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变革视域下的“德运之争”
2019-11-14■
■
西北师范大学
从战国时期阴阳家邹衍阐发了“五德终始”说以后,“五德终始”学说始终是每个王朝论述其政统合法性的基本理论体系之一。而五德终始学说,就是指新建立的王朝依据其出现的祥瑞,来确立自已所据之德来制礼作乐。五德终始说的实质,主要是为了借助这种学说来论证其政统的合法性。故历代帝王莫不对本朝之“德运” 萦萦于心,苦心探求自己王朝之合法性。目前,学界对于唐宋之际“德运”与王朝正统性的研究,已经有丰富的成果。①但大都立足于某一具体的断代,缺乏贯通性的认识与比较研究。而唐宋之际作为中国中古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此时的中国社会发生了多方面的深层次的变革。因此,打通唐宋断代界限已成为唐、宋史学界的共识。将唐宋“德运之争”的差异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场景中作总体性审视,有助于揭示这种演变的深刻社会性动因。
一、“承汉统”与“承隋绪”德运对唐代的政治的影响
隋末群雄割据。李渊于晋阳起兵,挟天子以令诸侯。在唐王朝立国之初,就急需其政权正统合理性之来源。因此武德元年,唐高祖颁下诏书,称行隋正朔,车旗服色,一依旧章。而唐王朝是受禅代于隋,因此要证明自己天命正统的来源,就必须需要认可周、隋之国祚。故李唐王朝必定要承隋火德之絮,定其为土德。据《资治通鉴》载:“唐王即皇帝位于太极殿,大赦,改元。推五运为土德,色尚黄。”②故李唐王朝章服尚黄,旗帜尚赤。唐高宗李显统治时期,依靠科举出仕的士人,就本朝德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如绛州王勃指出,李唐王朝的土德是承接汉代的火德,而非隋之火德。因为周、隋王朝,有没有完成统一,所以不得承五运之次。李唐王朝应该远承接汉王朝土德,其国祚才能长久。这一思想在其著述《大唐千岁历》中,得以完全阐述。他批判了自唐初盛行的正统观念,其政治背景值得我们关注。但此时的关陇集团,已经是失语群体了。王勃的政治主张得以实践的时候,③已经是武则天统治时期了。唐玄宗统治时期继续奉行唐初以来的 “土德”。但是有关“德运”的论列,一直不绝于耳。甚至在开元年间,出现了李唐王朝应为“金德”的声音。
最终,在天宝十二年李唐朝称承接以隋与北周、北魏的正统,称为“二王三恪”。至此,李唐王朝正统合法性的来源,终于建立。此后终唐之世,不复更改。由此可见德运问题在唐代政治过程中的影响。
二、“火德王”与“承金德”德运在宋初的政治中的作用
后周显德七年,赵匡胤代周称帝。并在当年三月,确定了赵宋朝王的“德运”。史称“火德王,色尚赤,腊用戌”。于乾德元年(963年)闰十二月,国子博士聂崇义上言:“国家奉赤帝为感生帝,每岁正月,别尊而祭之”。④如此,赵宋王朝完成了国家德运体系的构建,即:所崇之德、所尚之色、所祀之神。即便如此,在北宋的历史上依然出现了三次关于王朝“德运”问题的讨论。第一次出现在宋太宗,太平兴国九年四月甲辰,布衣赵垂庆上书言:“皇家当越五代而上承唐统为金德。”⑤赵垂庆认为宋之德运为金,因五代各朝受命短祚,不足以承袭唐运,李唐既为土德,故从承接唐统来说,赵宋应为金德。并且宋朝自开国以来,宣示天命的白色符瑞层出不穷。如建隆二年知郓州献白兔、六年黄州获白雀。白色祥瑞,正与尚白的“金”对应。所以赵垂庆认为只有崇重金德以承唐运,才能彰显赵宋王朝的正统地位。但右散骑常侍徐铉等“伏请祗守旧章,以承天祐”,因而坚决反对。
第二次是在宋真宗时期大中祥符时期。当时开封府功曹参军张君房上疏称:“国家承金德以受命”。不过,其根据与赵垂庆之说有很大区别。张君房认为唐朝虽然灭于后梁,但李唐“土德”之运仍在后唐乃至江南的南唐政权中传承。开太祖攻灭南唐,唐之“土德”宣告终止,是故继之而起的赵宋王朝当承“金德”而受命。不惟如此,张君房还从符瑞的角度阐释“金德”的徵验。如丹徒贡白鹿,姑苏进白龟等,皆金符之至验也。
第三次是在宋真宗天禧四年五月,光禄寺丞谢绛指出,“国家膺开光之庆,执敦厚之德,宜以土瑞而王天下”。他认为,五代各朝享国短暂“不预正统”,故李唐“德运”并未中断。所以赵宋王朝应越五代而“绍唐之土德”,并将“土德”之运发扬光大以继“圣祖”黄帝的统绪,这与西汉王朝摒弃嬴秦,远承周代“火德”以继尧帝之例正相契合。
由此可知,从北宋初年对于赵宋王朝“德运”的三次讨论,我们可以看到“五德终始说”在宋初的宋初的统治阶级中,依然具有市场。直到北宋仁宗时期,相关撰著仍时有出现,如《太平御览》与《册府元龟》等书。
三、“不经之说”北宋中期宋儒对五运说的反思
随着儒学不断的复兴,欧阳修开始对五德终始说展开反思。欧阳修在其早年就开始对五德终始说展开批判,称其为说“不经之说”。而在代表作《正统论》中则对集中对于五运说展开反思。他指出,“自古王者之兴,必有盛德以受天命。”而盛德是指,其功泽被于生民。所以帝王之兴必乘五运者,缪妄之说也。《正统论》在理论上宣告了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
宋儒对于五运说的反思,发端于欧阳修,而朱熹则是集其成者。与欧阳修相比,朱熹对德运说的思考对后世的影响更为深远。朱熹论德运有所谓“无统”之说,据《资治通鉴纲目凡例》载:“凡正统,则谓周、秦、汉、晋、隋、唐 ……无统,谓周秦之间、……隋唐之间、五代。⑥我们看到,朱子的无统说是承袭欧阳修而来的。传统的德运说,是作为构建王朝正统的理论基础而存在的。经过宋儒的反思,被贯以道德的内涵。因此,五运说逐步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在价值。
四、结语
概言之,在儒学的反思与批判下,五运说逐步就失去了其特有的在价值。但直到南宋末年,这种传统的政治文化仍然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影响。而这一理论体系最终退出中国传统的政治生活,乃是元朝以后的事情。但是,通观唐宋以来关于德运问题的论争。我们依然可以发现,在唐代被视为国家正统性核心的德运问题,在时人的讨论中,虽是出于政治需要,但依然有封建迷信的标签。而北宋中期之后,德运的问题则更多的被赋予了道德的内涵。由此我们可以发现,唐宋时期社会转型的一个面向。
注释:
①刘复生:《宋朝“火运”论略——兼谈“五德转移”政治学说的终结》,《历史研究》1997年第3期;刘浦江:《“五德终始”说之终结——兼论宋代以降传统政治文化的嬗变》,《中国社会科学》2006年第2期等;
②(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八五。
③《旧唐书》卷一九○《王勃传》,第5006页。
④(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第10页。
⑤(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第113页。
⑥《朱子全书》第11册《资治通鉴纲目》附录一,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点校本,2002年,第3476—347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