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屈原人格美内蕴探析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内在美情操楚国

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人的美分可以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部分。其中内在美是指性格、品格、思想、情操、学识等方面构成的内在心理结构的总体,是社会性、精神性的美,而人格美就属于内在美的一部分。因此,当人格具有美的时候,便达到了人格的真、善的统一从而达到精神的愉悦和道德的完美,给自己以及社会带来快乐感、满足感、和谐感、自由感等。本文所涉及的人格美是一种经过生活和岁月沉淀的和体味过独特人生生活遭遇的受文化影响而形成的一种人格美。一方面,屈原家世卓越,本性高洁,但造化弄人,命运却将他甩入泥淖的洪流中,使其理想与现实想冲突;另一方面,屈原却以伟大的志向和执著的追求精神,在面对命运的捉弄时不甘屈服,将个体生命的最大的价值发挥到了极限,从而完成了自我独特而伟大的人格美的塑造。本文将从“人格”角度出发,从屈原的爱国主义、独特情操、进取精神来探析屈原的人格美的内在意蕴。

一、忧国哀民的爱国美

战国时期,周朝式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朝秦暮楚”的游说之士惟利是图,“楚才晋用”的仕宦格局淡漠了士人的爱国情怀。生活在这一时期的屈原,一方面接受中原儒家文化,遵循儒家倡导的“入世”思想,将个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相联系,积极关注社会的发展,以此来达到人格的完美。在分崩离析的现实基础上,拨乱反正,重振文化理想,反对追名逐利,积极促进楚国变革。另一方面,他又有楚国王室血统,骨子里浸润着楚国文化,拥有浓厚的乡土意识,力图结束诸侯分裂割据的局面,实现以楚国为中心的大一统,即使因为社会太过于黑暗而准备“远逝以自疏”时,也因为眷念祖国而无法去国离乡。与“朝秦暮楚”之士相对立,屈原用其美政思想,表达了自己的爱国之情。

美政思想是其爱国主义的核心思想。《离骚》开篇就以“帝高阳之苗裔兮”点明了自己与楚王同宗祖的身份,也意在表明自己将义不容辞的担负起振兴楚国的重任。他博闻强识,与王图议国事,与外接待宾客,深刻地感受到楚国背后暗藏的危机。因此感慨“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积极倡导变革,并“来吾道夫先路”勇敢的担此重任。他期待楚国能统一天下,极力主张消除各个氏族的个别传统,倡导炎黄子孙的大公天下,因而搬出了尧、舜、禹三位明君,并在《离骚》中反复分析夏、商、周三代的功过得失,以此作对比,来倡导清正廉明的政治作风,希望怀王远小人亲君子。他痛斥党人的朋比为奸、胡作非为,慨叹“惟夫党人之偷乐兮,路幽昧以险隘”;“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世并举而好朋兮,夫何茕而不予听”,主张“举贤而授能兮,循绳墨而不颇”。面对时间的流逝,草木的凋零,“恐美人之迟暮”表明他寄希望于楚王,其中一个“恐”字,又深切的表达了诗人地忧患意识,为国事的危机和祖国前途命运而担忧不已。但世浊嫉贤,蔽美称恶。当他抱着无望的心情在天空翱翔准备离开时,他又忽然透过云层看到了故乡楚国,诗人身上所具有的爱国主义情操最终占了上风,“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还是留在了故土。即使他知道前路艰险,但是他仍然坚持留在多灾多难的祖国,就算是幻游中也不能离开祖国。

由此可见,诗人的爱国情怀是一种以美政思想为核心的对楚国的责任意识与情感依恋,是一种振兴楚国的精神动力,是一种对楚国社稷的奉献精神,是诗人主观人格意识的能动表现。尤其难能可贵的是,诗人的爱国家、怜人民、忠君主这三者是紧密相连的。诗人的爱国没有局限于忠君思想,他渴望得到楚王的重用并实现自己的美政思想,但他同时也看到了楚王的昏庸,并敢于直言进谏,诗人的这种置之生死而度外的批判是何等的坚贞,由此所达到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二、独立不迁的情操美

屈原是一位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的伟大诗人,其自我意识的核心是对自我的珍视和坚忍的意志:“嗟尔幼志,有以异兮。独立不迁,岂不可喜兮。”(《橘颂》)正如聂石樵所说:“《橘颂》是在抒发橘树心志的不凡。它的不同凡响就在于独立特行而不变节,根深蒂固而不迁移,心胸开朗而无所求,卓然屹立而不逐流,坚贞自守而无过失……”可以说,正是这种“心志不凡”促成了屈原追求高尚人生的动力源泉,造就了诗人承受痛苦与折磨的坚强毅力,使诗人迸发出巨大的生命能量,从而成就了诗人独立不迁的情操美。

