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核心素养理念下初中生的家国情怀培养探究
2019-11-14■
■
山东省邹平市韩店镇新世纪中学
家国情怀是人民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集体意识,既是对广大同胞的热爱,又是对家国河山的热爱;既是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又是对国家稳定的期盼;既是人民对国家寄予的厚望,也是国家对人民保护的初衷。家国情怀是高尚的,是伟大的,但同时又是微不足道的,是人人都可以做到的,是人内心之中对家国的崇敬之情,也是人行为之中对家国的建设之力,是保障小家温馨的基础,是保护大国繁荣的屏障。所以,我们必须要借助教育的方式,让学生拥有家国情怀,在未来能够继往开来,建“小家”保“大家”。
一、家国情怀的主要特征
(一)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的主要含义是指家庭与国家在组织上和结构上具有相互共通的地方,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家国情怀诞生的基础,是人们具备集体意识,将国当做家的开端,所以说,家国同构是家国情怀的关键特征。
(二)共同体意识
家是一个小的集体,国是一个大的集合,家国情怀就是指人们在一个家中就会拥有相同的集体概念,在一个国中就要有统一的意识战线,这就是共同体意识的表现,是个体服从集体,以集体利益为核心的重要思想。
(三)仁爱之情
仁爱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对我国人民影响最深远的一种思想,这是人们互帮互助、无私奉献精神的来源,也是人们宽容谦卑、尊师敬道的基础,更是家国情怀的核心价值,是人文情怀的充分体现。
二、家国情怀的教育价值
(一)是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家国情怀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精髓之一,从范仲淹到林则徐,从岳飞到顾炎武,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之中,有无数之人拥有最崇高、最纯净的爱国之情,这就是家国情怀的展现,也是家国情怀的意义,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根基的思想,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家国情怀的思想,一方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和构建。
(二)是培养学生具备民族精神的必要环节
民族精神指的是在历史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民族统一的意识、文化、习俗、性格、信仰等多方面的思想,而家国情怀恰恰是民族精神的综合表现,屈原、文天祥、郑成功、邓世昌皆是历史中具备民族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也同样拥有家国情怀,所以说培养学生具备家国情怀,就是在帮助学生领悟民族精神。
(三)是指导学生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内容
家国情怀是双面性质的,其不仅要求学生具备高尚的爱国热情,也要求学生拥有热爱家人的小家之情。人民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其目的是要构建更好的家庭;而人们热爱家庭,为家人而努力奋斗,同样促进了国家的发展,所以说家国情怀可以指引学生开展精神文明建设,从学生的思想、文化、行为、精神上做出规范和要求,让学生积极进步和发展。
三、家国情怀的培养途径
(一)理性爱国,在历史课程中挖掘家国情怀
我国拥有世界上最为厚重的历史文化,在近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诞生了无数的爱国义士和民族英雄,也有过数不清的爱国行为和护国行动,所以在历史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挖掘其中的家国情怀内容,让学生体会和感受家国情怀的意义与价值,从主观意识上接受家国情怀的精神理念,形成强烈的爱国热情。
但是教师必须要教导学生做到理性爱国,历史是人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我国在历史当中也有起伏,有过万国来朝的大唐帝国,也有过繁荣强盛的康熙盛世,但同样也有落后的时候,落后就要挨打,只有强盛的国家实力,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和发展,而不是让学生由于历史事件,而产生仇恨、歧视等不健康的思想。会利用刘胡兰、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的事迹,来告诫学生:“家国情怀是勇于保家卫国的奉献精神,而不是谈论历史时的仇恨心态,从这场战争中,我们深知落后是挨打的根源,所以家国情怀应当体现在树立伟大的理想,为建设强大祖国而奋斗。”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认知到家国情怀的本质,同时还能做到理性看待历史,从历史中接受启发,获悉感悟,促进学生的成长。
(二)以小见大,将家国情怀融入日常生活中
家国情怀的精神是崇高的,思想是伟大的,历史中流传下来的英雄故事是光荣的。但是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家国情怀的展现方式是不同的,爱国热情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教师应当教导学生,不仅仅要从思想上热爱国家,更要从行动中体现爱国。
在现代生活中,我国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已经不再需要为国家奉献生命的英雄,但是却需要拥有为国家奉献的精神,比如在学习“铁人王进喜”的历史事件时,我就会以此展开联想,让学生体会现代社会中,消防员、医生、建筑工人、交通警察等各种职业,只要他们踏踏实实工作,就是在为国家建设与和平发展做贡献,这就是新时代家国情怀的表现。从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中就能发现,如今我们依旧拥有爱国的方式和途径,由此就可以教导学生,只要好好学习、积极进步,就是爱国的表现;长大后认真工作,建设美好家庭,也是爱国的表现;在遇到他人有辱国家、国
歌或者国旗时,积极制止并反驳,亦是爱国的表现,家国情怀听起来是非常伟大的概念,但其实只要做好自己,建设好自己的家庭,就是家国情怀的基本表达方式。
(三)历史见证,组织学生参加爱国教育活动
家国情怀是一种爱国教育,也是一种精神灌输,仅仅凭借课堂中的教学渗透,难以让学生真切感受到家国情怀的伟大和崇高,往往只能将爱国挂在嘴边,却难以真正放在心上。所以为了深化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理解和认知,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开展历史活动,通过实践让学生把家国情怀的精神刻在心中。
比如在学习“抗日战争”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当地的“抗日纪念馆”,了解并认识本区域内的抗日英雄,从他们的英雄事迹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感受,让学生近距离体验爱国人士的无私奉献精神和坚持抗争的精神,以此让学生认识到,抗日英雄为了祖国可以奉献一切包括生命,而自己只需要好好学习和生活,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学生对于家国情怀的深度认知,促进爱国情感的行动落实,让学生从精神和行动两个层次都能树立家国情怀的思想,敦促着他们永远饱含家国情怀,为国家而学习奋斗。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有着重要的教育价值和意义,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教师应当将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挖掘课本中的内容,呼吁学生理性爱国;通过以小见大的思想引导,让家国情怀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爱国教育活动,让学生见证历史,感受历史,自觉形成爱国热情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