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诗歌里的家国情怀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2期
关键词:家国爱国主义情怀

四川省绵阳南山实验学校

一、中国诗歌里的乡土情怀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阐释了天下、国、家和个人的关系:天下的基础是国,国的基础是家,家的基础是个人。天下的和平繁荣,国家的仁德政治,家庭的风气教养,个人的品德修养,都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礼记·大学》里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文理想,《孟子》有“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追求,《岳阳楼记》有“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政治理想,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大境界,这些都体现出古人在处理个人、家庭、国家之间关系上的智慧和境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士大夫很讲究个人的修身养德,比如儒家思想里的慎独慎微思想,山水田园诗中的隐逸精神,失意文人的独善其身等,都是古人个体修身养德的表现。而悲天悯人的情怀以个人养德为基础,却又超越个人修养,爱国主义精神从乡土情怀出发却又超越乡土观念,在这一源流里家国情怀一脉相承,紧密相连,家国同构,家是国的基础,国是家的归宿,有国才有家,失去了国,家就像飘零的浮萍,没有根基。在中国诗歌或豪迈或温婉的旋律中,家国情怀是一个亘古变的主题。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诗人贬居岭外,时间久、空间远,音书断,一方面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时刻担心家人命运,怕家人受连累而受罪,所以在归来的路上,越是接近家乡越是害怕:原先的各种担忧和莫名的不祥预感,此刻似乎马上就会被路上遇到的某个熟人所证实,变成活生生的残酷现实,而长期梦寐以求的亲人团聚立刻被无情的现实击得粉碎。这种乡土情怀,这种思乡思亲之情在中国诗歌中无处不在,常常激起古今诗人和读者的情感共鸣。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诗经·小雅·采薇》)

一曲《采薇》一唱三叹,百转柔肠,作者畅想了一位戍边将士浓烈的思乡深情、爱国豪情和归途悲情。在遥远的春秋时期,三千多年前的一个寒冬,阴雨霏霏,雪花飘飘,一位解甲退役的久戍之卒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饥寒交加;但边关渐远,乡关渐近。可谓”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一唱三叹之中交织着恋家思亲的个人情感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这是两种互相矛盾又同样真实的交融在一起的思想感情。思乡思亲之情与戍边卫国之志,豪放与苍凉如此和谐地交织在一起,奏响的是真实的生命乐章和崇高的爱国情感,这种情感源远流长,影响深远。比如在唐宋边塞诗歌许多伟大的作品里,就能依稀地听到这首诗在时间和生命长河里所激起的辽远而空旷的回音。这种回音穿越时空,响彻历史和时代的天空。在现代海峡两岸的乡土文学中犹见其精魂。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的《乡愁》是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的一首思乡思亲诗,贯穿其中的乡土观念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渴望亲人团聚、渴望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望,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绕梁不息,碰撞成为我们今天祖国必须统一也必然统一的时代强音。

二、中国诗歌里的爱国主义情怀

如果说中华文明是一条滔滔不绝奔腾不息的长河,那么爱国主义就是那从高山之巅冲下平原低谷摔出的巨大动力,是无数支流汇集而成的奔涌不息的源源活水。爱国主义是中华文明历经几千年风雨坎坎坷坷而永不衰竭的精神动力,更是新时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

在中国诗歌灿烂的星空里,从不知姓名的先民到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秋瑾、毛泽东……一个个爱国诗人熠熠生辉,一首首爱国诗篇脍炙人口,诗人们或感念身世,或忧国伤时,或豪迈雄壮,其爱国情怀感人肺腑。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岂曰无衣?

与子同泽。王于兴师,

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秦风·无衣》这首无名氏的诗歌可以说是一份慷慨激昂、鼓舞斗志的请战书。反映了先民抵御外侮、同仇敌忾的高昂士气和爱国主义精神,一听国家要打仗,将士们一呼百应,主动请战,团结御敌,表现出崇高无私的品质和英雄气概,是古人家国情怀的精彩注释。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就像长江之水黄河之浪,奔涌在历史的长河里,汇集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天兵下北荒,胡马欲南饮。

横戈从百战,直为衔恩甚。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诗中边地苦寒,常年大雪纷纷,自然环境异常恶劣,军旅生涯紧张而艰苦,“笛中闻折柳”羌笛幽怨苍凉,传达出常年出征对亲人和故乡的无比思念。然而“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将士们英勇无畏的爱国激情激荡山川,掷地有声,思乡思亲之情犹如江河支流,势无阻挡的汇入爱国主义的洪流,升华出崇高的家国情怀。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得历史都热血沸腾。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满江红·写怀》)

