试管口到试管底部依次变红。学生马上会产生疑问:两种溶液没有接触,怎么滤纸条上的酚酞溶液变红了,而且还是依次变红的,浓氨水是怎样跑到滤纸条上的呢?通过小组间的交流,学生很快得出分子总在不断地运动这一结论。
总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师的提问要具有明确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使课堂具有生成性、延伸性,不断提高自己提问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