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职业院校学生发展性品德评价的模式构建研究
2019-11-14闻惠中张海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
■闻惠中 张海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交通分院
品德评价是职业院校德育研究的薄弱点,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实施与发展,职业院校品德评价也面临着改革的挑战。如果说评价体系是新课程改革的瓶颈,那么职业院校品德评价的改革也是德育课程改革的瓶颈。在德育课程改革以前,职业院校主要是沿用以往品极性评价模式,其能够突出学生等级性,采取测验、考试、观察等形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而德育教育革新之后,以往的品极性评价模式暴露出较多的缺陷,以这样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品德等级,是较不人性化,并且难以完整体现学生思想品德真实在状况。因此,新时期下,职业院校应该寻找一种可发展性的品德评价模式,这样的品德评价模式应该以育人教育为导向,摒弃以往品极性评价标准,从而使职业院校品德评价模式能够可持续发展。
一、职业院校品德评价的内涵
(一)评价的本质
评价体系渗透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们无时无刻都在采取评价体系去评价自然、自己、他人、生活、社会,同时也无时无刻被他人评价着。所谓评价,就是人们的一种认知活动,而人们的认知具有两种取向,一是揭示人们生活的价值与意义;二是揭示人们生活的本来面目。评价是一种以把握人们生活价值与意义的认知活动,是人们对客观满足程度的价值判断,其所揭示是人们生活对于人类意味着什么、生活对人类的意义。伟大的哲学家马克思对评价下过这样的定义:评价是主体在客观本质、规律、属性认知的基础上,将自身需要的尺度运用到客体上,并对客体的价值关系进行批判。也就是说,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是为了创造价值、发现价值、享受价值、实现价值,而评价的本质就是人类揭示与发现价值的一种形式。
(二)品德评价的概念
品德评价是一个人根据社会规定的道德准则所体现出来的稳定性特征,通常情况下,任何一种品德都是有道德情感、道德认识、道德行为、道德意志构建的。品德评价并非是对学生心理的测量,也并不是要求学生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进行全部的内化,其准许对学生一部分思想品质进行分析判断。此外,品德评价也并非是非伦理学中的行为评价,其主要针对学生的个人道德行为进行评价,并在学生综合性道德行为基础上进行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虽然会使外部行为与内部思想不一致,但可以进行多方位、大范围的进行,从而帮助学生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学生局部行为的偶然现象,并不能够影响学生整体道德行为的评价,故而,品德评价是一种人性化的评价方式,将合理有效的品德评价运用到学生评价体系中,能够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二、职业院校品德评价工作重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道德标准大而空
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本是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原则与宗旨,故而,职业学院应该将育人教育放在品德评价的首位上。然而,在品德评价的实际运用中,道德评价标准往往形同虚设,职业学院的品德评价并没有发挥育人的根本效应,促使学生品德评价体系缺失。此外,我们在各种各样的品德评价中,往往能够看到对学生品格道德要求的品德评价,但在具体的实施中往往会教师忽视掉。因大多数关于品德评价的体系,都不详细具体,促使教师在品德评价中忽视这一点要求。
(二)忽视发展性评价
职业院校学生品德评价和个人先进评定相联系,其本意是在评价学生优秀基层上,调控学生的行为,从而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发展。然而,在实际的运用中,许多职业院校的做法却本末倒置,仅仅是以先进评定来实行品德评价,这样的评价体系,使学生德育评价成效具有短暂性,一部分学生只会因品德评价的前两个月表现积极,而品德评价过后,就会放松品德评价的要求。因为职业院校品德评价缺乏发展性、持续性的反馈,忽视学生发展性品德评价,只注重学生阶段性的评价与总结,使品德评价在职业院校评价体系中无法发挥其根本作用,从而使学生个人品质无法得到长期发展。
(三)过分强调学生学习成绩
受到以往教育体系的影响,在教育中较为注重学生的学习分数,忽视了学生的道德修养的提升,而评价机制也是一样的,较为注重学生分数的评价,忽视了育人教育评价。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往往成绩评价占据评价体系的重要位置,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优秀与突出的学生往往是首选。这样的评价机制错误的引导学生以学习为导向,长此以往,耽误了学生个性方面的发展与发挥,从而使学生成为只愿读书的学生。
三、职业院校发展性品德评价的模式构建策略
(一)明确品德评价标准
