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品牌营销观念的转变研究
2019-11-14严彬彬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严彬彬 腾讯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企业的互联网再造与品牌再造是相辅相成、协同共进的,企业要进行互联网再造,品牌也要同步再造。从品牌再造的外部动力来看,人们的品牌观念早已改变,原有的品牌战略品牌形象、品牌沟通方式都需要随之调整,品牌再造迫在眉睫。同时,传统营销的根基与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在推进品牌战略的时候,首先要充分认清营销环境的变化,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
(一)传统营销环境的变化
传统营销的根基是消费者的需求,企业的关键任务在于判定目标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和欲望,并且比竞争者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但在“互联网+”时代,传统营销迎来三大变化。
1、消费者需求变化
传统营销观念的消费需求中心论基于消费者的需求,假定消费者的需求是相对不变的,而且可被外界洞察。但需求本是不固定的,会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断变化。消费者之间相互影响,消费者与生产者互动互生,互联网更是改变了人们对传统事物的认知,提供了越来越多的新鲜选择,人们的需求因时而变。消费者对需求的表达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要随时随地自主表达自己的需求,而非商家过时的猜测。例如,消费者要直接参与产品设计,就像小米手机曾推出参与式研发,让消费者参与手机设计、研发的过程,增强使用者的参与度。消费者对需求的实现方式也发生了改变。消费者喜欢互动、偏好定制、个性化,这满足了消费者对每种商品的独特要求。由此看来,传统的消费者导向需要做出改变。消费者群体已经发生变化,品牌营销策略也必然要进行改变。
2、“顾客需求”的动态生成
传统营销观念认为,消费需求是已经存在的,营销只是去发现并满足顾客这部分潜在需求。但顾客“需求”并非独立的主观意识,它并非是静态地等待着被发现,而是动态地与外界环境共同造就的。因为顾客的购买行为不可能脱离客观环境而自主生成,是由卖家、其他买家、竞品等外界环境共同营造的,所以,当外界环境发生变化时,顾客的需求也会或早或晚地发生变化。
3、生产者引导的消费者“理性”
传统市场营销学认为消费者是理性的,会选择对自己最有价值的产品,但“什么是最有价值的产品?”有时候消费者也难以判断。消费者判断价值的标准是什么?在互联网+的背景下,这些标准都可以由生产者所引导。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平台、社交平台、自媒体平台都可以为企业所用,消费者所接收的信息很多是企业设计的,消费者的思维模式也往往是品牌所引导的。当传统营销的根基被颠覆,我们就需要从传统营销中走出来,寻找适合互联网时代的品牌思维。
(二)品牌“互联网+”思维营销三要素
1、引起关注
第一个要素是要让消费者注意、关心、关注到产品,通过刺激的手段使消费者关注品牌。能够引起关注的方式有许多,例如制造新闻、创造概念、制造热点、表达关心、引领潮流、升级技术等都可以引起消费者的关注。难点在于,互联网时代百花齐放,注意力资源变得稀缺,消费者的关注力难以获得,这考验着品牌对人性的洞察与对沟通方式的创新应用。
2、影响观念
引起关注的落脚点在于影响消费者的观念,洞察消费者的旧观念,消除消费者的顾虑,多途径地植入新观念。品牌要影响并改变消费者的观念让其接受产品,一旦改变了观念,接受了产品,就可以在这种观念下锁定一种需求,不断地把产品卖给消费者,建立一种稳定关系。
3、建立关系
建立品牌与消费者间持久稳定的关系,是一件可以长久获益的事情。互联网让“一锤子买卖”变得更少,消费者掌握着评价和分享的主动权,买卖不是目的,建立关系才是长久获益的开始。要着力经营消费者关系、建立稳定的互动机制、扩大粉丝资源,并且努力增加粉丝忠诚度和持续消费。互联网的热点与关注点在不断更迭,但变化越快,粉丝资源就越会成为竞争的有力筹码。
(三)传统品牌观与“互联网+”品牌观的对比研究
从传统品牌观进入互联网品牌观,本文研究发现了多个不同侧面的重大转变。
1、以生产为中心与以消费者价值为中心
