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成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

2019-11-14

长江丛刊 2019年19期
关键词:跨文化成语汉语

一、前言

萨丕尔在《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中指出:“语言的内容,不用说,是和文化有密切关系的,语言的词汇多多少少忠实地反映出它所服务的文化。从这种意义上说,语言史和文化史沿着平行的路线前进,是完全正确的。”

目前学界对于成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欧阳翠凤的 《成语·文化·外语教学》、李坤的 《汉语成语的民族性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林莺的《跨文化交流中汉语成语含义问题剖析》 、孙永兰的 《试论汉语成语的民族性及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价值》 、王静的 《中华民族语言的瑰宝——成语》等文章主要以《汉语成语大辞典》中收录的万余条成语为研究对象,从跨文化交际及教学的角度研究成语的文化内涵,没有关注留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成语。高光烈的《以3000词为基础的成语教学》主要讨论对外成语教学中的教法,侧重于语义和语体教学。

本文试在先贤研究的基础上,以汉语教材中出现的成语为研究对象,以留学生为研究对象,着重讨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成语教学文化因素的导入问题。

二、目前对外成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成语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且数量庞大,仅一部中型词典——《新华成语词典》就收录成语8382条。但在汉语教学等级大纲中的8822条词语中成语仅140多条,占1.6%左右。现行的对外汉语教材中所收录的成语数量都远远超过了这个标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的“对外汉语本科系列教材”,仅三年级《现代汉语高级教程》上、下两册书就收录了近200条的成语。北京大学出版的“博雅汉语”由初级到高级八本教材收录成语近400条。

成语学习是留学生汉语学习的难点,很多留学生在使用上也往往采取回避的态度。而且大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强调成语的意义和用法,却忽视了成语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这不失为一种缺憾。

三、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随着世界各地孔子学院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成立,汉语国际教育事业已发展到新阶段。它不再仅仅是言语教学,还担负了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如2012《国际汉语教师框架标准》中就明确指出了作为一名合格的汉语教师,拥有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必不可少。由此可见,文化已经成为我们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给予重视。

从学生的角度来说,了解中国文化也是他们学好汉语的重要标准。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文化因素的重要性还不太明显。但到了中高级阶段,汉语学习中的文化因素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不管是词汇学习、语法学习,还是在口语、写作方面,具有相当的文化知识对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

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因素的作用也十分突出。成语来源多样,所蕴含的文化意义丰富多彩,所体现的民族特色与传统鲜明突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常常会遇到如下情况:学生汉语水平不错,但却因为不了解中国文化而造成交往中的误会。

成语是中华民族5000年历史的产物,被誉为中华文化的活化石。它来源广泛,有来源于神话、寓言;有来源于历史故事和传记;有来源于文学作品;还有近二百条来源于信仰文化。数以万计的成语体现着数千年来文化的内涵及民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是对外汉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

四、对外成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方式

(一)对外成语教学中物质文化的导入

物质文化,包括器皿、工具、服饰、饮食、建筑及其他中国特有的事物,是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基本方式。在学习汉语初期,留学生们就会学到“饺子”、“包子”、“元宵”、“月饼”等传统的中国饮食。老师在处理这些生词的时候,一般都会导入相应的节日文化。

而汉语成语中的物质文化更是包罗万象、丰富多彩。

在学习“对牛弹琴”或“滥竽充数”的时候,教师可以适当地导入中国传统乐器文化。西周时已将当时的乐器按制作材料,分为金(钟、镈)、石(磬)、丝(琴、瑟)、竹(箫、箎)、匏(笙、竽)、土(埙、缶)、革(鼗、雷鼓)、木(柷、敔)8类。教师可专门开设一门课讲授乐器文化,也可以就“琴”或“匏”等乐器进行简单扩展。还可以利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使学生对中国的传统乐器文化有直观的了解。

在学习“刻舟求剑”的时候,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导入中国古代兵器文化。中国古代有“十八般武艺”之说,其实是指十八种兵器。一般是指弓、弩、枪、棍、刀、剑、矛、盾、斧、钺、戟、殳、鞭、锏、锤、叉、钯、戈。而中国武术中的兵器远不止十八种,如果加上各种奇门兵器和形形色色的暗器,其总数恐不下百种。还可以给学生展示中国功夫片如《卧虎藏龙》中出现的兵器,增加学生认知的深度。

当然,还有许多成语如“张冠李戴”可以导入传统服饰文化,“举案齐眉”中可以导入传统家具文化,“堂堂正正”中可以导入传统建筑文化,“完璧归赵”中可以导入中国玉文化等。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总会找到成语教学和文化导入的契合点。

(二)对外成语教学中非物质文化的导入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非物质文化的导入是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而汉语成语中的文化因素包罗万象:包括古人的生活方式、社会习惯、礼仪制度以及教育娱乐等。外国学生学习汉语的同时也要了解中国文化的上述各个方面,而非物质文化的导入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探析汉语成语教学中非物质文化的导入方式。

1、成语与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把追求内部和外部世界的和谐,将个人身心和周围环境相适应作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在人际关系上,中国人习惯容忍、依赖和合作。有成语为证,如:适可而止、恰如其分、量力而行、唇齿相依、众志成城、同舟共济。

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解释这些成语的意义和句法规则外,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从成语中理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心理:追求和谐、团结,这与西方文化中强调个性的特点是截然相反的。因此在与中国人交往中,应该重视团体的利益,尊重他人的想法。

2、成语与中国人对动物的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龙“是一种邪恶的象征。而“龙”在中国文化中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凝聚力的标志、神圣皇权的象征。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与龙有关的成语几乎全是褒义的,如“龙飞凤舞”、“生龙活虎”、“望子成龙”等。所以在中国的姓名文化中,很多男孩子的名字里有“龙”,如成龙、李小龙。很多外国留学生也给自己起一个含龙的中国名字,以彰显自己的中国化。如:大龙、金龙、德龙等等。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到含有“龙”的成语时,向学生阐明中国的“龙文化”。

中国人视狗为家畜、贱物,与之有关的成语通常为贬义,如:“狼心狗肺”、“狗仗人势”、“狐朋狗友”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狗是人类的朋友,是一种非常可爱的动物。这样的文化差异,常常会造成跨文化交际的障碍。一个美国人,在华为公司做技术工作,汉语说得相当地道。前几天有个同事生了孩子,大家去他们家表示祝贺。这位美国朋友抱着那个婴儿说:“哎呀,你的孩子真像一条狗!好可爱呀!”此话一出,当时的气氛可想而知。由此可见,作为对外汉语教师在汉语教学中,除了让学生掌握汉语知识技能,了解一些中国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

以上只是笔者提出的一些典型案例,汉语里的成语实际上是相当丰富的。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灵活应变,有机地把成语教学和文化导入结合起来,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五、结语

综上所述,对外成语教学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受忽视的部分,也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部分。其中对外成语教学中文化因素的导入也是我们对外汉语教学文化因素导入的有效途径,应当受到对外汉语教师的重视。

猜你喜欢

跨文化成语汉语
学汉语
跨文化的儿童服饰课程初探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汉语新韵》简介
追剧宅女教汉语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拼成语
The Significance of Achieving Effective Cross—cultureCommunication in Foreign Trade Business
猜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