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综述
2019-11-14唐铭嘉希山东建筑大学山东济南250100
唐铭嘉希 山东建筑大学 山东济南 250100
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发展已经迈入更为关键的新时期,这一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的关键期,也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期,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与此同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望和精神文化的丰富也越来越迫切。而以社会化大生产和科学技术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化社会,改变了传统社会固有的结构和运行机制,使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状态也在发生重大改变,从封闭到开放,从稳定到剧变,多元文化相互交流、碰撞和融合,单一的文化认同模式被打破,物质财富的充裕与精神文明的失所严重影响着现代人内心的和谐与安定,极易引发空前的文化危机。
大学自产生之日起便一直是新文化新思想交流的主要战场,而大学生作为大学里的主要群体,存在相当一部分的学生有对新奇的事物充满着好奇心,但是有着辨析能力差、认知能力薄弱等特点,在应对各种文化的交流、融合和冲突时无所适从,纵观这样的大背景以及大学生可能存在的现状,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任务紧迫。
从十八大以来,国内文化自信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学者们就在新时代如何提升文化自信在各个不同的角度上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分析,使得中国在文化传播如此便捷的今天对于发展文化自信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论源泉。
一、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文化自信备受关注,在中国知网上搜“大学生文化自信”共有132篇相关文献。本文将以文化自信的内涵、大学生文化自信现状、缺失原因、以及学者对文化的认识观点和提高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对策这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关于文化自信含义和内涵的研究
关于文化自信含义和内涵分为了广义和狭义两个部分。广义的文化是指物质成果和精神文明的总和,例如在《辞海》中对文化的定义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叫文化”。狭义的文化专指精神文明领域,学者祝东力就将文化自信理解为两种以上文化在交流和竞争中,“面对其他文化而形成的一种意识状态”。而有学者基于心理学视角,将文化自信认为是一种相信和认同自身文化的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作者更倾向于从文化的广义这个方面来论述文化自信的内涵,文化自信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的满足与提升,这也与马克思“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论述相照应。
2、关于文化自信现状的研究
关于文化自信的现状,学者们从积极和缺失两个方面来阐述。从积极方面来看,大部分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积极的态度,对待外来文化能够理性的对待批判吸收。王丽丽在《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对策》一文中指出,大部分学生在心理上叹服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行动上也愿意参加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实践活动。而在消极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传统文化疏离误读 对西方文化盲目追捧 对主流文化淡漠迷失这三点。在《当代大学生文化软实力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影响研究》一文,张海祥认为在文化发展的进程中,同西方国家相比,我们存在着对外贸易中严重的文化产品赤字,部分国人对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危机等问题。作者认为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更倾向于不仅仅是对新时代大学生的积极或消极的态度而论,而在此基础上辨析出在文化自信的培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关于文化自信缺失原因的研究
关于文化自信缺失原因一般通过三个维度来进行分析,包括:经济分析维度,利己主义和拜金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冲击政治分析维度,政治生态的破坏对价值认同的消极影响 思想根源分析维度,价值虚无主义对文化自信的影响。在政治分析方面,白洋在《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路径》一文中进行了补充,他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相对落后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待加强这两方面也同样重要。有的学者认为近代以来的历史事实对于文化自信的影响是直接而深远的,同时生产力的发展同不理想的文化之间产生的逆差是最现实的原因。也有学者分析文化自信失落的原因与社会转型以及传统文化的缺陷等方面有关。在已有的论著与文章中对社会和历史的大环境的分析已经非常透彻,而在现代社会中由此衍生出的许多问题譬如青年亚文化和自媒体和区域链文化也同样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认知,却是一个研究的空白区域。
4、关于当代学者视角下的文化自信
当代学者展望文化自信都抱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分为了三种流派。一是重建论:中国历史经历了文化自信、文化自卑的两个阶段,第三个阶段便是重建的阶段。学者陈先达认为文化自信的重建,并不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它是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基础上的重建。二是继承论:学者严昭柱认为历史上,中国长期保持着科技先进、经济繁荣,为世界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们要总结历史文化遗产,把那些真正体现中华文化特点、禀赋的优秀文化传承下来,并根据新时代的发展特点,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发扬光大。三是因果论:文化自信是繁荣的原因,也是昌盛的结果。学者尹韵公认为,今天中国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传统文化与改革开放的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5、关于提高文化自信的对策研究