传统品牌观以生产为中心,品牌方生产产品,再通过市场细分、品牌传播找到目标消费群体。互联网品牌观以消费者价值为中心,追求品牌价值的黏性。在产品定位前会先进行消费者细分研究锁定,或者利用大数据、会员系统进行消费者个性化定制,如舒朗、红领的定制西服 在产品研发设计期间会邀请消费者参与互动,如小米的参与式研发 在传播分享期间会充分调动消费者的积极性,如利用点赞、分享、好评等机制鼓励消费者再传播。
2、企业主导与生态主导
传统的品牌观与品牌运作由企业主导,企业虽然重视消费者,但消费者没有形成聚合力量,缺乏沟通平台,因此企业自身认知和做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品牌的走向。互联网品牌观由互联网打造的各种平台生态圈主导,整个生态推动企业逆向改革。在各种购物平台上,各家竞品的品牌理念、销售策略公开展示,辅以消费者评价提供佐证,品牌孰优孰劣一目了然。在各种社交平台上,品牌口碑透明化,这推动着企业需要不断加强品牌建设,或是做好时刻进行危机公关的准备。
3、顾客思维与粉丝思维
顾客一类人的群像,可以将他们以年龄、收入等类型进行粗放划分化。顾客思维是一种主客二元化思维,包含客套、礼貌、买卖等环节。在品牌营销中,顾客为产品、功能和服务买单,他们与企业是利益关系、买卖关系,很少有企业重视并建立忠诚的情感联系。但互联网张扬了人们的个性,被动的顾客变成了主动的、热情的粉丝。粉丝是个性化的个体,他们通过风格化聚合成一类人,他们有清晰的标签——喜欢某明星、某种设计风格,或简单直白或叛逆自立…他们愿意为情怀、理念和价值买单。这些消费者与品牌间形成的是粉丝思维,是一种接近一体化的黏性思维,包含喜欢、支持和拥护等情感关系。因此,品牌在营销中不能只看到某一群体的大概轮廓,而应该看到生动、有情感、有偏好的个体。
4、产品核心与价值核心
传统品牌观以提供高质量产品为基础,主要依托实体经济,品牌的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功能、情感与身份上。互联网品牌观以“为用户创造价值”为基础,依托的是虚实结合的经济形式,品牌的附加值更多地体现在情怀、资源、连接和归属上。
5、货物到达与信息到达
传统品牌依赖货物到达,讲的是终端为王:互联网品牌依赖信息到达,弱化了货物存放位置对消费者的影响,信息与购买协同,只要信息有效到达,便可一键下单购买。
6、持续积累与爆发增长
在传统品牌营销模式下,传播通路被大多数媒体控制,企业缺乏话语权和自主沟通媒介。多数品牌从弱到强,有一个漫长的成长、积累过程,需要从小做大,如同水滴石穿般坚韧。它们的成长是精耕细作的结果,需要经历品牌塑造、品牌传播、区域品牌、品牌传播、三线品牌、二线品牌、一线品牌的漫长过程。个别资金雄厚的品牌虽然可以用一个广告广而告之,但因为消费者有传统的论资排辈的意识,相对更信任老品牌,因此,新品牌必须从行业新秀逐步熬成行业前辈。而互联网品牌跳出了区域界线,跳出了传统媒体有限传播的束缚,可以实现非线性的爆发式长。品牌发展已然进入快时代,传播的裂变效应促使某个品牌可以在一夜之间火遍朋友圈。这得益于越来越开放的互联网资源,也得益于消费者口碑平台的大解放,还有人们对新鲜事物的热情拥抱。一个新秀品牌若策略得当,把握好消费者心理与传播热点,就可以借助互联网强大的营销资源,快速深入人心,实现异军突起,获得爆炸性增长。
7、营销一元化传递与个性化聚合
传统的品牌营销注重品牌识别系统的统一,追求营销活动的一元化。既要把广告、公关、促销、包装等传播活动统一在同一营销策略内,又要把品牌统一的信息传达给顾客。在这种形势下,传播内容是从品牌到用户,是单向的宣讲。互联网时代,品牌传播由品牌单向的传递转变为消费者互动的聚合。所谓聚合就是消费者带着某种兴趣或目的,对互联网的海量信息进行技术或人为挑选,从中获取更有价值的、个性化的信息,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整体认知。其典型代表就是内容搜索。在这种情形下,消费者不再被动地接受广告,品牌最终的形象也不是单向输送,而是通过互动建立在消费者的内心。
总而言之,在“互联网+”背景下,营销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营销模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只有接受“互联网+”思维,改变传统的营销思维、方式和路径,品牌才能够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每个企业、每个品牌的特点和优势不同,企业管理者要树立“互联网+”品牌观,以此指导品牌在当下的发展,在机遇与危机并存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