袁行霈先生分析过屈原“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时指出:“一方面表达了诗人对故土的热爱与依恋,另一方面指在政治斗争中不随波逐流的严正态度。”诗人另一方面的不逐流的严正态度,则是其独立不迁的情操美的集中体现,而这一体现的基础就是“好修为常”。“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离骚》)在他作品中随处可见。《离骚》开篇介绍身世后,就以“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来表明自己“好修”的才德。他的“修能”既体现在能力的卓越,又体现在态度的端正。追求道德,完善自我是他深处混浊之世,立于流俗之中的志向;是他对自我才能的自信;是他不愿碌碌无为无法坐视楚国危亡的态度。随后“扈江离与薜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将内在美与外在美和谐统一,赋予香花美草贞洁的品格和生命,来装饰自己的外表美,以此来寓求自己美好的道德修养,并表示对丑的批判。内在美与修能美的相统一才是屈原所追求的目标。“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中一个“恐”字就表现了他不满足于先天的内在美,积极的“重之修能”来不断提高充实自己,从而能为祖国奉献自我。面对楚王的的昏庸不察、信谗多变;提携的人才(“群芳”)的见利忘义、堕落变质;宵小之臣(“恶草”)的谗言诋毁、贪婪嫉妒,诗人感到无比的苦闷、孤独、愤恨,甚至是失望,但是诗人坚贞不屈,在诗中反复申述自己的高洁情操,誓死捍卫自己的理想与信仰,容不下些许的污点。该不该去国离乡寻求知音?该不该继续与“愚妄之徒”斗争到底?在上扣帝阍,历经女媭、巫咸、灵氛这些人物的劝说后,诗人仍铭记着孟子的大丈夫人格标准,践行着孟子所提出的树立伟大人格的方法,向我们展现了一颗历经炼狱考验,更加洁白无暇的伟大的灵魂。

从历代大家对对屈原的推崇即可看出屈原情操之美的影响,如司马迁称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王逸称他“膺忠贞之质,体清洁之性,直如石砥,颜如丹青;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比诚绝世之行,俊彦之英也。”总之,屈原凭借不流于世俗的远大志向和贞洁高岸的品格,达到了一种极高的美学情操典范,使人肃然起敬。

三、上下求索的进取美

屈原在他的那个时代无疑是一个优秀的人,他的优秀不仅体现在官至左徒、三闾大夫起草宪令,更表现在他不断向上的追求。他能升华,能高瞻远瞩。他用自己的眼睛去考察世界,用自己的头脑来思考问题。他看到了肉体的局限便开始展开对精神境界的不断追求,也就是对人格美的完善。

《天问》是一篇规模宏大,体制奇丽的长诗,全诗采用问句体,以咏史为主要内容,史与论兼具,情与理相融。对《天问》的主旨历来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主要归纳起来有三种说法:一是抒愤说,王逸认为《天问》即“问天”,向天发问。是一首“渫愤懑,舒泻愁思”之作。二是诘问说,戴震在《屈原赋注》中就把“问”解释为针对“曲学异端”进行问难和诘问。三是究理讽谏说,王夫之在《楚辞通释》中认为《天问》就是以“天理”问人事,借古讽今。以上三种说法都有各自合理的部分,但却各自偏执一方。在此基础上,笔者更加认为《天问》所展现的是:用宏伟丰富的内容对历史进行反思,对宇宙进行探询,表现了诗人博大的思想和求真精神。

全诗按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问有关大自然形成的传说,是关于广袤无垠的宇宙问题,内容丰富,涉猎极广。诗人开篇仰首问天,宇宙之初天地形成之前的景象到日月星辰的布局及变化,如“邃古之初,谁传道之?”;“八柱何当,东南何亏?”;“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将我们带到一个充满这奇思妙想、光怪陆离的远古神话境界,但是诗人的求索精神却不满足于这些传说,他以理性的思考提出种种的怀疑,显示出了大胆的科学探求精神。接着通过鲧禹治水为转折,将对天而问转为对地而问。关于大地四方的种种传说,如传说中的“昆仑悬圃”坐落何处?何处冬暖夏凉?何处石树成林?为什么蛇可以吞象?……诗人将它们一一采撷入诗,并提出问题表现出怀疑求实的精神。

后半部分问有关于社会的事情,追溯了夏、商、周三代的兴亡,并涉及楚国的先祖,在末尾附赘诗人自己身世之感。诗人怀着对楚国未来的担忧而追溯历史兴亡的经验教训,“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厥严不奉,帝何求?”诗人认为天命无常,赏罚不定,如果一个君王放纵自我,不严于律己,即使做再多的祷告,献再多的祭礼也是没有用的。在此处,诗人虽然受历史的局限,承认天命、上帝的存在,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这种天命论为外衣,强调事在人为,这正是诗人通过对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而对楚国黑暗现实进行抨击的有力武器。最后,诗人论述楚国时事,并结合自身处境抒发自我感慨,对楚国当权者的倒施逆行,表现了无限愤慨。

《天问》中所表现出带来的进取精神,也正是《离骚》中“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继续。

四、结语

综上所述,屈原的高尚人格是他创作出伟大作品的基础,他坚持理想的人格精神也为后人树立了人格教育的典型。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中国传统文化,表达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推崇,并提出“增强文化自信”的口号。屈原作为一位传统文人精神的代表,更是值得我们在当今这个浮躁的社会中学习的对象,他的人格美沉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国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崇高的爱国主义、优美的情操、顽强的进取、所洋溢的真、善、美,勉励了一代又一代人对人格健全的追求。他在面对失败甚至是遭到迫害所表现出来的大度从容,他的爱国情操,他对自我追求的坚持,不断求索的人生态度,坚韧的精神,这些都是引发后人奋进的英雄人格力量,永远留在人类历史的记忆之中。

注释:

①本文所引《九章》、《天问》、《离骚》等作品中的诗句,皆出自洪兴祖.楚辞补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②聂石樵.先秦两汉文学史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127~128.

③袁行霈.论屈原的人格美[J].学术月刊,1981(2):38~42.

④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2:917.

⑤⑥王逸.楚辞章句[M].北京:线装书局,2014.

猜你喜欢

内在美情操楚国
《自相矛盾》扩写
小燕子
在衔接教学中渗透数学内在美的策略
内在美
发扬艺术之光,让美术涤荡灵魂
老莱子娱亲
美玉和氏璧
解题中的数学史
要提升自己的内在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