关于提高文化自信的对策离不开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环境,发挥家庭、校园、社会和网络的共同努力这几个方面。其中包括:一、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例如鲁秀伟提出大学生必须要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文化 二、对自我实现的观念转变,例如黄秋生在《当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现状及对策分析》一文强调,应该转变市场经济功利性的思维,增强家庭文化的熏染作用 三、对国际交流的肯定,如张海祥认为加强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合作,提高我国文化的影响力是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因素 四、对思政课程的完善,例如王吉莉在《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的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一文中提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应该抓好学校这个主阵地,提高大学生和教师这两个主体文化自信的意识。此外,有的学者将教育同社会发展及大学生心理相结合,认为传统教育过度关注社会价值,摒弃了人的情感、价值,如《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中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研究》一文中,蒋晨菲认为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把关照人性作为文化自信教育的根基。在已有的研究中,有些学者还提及到对文化产业和网络环境问题的优化与改善,认为网络作为现代人的娱乐中心,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导向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仅仅凭借文化自觉是完全不够的,应当依靠半疏导半强制的方式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念。
二、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文化自信,国外学者没有明确的提出研究,但对文化也是十分的重视并且有相关研究,可以从国外学者对文化自信的内涵与外延研究着手,来了解国外文化自信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文化的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对文化定义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泰勒把文化定义为人类发展过程中所习得的精神产品的全部。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在《文化与个人》一书中认为,文化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是可变的、是可借助科学方法寻找它的规律性的。他认为,如果文化的导向精确,人们跟随它就不会迷失方向。同样,如果文化得到正确的继承和发展,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变世界的过程中就有了方向上的指导。
2、关于文化的分类
日本著名社会学家富永健一认为文化的广义和社会的广义相似的,而狭义的文化是指在社会的长期发展过程中,被人们约定俗成形成的习惯,并得以延续下来的思想。此外,有的学者认为文化可以划分为显型文化和隐型文化。美国人类学家克莱德•克鲁克洪是这一研究的主要代表,他提出关于文化的表现包括两种形式,即显露方面的分析和隐含方面的分析。显型文化寓于一定的文字和实践当中,可以通过学习文字的间接经验或是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是既有内容又有结构的。然而,隐型文化却是一种高级抽象的学习过程。
三、小结
通过对十八大以来文化自信研究成果的系统梳理可以看出,学术界对文化自信的研究已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并为我们进一步深化和拓展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我们也应该清楚地看到,在文化自信研究中仍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入。
第一、深化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研究。从文化自信的相关基本概念梳理入手,将一些基础理论搞清楚,分析出文化自信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之间的联系,进而形成逻辑严密和较为统一的文化自信概念体系。系统梳理和整体分析文化自信的基础理论时,要深入发掘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的理论价值及方法论意义,为文化自信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第二、推进文化自信路径和对策创新的研究。探究文化自信路径和对策的创新,既要重视理论层面,也要注重现实生活层面。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持以文化建设上的问题为导向,探究提升文化自信的可操作性路径和对策。比如,从健全文化自信建设的相关制度着手,通过汉语汉字的规范使用制度、节日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制度以及用制度规范治理消极的社会习俗等方面,从而培育坚定文化自信的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不断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动力。离开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把握发展的内在规律,真正将“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创新在理论上,发展在实践中,就能探究到改变文化自信对发展文化软实力的意义所在。为此,我们应当合理地吸收和借鉴前辈们优秀的理论资源,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在当代大学生提升文学自信上发掘出更本质、更有效的方法,让文化自信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中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