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育人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19-11-14■
■
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
大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一代,是祖国未来建设的生力军,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习近平紧密结合时代发展需求,提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并在各类院校掀起了新一轮改革潮流。
一、内涵释义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程”作为独立院校课堂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其本身具有不可替代性,在育人方面更加突出政治属性,偏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性、真理性。在立德树人的宏观教育政策指导下,全员、全程、全课育人格局形成,并奠定了独立院校教育发展主流,是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本质的体现。综合来讲,“立德树人”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要在正确的政治信仰下,讲求智慧思维,所培育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辅相成,其同向同行育人模式的构建,弥补了彼此间的不足,是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目标的重要基础,在此过程中要竭力解决好几项基本问题,包括政治方向一致性、育人方向一致性、授课步调一致性以及相互交叉渗透等。
二、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问题
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理念的提出,以全面发展学生为核心,强调“立德树人”。目前而言,其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已然取得了明显实效,但是客观维度上讲,受多重因素影响,其实践中尚存有不少问题,具体表述如下:
(一)师资不足
素质教育改革背景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是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关键,其专业化水平表现直接影响了此项工程实效。时至今日,距离“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已有一段时间,并逐步在各类院校推广开来,但是在具体的实践层面上却遇到了重重障碍,其与“思政课程”同行同行育人的价值未有得到最大释放。据调查结果显示,部分社会科学类教师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浅薄,未有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相关教学活动开展,仅停留于表面,难以形成有效指导。甚至部分教师对“思政课程”的定位错误,单纯地将之视为意识形态说教或国家政策跟风,过多地关注时代精神宣传,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本质,无法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另外,其他专业课教师则不同程度的存在“思政课无用论”观念,相关教研工作不足,对马克思主义等思想更是一知半解,内心深处更偏重于本门学科教学,在“课程思政”上的投入不足,影响了最终育人效果。
(二)关联缺失
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目标的实现,有赖于两者的有效配合。然而事实上,由于目标定位的差异化,思想政治课程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联系不甚紧密,各自为政、各负其责的现象仍旧突出,无法凝聚在一起,共同为学生全面发展铺筑道路。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各学科教师更多地倾向于在自己的教学板块完成任务,未有与其他学科形成协作共振和交叉渗透。如此一来,很容易导致学科结构单一化,学生看似忙碌的学业生活,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进而使之陷入综合素质片面发展的“泥沼地”。尤其对于思想政治课程之外的教学课堂,缺少了人文气息。而对于思想政治课而言,则没有了科学风气的熏染,显得实用性不强,难以有效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尤其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竞争愈演愈烈,加之独立院校扩招带来的生源急速增长,使得学生就业压力不断攀升,对专业技能素养的强调更是滋长了这种“学科优势”,限制了“课程思政”发展,“思政课程”亦是形同虚设。
(三)考评失衡
考评作为教育教学的关重环节,是其发展的“指挥棒”,为教与学开展提供了依据。目前而言,独立院校尚未完全从传统应试教育阴影下走出来,对师生的考评不尽全面,缺乏系统的各类课程整合评价、教师协同育人评价等标准,难以保障此项工程有序开展。对于大多数独立院校而言,他们虽然深刻认知到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但对同向同行育人的理念渗透尚未上升到战略层次,缺乏成套具有权威性的规范制度,导致在具体的细化实施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弱化甚至忽视问题。同时,“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作为一个较新的课题,教师实践经验不足,加之可视化明确的考核体系指导,容易陷入迷茫,动力不足。综合来讲,“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最终目标指向是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需求的全面性人才,但是对其各方面素质能力的评价无法形成一个定量的标准,因此必须要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结合,这正是当前独立院校的不足所在。
三、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的对策
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是国家教育政策的号召,更是实现全面发展学生的基础,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对各方面构成要素提出了要求。作者基于上述分析,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了以下几种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一)加强师资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有育人职责。”在国家“立德树人”的教育政策指导下,教师作为教学主导,必须要肩负起应有职责,将德育放在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如上分析,本质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行同行育人亦是全员参与育人的过程。因此,新时期,面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艰巨任务,独立院校不需要深刻认知到师资战略地位,积极组织培训教研工作,提高他们的专业化水平,并在不同学科领域发挥育人作用。在此过程中,独立院校要引导扭转各学科教师思想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明确全面发展学生整体目标导向,提升他们的育人责任认知,使之成为学生正确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树立的指引者。同时,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的互动交流,充分利用思政课教师的专业性,深入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了解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并结合各学科特性,协同商定有效的学科渗透方案,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实践做好铺垫。
(二)重视学科渗透
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分属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并在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指导下,聚集在一起,彼此渗透渲染,提升其中的科学风气和人文气息。知名学科高德义、宗学东等研究论述,“课程思政实质是一种课程观,不是增开一门课,而不是增设一项活动,而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在具体的践行过程中,独立院校要基于思政课程,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视为显性教学,同时,将思想精神、价值理念等具化到其他学科教学中,增强其德育属性,可视为隐性教育。基于此,显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采用理实一体化的实践模式,形象地将思想政治内容呈现出来,并强化学生认知理解。例如,信息化时代,教师可以生产生活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将之引入到教学课堂,在分析其中学科知识的同时,解读其备受的精神价值,适时灌入思政教育内容,以文字、图形、视频等方式,营设真实的虚拟场景,强化学生参与体验,激发他们的深度思考。
(三)完善制度管理
制度是行为的依据和规范,对推进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有着重要保障价值。邓小平就曾指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特点。因此,独立院校应在国家政策方针的框架结构下,尽快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明确教师职责、任务、考核等相关内容,为其彼此间的协同育人指明方向,在清晰可见的考核办法下,使之积极参与其中。在此过程中,独立院校首要对教师综合素质素养进行考核,包括政治认知、言行举止、思想理念等,并将之灌入到整个教学考评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针对性地加强培训工作,使之对学生成长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建立完善的同向同行育人效果评估机制,兼顾学科文化水平和思想政治素质双重指标,立足学生全面发展,有机地将定量评价与定向评价、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结合在一起,并寻求一种客观的尺度形象、直观的呈现出来,深度解析问题背后的因由,针对性地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提升该项工作实效。
(四)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结合
大学的专业课设置,要深入挖掘期中的人文精神,虽然看似很多自然学科是研究自然科学,但是它依然不乏人文精神,随着社会发展,甚至很多自然学科在科技进步的影响下,具有前所未有的复杂性,急需跨学科之间的交融和协作越来越体现出来,那么课程思政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课程思政有效沟通了专业课和人文之间的联通,使其相互促进交融。比如说在物理学中,如何结合波子粒子的二象性,与哲学中的二象性相结合,如何又贯彻思政课中的主体和客体二象性的实践教学,这就是可以是物理老师、哲学老师、思政老师找到共同话题和语言,注重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相结合,正是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共建的趋势。
总而言之,独立学院“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育人建设十分重要和必要,其作为一项系统化工程,应从制度、师资、课程等多方面入手,采取有效践行举措,未来关于此课题研究,任重而道远。作者希望学术界大家持续关注此课题研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提出更多有效举措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