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程序教学视角下的EFL教学设计探究
2019-11-14■
■
一、前言
程序教学法(Programmed Instruction)是把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运用到教学中。斯金纳认为,学习过程是作用于学习者的刺激和学习者对它做出的反应之间的形成过程,遵循“刺激-反应-强化”这一固定模式,把学生要学习的知识,按照学科的内在逻辑分解为若干部分,使学生的学习由浅入深,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即时给予反馈和强化,从而达到最终的教育目的。
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长期以来,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必修的公共科目,往往具有相对较小的师生比,难以胜任语言教学的实际要求。为此,一些前沿院校,如笔者所在的郑州西亚斯学院开始在其国际教育学院开设EFL课程,该课程使大学英语教学的师生比得到巨大提高。EFL课程的设置并非高校的普通性“试验田”,而是一次举全院之力,并与美方合作院校共同合作完成的全面性教学模式探索。因此,笔者本文所探讨的小班不仅局限于课堂上班级人数少这一概念,而是涉及教材甄选,教学活动设计,课下辅导和作业评价等全方位的大学英语教改项目。通过与其他学院同水平学生的学业能力进行数据对比,不断探寻小班教学的优势与不足,同时结合我国的特殊国情,将小班教学进行本土化考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发挥其最大优势。通过笔者近两年的EFL一线教学实践,以及对斯金纳程序教学的研究,笔者将会探讨如何利用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来更好地完善EFL教学,充分发挥EFL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优势。
二、基于斯金纳程序教学的EFL课程设计
笔者通过将斯金纳程序教学法同笔者所教授的EFL课程相结合,来探讨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小班教学的相对优势,提升我国高等人才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培养出更适应国际化的综合性人才。
根据斯金纳程序教学原则:
(1)积极反应原则。斯金纳认为,程序教学的过程,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也就是说,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一个反应,然后给予强化或奖励,以巩固这个反应,并促使学习者作进一步反应。
在传统课堂中,因为班级容量问题,老师往往会忽略与学生的互动,学生很少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这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EFL课堂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EFL课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教学,并在教学活动中设计增加学生之间的比赛和竞争,用这样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在课文讲授环节,传统的大学英语课堂采用的就是老师讲,学生记为主的方法,而且讲授的多为单词、语法等侧重学生记忆的知识点。EFL课程在课文讲解环节进行分组活动,侧重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以及快速阅读能力。以教学活动设计“Jigsaw”为例,教师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组三人。每一小组的三个同学分别负责阅读课文中的一个模块(该活动适用于故事性文章,即一篇文章通常由几个方面,或者几个故事组成),在阅读时要同时思考屏幕上呈现的几个问题:1.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is part?2.What details can you find to support your opinion?(题目的设置要围绕锻炼学生对文章整体和细节的把握)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之后,负责相同部分的同学集结在一起,共同探讨各自对该部分的理解(该步骤避免学生理解错误,从而向组员传达错误信息)。探讨后回到各自小组向组员讲解自己所负责部分的主旨大意+支撑性细节。最后再由老师呈现在屏幕上练习来检测所有学生对每个模块的掌握是否正确。小组活动使得平时课堂不作为的学生主动参与进来,提升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2)小步子原则。程序教学所呈示的教材是被分解成一步一步的,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作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的学习很容易得到成功,并建立起自信。该部分在EFL课程设计里集中体现在教材的甄选。
EFL课程摒弃了传统的大学英语教材,采用更适合外语教学的《Pathways》系列教材。该教材在阅读和写作模块都是根据学习者的认知顺序,由简至难,由整体到细节,由素材累计到梳理成文,科学地设计每个步骤。例如阅读练习板块,在阅读之前设置Prediction模块,即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的title,subheads,pictures,以及captions来预测或猜测文章大意,这样在阅读之前学生心中会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并且这一预测会在阅读之后进行验证,通过每次的读后检验,学生会逐渐掌握如何通过文章中提供的一些线索来提升对文章预判的准确性,从而降低对文章理解上的难度;在进行初步阅读之后,教材设置了Identifying main idea,Locating key details练习,使学生对文章的主旨大意和支撑性论点有所了解;在对文章内容有了基本的掌握之后,教材设置了锻炼学生举一反三能力的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训练),批判性思维也是当代大学生需要具备的必备素质之一;最后将文章内容与个人观点相结合,进行personalizing练习。这样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细节,由作者观点到个人应用,通过这一系列科学的安排与设计,使得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逐渐升华,培养出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不止是读懂文章,更是读懂作者写作的目的和写作的意图,然后再将作者的观点推己及人,最后能做到举一反三。
(3)即时强化原则。斯金纳认为,如果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奖励,不仅使当时的学习热情高涨,久而久之,学生会慢慢上瘾,爱上学习。基于此原则,EFL课程可以在课堂活动结束后设计奖励机制,奖品可以是口头的重点表扬,老师自带的小礼物,抑或是给学生的平时成绩加分。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这一步操作时教师要注意课堂用语。例如,当学生对你的问题进行回答之后,教师应先以鼓励为主,而后再进行纠正,面对学生不太准确的回答时,老师是一定要指出错误并予以纠正,但是可以参考如下用语:“Wow! You have done such a great job! But I believe your answer would be much better if you present in this way…”学生在听了这样的评语之后接收到的信息是:“已经做的很不错了,只是可以更好。”从而会信心大增,在接下来的学习活动中也会更加主动的参与其中。
(4)低错误率原则。斯金纳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量避免学生出现错误的反应,错误的反应会得到令人反感的刺激,过多的错误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的速度。少错误或无错误的学习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进行分组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英语程度进行分组,进而设置难易程度不等的小组任务。例如:在进行概括篇章大意的练习时,英语基础较好的小组所接收到的任务是 “Summarize the main idea of the whole passage into a short paragraph according to the reading passage”;英语基础薄弱的小组接收的到任务为一段“gap filling practice”,降低对基础薄弱学生的难度值,避免高出错率,从而提升他们对英语学习的信心。这也正是对斯金纳提出的“把握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实践。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但是又不适宜过难,要知道练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斯金纳程序教学具有如下特点:(1)教学目标明显。将抽象的教学期望通过一步步分解,循序渐进,达到最终教学目的;(2)以学生活动为主。在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中都包含频繁的师生交互活动,刺激学生尽多地做出反应;(3)最有效的强化安排。学生给予反应之后,及时强化确认,通过不断的刺激-反应-强化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从目前的课堂实践来看,EFL小班教学与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法可以完整地融合为一体,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程序教学法并非教条理论,每个学校、每位老师都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改革。如何更好地将传统教学模式中宝贵的教学和教育经验迁移到新的模式中来,同时如何利用斯金纳程序教学来更好的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笔者还会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
三、结语
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理论曾经在心理学领域做出重大贡献,对于心理学及教育心理学的当今面貌,都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其指导和推动了美国乃至世界许多国家的程序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学习理论的科学化,加速了心理学和教育学的有机结合,而且也推动了教学手段的科学化和现代化。程序教学理论是建立在行为主义理论之上的教学法,虽然其不能解决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所有问题,但它所倡导的积极反应、循序渐进、即时反馈的教学原则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主动”,把集中于教师的知识积累转变为灵活的知识积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因材施教。小班教学也是国内语言教学中可谓是“老生常谈”的火热议题之一,但是两者的结合,至少在学术领域并不常见,希望笔者的分析能为国内小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提供切为可行的实践视角,同时让程序教学这一理论能够历久弥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