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的渊源和不同

2019-11-14韩晓琳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员会党校重庆401336

新生代 2019年17期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

韩晓琳 中共重庆市南岸区委员会党校 重庆 401336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着眼于全球发展趋势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真正共同体”之间的渊源与不同值得深入研究。

一、发展环境由简单变为复杂

马克思对人类命运和前途进行了大量的思考,描绘了“真正共同体”的愿景,应该说在当时的历史时期是一件变个变革、开拓性的,从过去的虚无缥缈到描绘出共产主义的宏伟蓝图,令世人瞩目。然而客观而言,马克思身处的时代阶段让共同体思想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真正共同体”思想出现时,正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处级阶段,阶级斗争成为那个时期的主流,经济全球化才刚萌芽,一些新技术、新手段还未出现,工业革命才刚开始,在这个基础上,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描述带着一定的理想性,渴望通过暴力手段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与之不同的是,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前所未有的深入,信息技术的深入变革,全球治理新格局的出现,将全世界每一个角落都有机的连接起来,没有任何人能够独善其身。同时发展趋势日趋复杂,各种地区冲突、宗教矛盾、恐怖主义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并存,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等多种发展模式并存,马克思描绘的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场景暂时还未来临,不同文明展示出了多样性、多彩性。发展环境的复杂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更广阔的的深度。

二、发展路径由宏观变为现实

在马克思看来,自然共同体、虚幻政治共同体都有自己的局限性,他以唯物史观为基础,对二者的局限性进行了批判,立足解放全人类这个起点,提出了““真正共同体””思想。在他看来,共产主义社会是终极目标,在那里是完全的公有制,社会生产力将得到极大解放,物质财富将得到极大丰富。劳动不再是一种生存手段,而是一种自然的自觉的需求,按劳分配将转为按需分配,每一个人都能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应该说,在当时那种时代,马克思能够有如此的预见,确实难得。不过相对应的是,虽然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了预测,但是并没有提出科学、系统的解决方案。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针对现实世界发展实际提出的方案设想。“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一开始提出就深刻蕴含着中国对世界发展大势的思考和人类前途命运的考量,蕴含着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智慧。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国际场合就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思路,如“建立平等相待、互商户谅的伙伴关系 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 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 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 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再比如“坚持对话协商,建设一个持久和平的世界 坚持共建共享,建设一个普遍安全的世界 坚持合作共赢,建设一个共同繁荣的世界 坚持交流互鉴,建设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 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与此同时,一带一路从倡议变为共识,亚洲基础设施银行的成立、丝路基金的建立都提供了强力的手段,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也日渐深入。合作与共赢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国际政治秩序多极化已成为发展潮流。“人类命运共同体”从一经出现到如今有着现实的构建路径并按照设想稳步推进,充分证明着“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着活力,具有可实现的路径,设想正在变为现实。

三、发展理念由单一变为多元

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产生的时代正是工业文明兴起的时代,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已经发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工业革命的背景下逐渐恶化,但这种负面效应与人的正常生存、自由的权利相比还较为弱化,并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基于此,绿色发展的理念在马克思“真正共同体”思想中体现的不够充分。然而,工业革命以来,在创造巨大物质文明的同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遇严重的破坏,全球变暖、沙尘暴、水土流失、大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威胁各国人民的生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将其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地位。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都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他在青海调研时指出“现在,我们已经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一方面,多年快速发展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突出,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生态环境破坏和污染不仅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而且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影响也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民生问题,必须下大力气解决好。另一方面,我们也具备解决好这个问题的条件和能力了”。此外还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理念之一。在国际多边场合,习近平主席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出发,深度宣扬绿色发展的理念,从“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到“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 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坚持走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发展之路”到“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无不体现着中国对于生态文明的重视。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开模式上,习近平主席指出“一份成功的国际协议既要解决当下矛盾,更要引领未来。巴黎协议应该着眼于强化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也要为推动全球更好实现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应对气候变化也逐渐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方面。

四、发展方式由激进变为治理

在马克思看来,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实现““真正共同体””的设想,而要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就必须推翻资产阶级统治。马克思认为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只有唯一的方式那就是暴力革命,在《共产党宣言》中“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存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爆发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这些理念表明无产阶级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实现““真正共同体””。

与马克思所面临的环境不同,当今社会是一个多元并存的社会,无论是社会制度的多样性还是社会文明的多样性都体现了这一点。面对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领域的挑战,经济全球化以及网络信息技术的变革性都催生着全球治理格局的形成。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国家虽然面临金融危机以及社会问题的挑战,但他们为了维护自身的根本利益,不断进行自我完善,短时间内不会灭亡。各种交织让社会革命不再成为主要的方式,整个世界呼吁全球治理的新格局。习近平主席对全球治理目标提出“应该创造一个各尽所能、合作共赢的未来 应该创造一个奉行法治、公平正义的未来 一个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未来。”从经济领域看,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成为解决危机的重要力量,与全球共同度过危机 从政治领域看,中国历来主张国际政治秩序多元化,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内政,尊重各国走自己道路的权利,构建多边治理机制,主张合作协商解决重大国际问题 从安全领域看,中国历来反对恐怖主义,主张地区和平,在中东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上历来主张和平协商解决问题 从文化领域看,中国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主张文明没有高贱之分 从生态领域看,中国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主张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积极推进巴黎协定的落地。这些不同领域的中国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活力,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方案和方向。

猜你喜欢

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马克思恩格斯青年时代诗歌创作再评价
马克思像
爱的共同体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在马克思故乡探讨环保立法
习近平: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
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的中国外交顶层设计
以“文化多样性”国际机制支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