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的兴衰对中国近代化军事的影响
2019-11-14■
■
一、淮军创建的背景
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洪秀全创立太平天国对抗清政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清政府集结绿营官兵组成江南、江北大营不久便溃败,为淮军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时机。王尔敏先生曾在《淮军志》中提到兵溃的三层重要意义:“第一层意义是江南大营的再溃使清廷对其以往所依恃的正规军完全失去了信赖;……第三层意义是江南大营的二次兵溃使朝廷失去可依恃的绿营重兵,无论是否甘愿,也不得不将澄清全局的大任加于湘军”。湘军原为地方性的勇营,后收重用势力大增,但后期在对抗太平军屡次失利,因此地位下降。此时,东有捻军起义,南有太平军把守江南要镇,两种势力致使湘军势力大减,地位开始逐渐衰落,为缓解清政府的困境,在此形势下,曾国藩只能采用新的方法解除危机,这也就为李鸿章和淮军的兴起提供了契机。
二、淮军在洋务时期的改进和建设
首先是在军事装备方面,早期淮军的装备较为落后,李鸿章到达上海之后,见识到了西洋武器的前进性,便开始购置新式装备来武装淮军,最开始是采用前膛枪,但在后期因为购置来源的不断增多,开始出现了后膛枪。后膛枪在射程、杀伤力等方面有很大提升,但淮军装备的洋枪和洋炮与西方的强国的枪炮相比,显然依旧落后。到80年代初期,淮军还有时会使用较为落后的前门枪炮进行操练。到了1870年之后,淮军成立了炮队且该炮队是使用先进后膛炮。至19世纪90年代,经过整顿的淮军,装备较从前相比有了不小的改进,装备的前进致使淮军开始受到清政府的重视并且淮军在全国的军事地位页逐渐提高。
其次是营制,淮军最初就是仿照湘军营制,湘军的营制已经不适宜当时的发展需要。淮军到上海之后,因为战事频繁、用兵需求量大,且经常与西方士兵打交道,所以不到半年,李鸿章要对淮军以往的营制进行变动。当时士人屡言淮军转变之机,以效法西洋为其关键,自是深明要领,王闿运言:“淮军本仿湘军以兴,未一年尽改旧制,更放夷军,后之湘军,又更效之”。淮军改变营制的原因,主要是加强火力,改换军械。自改革之后各营开始改用洋枪,数量多的营队达到四百多杆,数量少的营队也差不多三百多杆。这时淮军的营制,每营有五百人,包括了四哨和亲兵,营队成员除伙勇以外几乎全用洋枪,劈山炮的使用数量也开始变少,小枪、长矛都已不再使用,湘军的军事实力远远落后于淮军。
再次是在训练方法上面,开始是承袭湘军的训练方法,但淮军到达上海之后,李鸿章看见西方的现金的军事战术之后,便想采用西法训练淮军,聘请西洋教习,学习洋枪操法,除了营伍编组没有太大的改变外,其操练枪炮,均采西式。学会西式练法之后,变加长训练时间以巩固。阵法、号角、口令等页采用西式训练法。近人王闿运在《湘军志》中说:“淮军本仿湘军以兴,未一年尽改旧制,更仿夷军,后之湘军又更效之。”在中国军队近代化的道路上,淮军走出了重要的一步,那就是引进西洋武器、学习西洋操练方法。
三、淮军的衰落原因
淮军的衰落,与李鸿章的政策决定以及本身内部的腐朽有着很大的关系,李鸿章对淮军的投入颇多,但是主要还是依靠清政府的支持。清政府是希望依靠淮军来建立一个稳定的局面从而满足其长久的统治。但李鸿章却只是希望依靠淮军来维持自己的军事实力。例如,1874年的日本侵略台湾,李鸿章为保存自身的实力,表面出战,实际上确实避而不战的。李鸿章的自保致使淮军逐渐走向衰落。淮军坚守旧制抵制西方的征兵制,内部独立的领导系统,使其不能相互配合作战,缺乏应有的军事素质。袁世凯建立新式陆军,由于其装备精良,还采用西式作战方法,所以清政府开始摒弃淮军,重用新军。
四、淮军对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影响
