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与策略
2019-11-14李宗欣绍兴文理学院
■李宗欣/绍兴文理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紧密结合党中央会议精神,积极展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思政教育工作。思政教育是我国高校重要的课程体系之一 ,对促进高校师生思政认识及培养素质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思政教师在深入结合思政教学经验的同时,应从时代发展、高校教学优势及思政教育实践性等角度探讨思政教育的内涵。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高校应将思政教育作为首要目标,注重培育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人生观、明确思政教育目标等基本工作。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创新性、灵活性,在目前互联网普及的视域下,高校学生可通过网络技术获取大量来自世界及社会的思想理论及媒体信息,在丰富知识体系的同时,也严重动摇了学生对思政教育的理念,严重限制思政教育的后续工作。
一、互联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校教育体系得到长足的发展,立足于互联网技术的教学模式及方法,被广泛应用在各大高校教学体系中,从辅助高校教师授课,到提升学生主观能动性,互联网应用技术无不彰显着时代的魅力及实力。例如MOOC远程慕课模式、A+课堂派模式、翻转课堂模式,无不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彻底改变传统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标准化教育的模式,从学生学习需求角度,提升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兴趣及理解,进而极大提升高校授课教学水平。然而在高校思政教育层面,互联网技术虽在某种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却俨然为思想政治课程的开展埋下隐患,造成学生思想观念、道德水平、行为举止受到严重影响,长此以往,极易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严重影响着我国高校学生的学习及成长。对此,高校思政教师应响应时代号召,深入结合互联网科技,注重思政意识引导,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以此提升高校思政的教学质量。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师首先应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提升学生学习意识,发挥思政育人功能,不断学习、勇于拼搏,提升互联网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的操作性及适应性,打造出全新的、符合时代发展的高校思政教育教学体系。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问题
(一)高校思政教学内容创新不足
互联网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政教师积极引入先进教学理论及模式,全面融合互联网技术,提升思想政治教学效率。切实推动传统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应用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优越性及教育性。思政教师将思政课堂与互联网进行有效衔接,虽然促使网络学习成为思政教学的主流,然而从当前教学情况分析,部分高校思政教学工作严重缺乏实践性,思政教学观念落后,学生思政学习积极性不足,主观能动性差,严重影响高校学生汲取思政理论知识的质量。而主要原因在于,思政教师虽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教学信息的远程传播及在线教学,却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优势,仍然采用座谈会、课堂教学等形式进行思政教育。教学内容严重缺乏创新,没有触及现实焦点,难以激发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及兴趣。导致互联网技术在思政教育中形如虚设,无法发挥应有的教育作用。
(二)高校学生受社会多元思潮影响
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学生在接受新事物和发现新问题的进程中表现活跃,极大满足学生对社会活动与市场经济发展的好奇心。然而互联网技术是连接社会各个领域的虚拟空间,学生在寻求新信息、探索新事物中,难免会受到诸多负面思想的影响,致使高校学生身体及心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此外,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0%的高校学生不能积极运用互联网通讯技术对学科知识进行学习,严重缺乏网络学习能力。30%的学生对现代科技与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力不足,自身感知新技术、新知识的意识不够。在社会多元思潮的影响下,极易出现沉迷网络、痴迷电子游戏问题。而其中49.34%的学生面对大量的互联网信息时,难以进行有效的甄别及选择,以致受到互联网思潮及西方思想的影响,对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三)高校思政教育的形式较为刻板
在互联网环境中,媒体数据信息不断涌现,信息传递速度日渐提升,对高校思政教育带来全新的发展路径。在此情景中,高校教师应及时创新教育模式,树立科学教育观,深化对网络发展与高校思政关系的认识,提升学生对思政学习的重视。然而在互联网技术应用于高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却依旧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思政教师仅仅将互联网技术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辅助工具,将其作为高校传统多媒体设备的普通组成部分。在课堂教学模式中,也仅仅将互联网技术作为对思政案例收集及展现的路径,难以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育人的目的。基于思政教师缺乏对互联网应用技术的重视,导致高校教学模式落后,教条化、刻板化、理论化等教学问题无法得到及时解决。致使思政教学水平低下,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建立高校校园网络平台
积极营建校园安全网络环境,依托校园网络深化高校思政教育,增强学生对网络数据信息的选择与判断能力,提升学生思政觉悟。大力加强互联网平台构建,为学生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互联网活动,促进学生网络学习能力、独立专研能力的提升。在实际构建中,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科技企业间的联系,大力推动校企合作模式,落实校园区域网络构建活动,对互联网音视频、图文信息进行严格掌控,避免不良数据信息进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例如联合主流网络媒体运营企业,建立校园专属媒体,过滤黄暴赌毒信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此外,在思政教育领域,高校应结合高校发展特征、办学宗旨,将高校政治风貌、发展历程、学习楷模置于校园区域网络中,实现思政渗透的目的。
(二)创新思政课堂教育模式
在互联网环境中,思政教师应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注重思政教育实践环节与互联网应用技术衔接的工作,创新传统思政课堂教学内容及模式,充分激发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体系学习的热情。首先创新思政教学内容。传统思政课堂教学侧重于思政理论的传授,忽视学生个体的权益,导致思政整体教学效果不佳,思政引导能力不足。因而思政教师应改变传统理论教学的观念,结合历史与社会发展规律,利用互联网技术收集大量反映思政理论的案例及史实,由感官深化到理论,由浅入深,以达到深化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体系理解与应用的目的。其次,创新教学模式。在新时代发展视域下,涌现出大量植根于互联网技术的教育理论及教学模式。思政教师应加强对相关模式的理解,积极转变传统教学模式,提升学生主体地位,增强教学趣味性、实践性及灵活性,以此提升整体教学水平。
(三)加强思政课堂信息交流
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给予学生正确的帮助和引导,使高校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进行深入的理解,从而构建出和谐健康的教学氛围,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改革工作的进行,为提升高校整体思政教学水平提供有力条件。利用互联网技术分享学生对思政理论知识学习的感受,消除高校师生间的心理隔阂,做到平等交流,相互学习。例如高校可充分利用心理指导、文化贴吧、思政理论交流等方式促进学生与教师间的专业信息沟通,促使高校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导权。此外,应全面推进网络信息平台的构建工作,以高校师生全员参与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以此建立独具特色的思政教学体系。
四、结语
在互联网环境下积极展开思想政治工作中,需要教师注重思想意识的提升,充分发挥教育育人的功能,全面总结互联网环境给高校思政教育带来的机遇与困境,以结合高校办学优势、学生思政学习特点方式,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加强课堂思政信息沟通,创建校园网络,从而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水平,推进当代高校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