由于时代特征不同,时代精神不同,宋代边塞诗与盛唐诗歌的豪迈刚健相比,多了几分苍凉和悲壮。岳飞《满江红·写怀》表现了作者抗击金兵、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精神。诗人为故土沦陷,朝廷主和不战而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远眺,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壮怀豪迈。南征北战、路途遥远、披星戴月只为抓紧时间收复失地,为国建功立业。

陆游一生志在收复中原,然而壮志难酬,死不瞑目,“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从中我们看到一个伟大爱国诗人弥留之际的家国情怀,不经抚卷而潸然泪下。

文天祥“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爱国主义精神何尝不是感人肺腑、惊天地泣鬼神的家国情怀;秋瑾“金瓯已缺总须补,为国牺牲敢惜身”……中国诗歌中表现爱国主义情感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常常和思乡思亲的情感融为一起,在不同的时代奏出震撼人心的雄壮乐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子孙,为国家为民族不惜牺牲,传唱着一首爱国主义的主题歌。

三、中国诗歌里悲天悯人的情怀

屈原“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声长长的叹息从春秋楚国的汨罗江畔发出,在历史的回音壁上碰撞出经久不息的余音,响彻历史的天空,回荡在神州大地,让我们感受到屈子悲天悯人的慈悲心怀。

历史的车轮在轱辘沉重的碾压声中来到了唐朝。“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一场大风掀翻了杜子美的茅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屋漏偏遭连夜雨,一夜无眠的诗人却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一足! ”,杜甫总是这样推己及人,悲天悯人,犹如一尊流泪的观音,用自己从来都被苦难压扁的目光撑出一片树荫,苦苦地去为别人遮风避雨,然而他自己,曾经历孩儿被无衣避体甚至饿死的悲苦,他自己也终究”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飘零一身,老病穷饿,客死他乡的一艘破船之上。这就是万方多难中成就的诗圣,是一尊心怀天下的流泪观音,这就是中国诗歌里的慈悲情怀。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杜甫《又呈吴朗》)

杜甫自己一生多难,甚至要靠有人接济才能维持生计,有一年看到一个无食无儿的妇人到他门前来打枣充饥,那悲惨的情景让诗人印记于心。第二年当他搬离时还专门写诗叮嘱房子新的主人,不要插上篱笆阻止老妇人打枣充饥,因为她肯定走投无路才前来打枣,她打枣时内心一定无比的悲戚和恐惧。这就是诗人推己及人、关心底层贫苦百姓的一片真情,一颗菩萨的慈悲心肠。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像一股热血暖流,流淌在古今华夏儿女的广阔胸襟。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大饥荒的60年代亲眼看到五饿殍,促使他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作为毕生的追求并终生践行。这种悲天悯人的情怀已经超越了国家民族,心怀人类,关注的是所有人的温饱,关注的不仅是全国人,还有人类共同的命运。

乡土情怀、爱国主义情怀、悲天悯人的情怀,都是家国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是中国诗歌中永恒的主题。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在源远流长的诗歌长河里,无论是黄河似的现实还是长江似的浪漫,都流淌着炎黄子孙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在不同时代具体内容虽有所不同,但都变现为“小我”和“大我”的紧密结合,重视亲情和乡土观念的结合,最后上升为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和责任感,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家国情怀早已成为炎黄子孙的文化心理密码,打上了同样的烙印。“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当年毛泽东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提笔写了这首《七绝·改西乡隆盛诗赠父亲》,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簿里。这是少年毛泽东走出乡关、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回望历史,徜徉诗歌长廊,为情而动,为感而发,不禁感念,家国情怀是一种共同体意识,推己及人,家国同构,古今共情,又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今天的新时代,家国情怀又有着新的内涵和价值。作为当代青年,我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应该从小格局到大格局,从小境界到大境界,不但提升“小我”,让“大我”更加厚重,勇担时代使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用家国情怀谱写一曲圆梦华章。

猜你喜欢

家国爱国主义情怀
章太炎诗中的忧国忧民情怀
探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下的教学之路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爱国主义教育70年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少女情怀总是诗
家国情怀(组诗)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