评价本质就是把握价值的判断活动,其也是把握品德价值的判断活动,其具有调节、诊断、教育、强化等功能。评价本身就具有教育性,其教育是了解学生问题、成就、需要的过程,也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更是运用评价机制来激励学生,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如果心中没有一定的评价目标,那就很难形成有效的评价机制,同时也激励不了学生,不能够使通过评价更好的向前发展。因此,职业院校的道德评价应该具有一定的评价目标,只有具有一定的品德评价标准,才能够实现发展性品德评价模式,从而才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其一,根据社会的需要,职业院校培养的学生是为社会主义发展而服务的,故而,学生品德评价不仅应该具有发展性,同时还应该具备社会性,职业院校应该与时俱进,根据社会的发展需求,进而明确品德评价的标准;其二,根据德育课程教育标准,职业院校的德育教育标准是教育部门制定的,其以纲要的形式制定德育教育的内容与教育形式,其是学生人格形成的指南,同时也是学生品德评价的标准。基于德育教育是学生品德评价的实施指南,学生品德评价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应该依附德育教育,以德育教育来完善职业院校学生品德评价目的,从而使职业院校品德评价具有发展性;其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心理年龄设置品德评价标准,职业院校学生品德评价应该不断的增强其真实性,采取有效的方法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心理年龄特征以及需求,并以学生实际为导向,构建发展性品德评价模式。
(二)以学生为品德评价主体
从构建主义理论而言,品德评价是教师与学生合作的构建过程,学生在品德评价体系中,既是品德评价对象又是品德评价主体。此外,由于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一员,学校、家庭、社会是他们活动的不同领域,故而,学生的个人品质与社会要素具有相连性,通过各个社会要素的相互作用才能够使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因此,职业院校品德评价机制,应该由社会多方一同参与与作用,需要家长、社会、教师等成员的相互作用,从而能够实现职业院校发展性品德评价模式。
其一,构建自我品德评价机制,学生自我品德评价机制,是以学生自身的品德作为评价对象实行的价值判断,能够使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使学生在品德评价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使学生形成自我教育目的,从而实现职业院校发展性品德评价模式。例如,在学生自我品德评价中,学生可以对照发展性品德评价标准,进行自我反思,使自己能够逐渐成为有思想、有道德的社会青年,从而使自己能够更好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
其二,促进教师的品德评价模式,在学生品德评价中,教师应该不断的更新自身的品德评价模式,应该与学生共同生长,从而一同走向成熟。例如,在学生品德评价中,教师应该以学生的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品德评价,而不是采取分数的评价标准对学生评价,应该在品德评价体系中扮演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参与者的角色,从而在发展性品德评价体系中使学生与教师能够一同成长。
(三)采取多种方法评价
职业院校品德评价是指学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教师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与规范,对学生形成的道德品质进行的评价过程,同时品德评价也是衡量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关键,是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主要教育环节。然而,由于学生的个性不同,生活背景不同,故而,职业学院构建发展性品德评价体系应该以育人教育为导向,尊重学生的差异性,采取多样化的方法进行学生品德评价,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发展。
其一,观察与访谈评价方法,观察与访谈方法是教师积极主动的融入到学生群体中,通过观察学生的态度、能力、行为,并与学生有效的进行沟通,获得有效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思想变化,进而运用品德评价方法使学生取得进步。
其二,表现性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根据学科内容标准,在真实的情景中设置的任务,通过学生完成任务成效进行评价的方法。其特点包含,实践性、导向性、综合性,以表现性品德评价方法评价学生,能够使学生在体验中取得思想上的进步,进而实现职业院校发展性品德评价模式。
其三,注重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是一个持续的、立体式的评价方式。由于增加了评价的次数和评价的角度、人数等,更能够看出学生的品德的成长是一个渐进过程,也给学生一个不断纠正自我、完善自我的机会,更给学生提高自己一个充裕的时间。过程性评价不像只注重结果的以考试为主的评价方式,它的评价是过程和结果兼顾的、动态发展的评价方式。这个过程是相对复杂,也是要重点把控的,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不断总结经验,制定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坚持下去。给学生的品德养成一个科学的成长时间。
总之,品德评价方式的选择应该多元化,适应学生发展实际不断扩大评价的主体,通过品德评价,促进学生的品德养成,从而促进其能力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品德评价是评定价值的简称,在英语教学中,评价一词的词义是阐发与引出价值。然而,在高校以往的评价体系中,较为注重学生分数的评价,这样的评价模式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职业院校应该改变以往的评价体系,遵循持续性的品德评价原则,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评价机制,构建发展性品德评价体系,从而使学生在发展性品德评价中全方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