晚清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淮军,它改变了传统的中国军事制度。在武器装备、组织编制、训练教育的诸多方面都进行了创新,基本上适应了当时世界军事制度的变革,使中国的国防力量走上了近代化的道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淮军大量的对外进行军购,不仅提高了晚清各军仿造新式武器的能力,而且使中国武器装备完成了从冷兵器向热兵器的过渡,武器装备逐步走上了近代化的轨道。虽说淮军在军购方面有着一些问题,但是在却在某种意义上促进了淮军军事化的影响。清朝开始更换西洋新式枪炮以代替冷兵器。1860年后,新式西洋武器取代了管状火器。80年代以后,随着各类前进的西洋机枪开始向中国传入,李鸿章创制的兵工厂也开始仿制此种器械。淮军进行对外军购及仿制西洋枪炮的军事活动,对清军的兵种的改变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最开始的步骑兵作战,开始转变为步、马、炮等多兵种相互协调作战。
李鸿章为供应淮军器械创办的军事工业,对晚清军事工业的近代化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例如1865年创办的江南制造总局,在1867-1895年间,共制造了后膛枪支6.53万杆,新式大炮742尊,火药667万磅,炮弹160万枚,枪子869万颗,炮弹壳2.1亿粒,地雷水雷1500具,大小轮船15艘。这使得清军作战武器不断的优良,对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福州船政局的建立,不仅开创了近代轮船建造的新局面,而且也为近代海军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近代军事工业的创办方式也有了转变,由最开始的官办企业转向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方式,并聘请西方洋人,不断的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管理理念。
李鸿章为了培养军事人才,开始创办军事学堂,派遣官员出洋学习,从而为中国军事近代化培养了大量的军事科技人才。1885年,李鸿章成立天津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兵官李宝、崔发禄、哲宁等人为学堂的教师,调周盛波、李长乐、曹克忠、宋庆、叶志超等部弁兵进行学习。自天津武备学堂设立之后,淮军将弁均有了进修的机会,不仅增进了自己的知识,而且还可以将学习的知识对他人进行传授,使更多的人接受最先进的军事理论知识。除此之外,还建立一些军事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天津北洋水师学堂等。这些学堂为海军培养了大量优秀的军官和技术人员。从国外留学回来的学生,都将在国外学到先进的军事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作战指挥与训练方面,极大的对中国的军事化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北洋军阀的产生页离不开淮军的促进作用。在1892年,朝鲜发生爆乱,朝鲜政府请求清廷出兵平乱,清廷派袁世凯随军入朝平乱。在朝鲜平乱期间,由于袁世凯出色的军事素质才能,优秀的作战指挥能力强而受到清廷的赏识。1894年袁世凯被李鸿章保举为驻朝总理大臣。1895年被清廷任命为道员衔,在天津督练“新式陆军”。此后他学习欧洲军制进行训练军队,有着不小的收获。不仅在此基础上扶植自己的势力,成为日后北洋军阀建立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袁世凯新式陆军的建立致使淮军失去了国防军的重要地位,变为次要的巡防队。曹锟、张勋等原来淮军中重要的将领,也成为日后北洋军中中流砥柱之力量。
五、结语
淮军这几十年从备受重用到逐渐衰落,其背后与李鸿章有着巨大的关系,但也与清政府腐朽的统治页密不可分,但是淮军的出现不仅改变了近代军事工业的陈旧落后的经营方式,不仅对当时清朝政府的军事化改革有着推动作用,培养了大批的近代化军事人才,为日后中国军事的近代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王尔敏.淮军志[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2008:7~10.
②王闿运.湘军志[M].长沙;岳麓书社,1983.
③王闿运.湘军志[M].长沙:岳麓书社,1983.
④关伟.论洋务运动时期淮军的改进和建设[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