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自我角色实现的影响因素及对策
2019-11-14■..
■..
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管理者,在“传播先进的思想和科学的理论,指导大学生在形形色色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中做出正确选择,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维护校园的安全和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优秀辅导员更是在角色引领精神、专业自觉意识以及角色心理品质方面,成为价值引领的风向标,而“思想政治教育主业与日常事务性工作冲突、辅导员角色期待和谐与角色扮演冲突”的现实问题也影响着辅导员自我角色的实现,文章主要从优化外部环境、平衡角色冲突、提升角色素质三方面寻求辅导员自我角色实现的务实出路。
一、理性审视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的掣肘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主业与日常事务性工作的尴尬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认定“辅导员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因此,高校辅导员除具备学生管理能力外,还担负着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中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这个层面来看,高校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源于自身的角色使命,而且,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力量,更应该顺势而为,筑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高地,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作为一名高校辅导员,无论是理想角色模式还是重要工作职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业观点深以为然,事务性工作应排在较为靠后的位置,但理想和现实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差距,学生党务、团务,学生组织、学籍,行政、公寓管理等繁杂的学生管理工作构成了辅导员工作的日常,这就导致辅导员对于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掌握不及时,对于学生发展诉求的回应出现延迟,高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佳、精准度不够的问题也就在所难免。辅导员的角色已经发生异化,这势必会阻碍其角色功能的发挥,辅导员自己也逐渐沦为机械重复学生工作的事务主义者。
(二)辅导员角色期待和谐与角色扮演冲突的尴尬
角色期待,是指他人对自身提出的符合身份期待的希望和要求。
高校内部以及社会环境带给辅导员不同的角色期待,这种角色期待一方面能够促使辅导员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提升自身能力,使其角色功能不断得以实现。另一方面,过多的角色要求也会造成角色超载,多重的行为规范、约束使辅导员在自身角色的扮演中难以承受,存在较大的负担和压力,既不能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服务,也不利于自身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外部环境要求的角色扮演和谐对比辅导员自身角色冲突的处境,难免显得尴尬。因此,辅导员在角色冲突中的自我调适能力就显得非常重要和必要。总之,平衡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需要二者在双向互动中找到一个最佳契合点,在激发辅导员工作动力的同时还要格外注意角色减压,才能够拓展辅导员投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
二、高度凝练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的价值导向
(一)角色引领精神
从教育的受众来看,目前95后、00后大学生更多需要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我们可以将这种服务归结为辅导员的“思想引领、专业引领、实践引领”,辅导员角色功能的实现有赖于自身角色思维的转变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角色实践程度。具备“角色引领”精神的辅导员意味着在实际工作中会有更高远的宏观把控,他们更容易观测到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另外,还可以在疏通思想堵区、化解心理迷点、引导价值取向等方面,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从而拉近师生距离,增强师生信任感。实际上,满足学生需要的同时也就实现了辅导员自身的教育目的。最后,充分发挥角色引领精神,必将有助于辅导员实际工作效率的提高,自我角色的实现。
(二)专业自觉意识
教师专业自觉是教师意识到自身是专业发展的主体,在深刻理解自身角色定位的基础上,反思并调整自己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各种途径积极主动地完善自身知识能力以实现自我角色提升的意识和自觉行为。实际上,这种专业自觉中包含着“是什么”以及“如何为”的角色认知。从更高的层面看,这也体现着一种职业优化精神,这类教师身上往往充满着一股向上的能量,而这股能量也势必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教育对象。
(三)角色心理品质
“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建立在教师人格的基础上。因为只能从教师人格的活的源泉中才能涌现出教育的力量。”从这个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除依靠教师个人的知识、能力素质外,更离不开其人格因素的影响。关于这一点,美国咨询辅导专家考米尔(Cormier)提出了六种品质——“智力、精力、适应力、支持与鼓励、友善”,这是成为一名优秀咨询辅导者的基本要件。具体来说,辅导员的适应力,我们可以理解为,针对不同学生的思想、心理状况,辅导员需要灵活采取适当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辅导员的支持与鼓励。在合乎规则的范围内支持学生根据个人主观意愿做出决策、学会选择,而这种合理区间内的心理期待,无形中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挖掘自身潜力,完成预设目标。
三、智慧驾驭高校辅导员角色扮演的务实出路
(一)优化外部环境是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重要保障
高校需要践行“全员育人”理念,我们需要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除依靠辅导员这一基本力量外,还应该包括学校各部门及各部门的全部工作人员在内。厘清思想政治教育的权责关系,为辅导员角色减压,促使高校内其他“育人主体”强化担当意识,发挥其应有的功能和作用,从而形成有机互动的网状育人链条。另外,“全员育人”的真正实现少不了硬性制度的支持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提高不能仅寄希望于个人主观的道德素养,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常规工作,必须有配套的制度规范与考核评价体系。
(二)平衡角色冲突是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关键环节
高校辅导员面临着“管理角色”与“服务角色”、“教育角色”与“倾听角色”、“政策执行者角色”与“权益维护者角色”、“朋友角色”与“监护人角色”、“辅导员角色”与“家庭角色”五大角色冲突。有效化解角色冲突,需要辅导员具备良好的自我调适能力。高校辅导员要在执行学校各项管理规定的同时,引导学生认识到制度执行背后的意义,管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使他们更多的看到制度规定的有利方面,从中教会学生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以宽广的视角分析问题。
(三)提升角色素质是高校辅导员角色实现的内在动力
自媒体时代,大学生接触信息的渠道多种多样,不再受制于教师这一单一的信息源,“教学相长”变得更加真实和深刻。在这种情况下,肩负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任的高校辅导员,就必须与时俱进,随时随地补充自身理论和知识上的不足,用党的优秀成果科学武装自己的头脑,真正做好学生的领路人。此外,还要掌握业务理论与实践知识、综合文化知识。
辅导员要提升能力素养,增强角色实践能力。角色交往能力,包括组织管理能力和角色沟通能力两种。组织管理能力使得辅导员能够科学预判工作中的成功与失败,更加稳妥地应对学生危机事件的处理;较高的组织管理能力更容易使辅导员系统宏观把握工作内容,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面平衡发展。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真正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赢得学生的信任,才会在处理具体问题时做到游刃有余。角色驾驭能力。辅导员饱满的精神风貌、个人气质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辅导员的评价,也关系到辅导员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和威信。辅导员多重角色的压力要求,在繁忙的工作中需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塑造颇具魅力的人格,孕育稳定良好的个性,激发渴望成就的巨大动力,才能提高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促进自我角色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