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以民族民间舞教学为例
2019-11-14■
■
一、高校民族民间舞课程建设的分析与探究
(一)以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为主导的民族民间舞课程
随着相关民族民间舞教学法的教材相继问世,教材中普遍的四个部分:民族概述-体态动律特点-基本动作讲解-综合组合,成为多数高校的民族民间舞课程教学模式。因此,教学内容停留在循规蹈矩的基本动律体态教学、基本动作元素教学、动作短句教学以及风格性组合教学中。通过以上教学环节,学生可以对规范化的动作十分了解,但不可避免“学”有时大于“用”的问题存在。所以在保持以民族民间舞教学法为主导的民族民间舞课程时,我认为逐渐地趋向由中央民族大学周雪在其论文中所提出的“素材-教材-教学”的纵线教材脉路是有必要的,其中增加了对舞蹈素材的收集、提炼、编排的方法,这样可以提升学生独立实践的能力,自主编排创新组合,平衡其关于新知的学习与运用,为传承和开拓民族民间舞新成果奠定基础。
(二)发展中的地域舞蹈特色教学模式
从现有的几部民族民间舞教材中,可以看出地域性是民族民间舞的重要特性之一。在不同的地域均有象征着不同风格特点的舞蹈作为代表。富有代表性的舞蹈汇聚成固定模式历经时间的验证是具有科学性和学术价值的,在它的引领下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民族民间舞人才,其作用不容忽视。这些教学的内容可谓是最传统、经典的内容,为了更好的走出这个框架,根据众高校的不同地域分布,一些高校正在围绕自身所处区域,并针对所处地域的舞蹈文化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并得出了相关的实践成果,这些成果更具有针对性,逐渐萌发出地域舞蹈特色教学模式风格专一,韵律独特,追求独创的特点。为地域舞蹈特色教学模式奠定了坚实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的推广与思考
(一)传统地域舞蹈文化在众高校中被深入挖掘
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的深入挖掘与探究被高度的关注,该观念在众高校中被大范围地推广,已经不仅仅是传统课程教学中的几个常见民族,更有不常见的既有特色又有地域代表性的元素加入其中形成新的发展导向。从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普通高校舞蹈精品课程研讨会到北京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的一系列精品课程展示等活动,展现着大部分高校都在围绕着其所处的区域进行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的挖掘与塑造。这些课程独具特色,十分新颖,以传统再造的方式为民族民间舞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作为其中的参与者与观赏者我深刻感触到以悠久文化历史来感染舞蹈的每一个动作,仿佛每个动作都承载一段文化背景,它们化作有力的符号,传统的文化令其变得更有意义。前期研讨的硕果,起到了延续民族舞蹈生命力的作用。其前提是要将重点放在“地域性”上,地域性把民族民间舞蹈进行空间分布,由此生成的地理环境让我们把握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在生成所存在的本质规律,这些差异累积成各地域的专属舞蹈符号类型,汇聚成某个地域的传统民族民间舞蹈颇具价值的基础资料,据资料研究,必然能创作出题材新颖、别致并令群众喜爱的民俗风情舞蹈,为民族民间舞增添突出的亮点。
(二)传统地域舞蹈文化进入课堂时的变革
众高校长期以来对于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的深入挖掘,已经成为传统地域舞蹈文化进入课堂的契机,促使其成为民族民间舞课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样,它才能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长期地传承。传统地域舞蹈溯其根源与原生态舞蹈息息相关,当以这种原生态舞蹈为基础的传统地域舞蹈渐渐的进入课堂转化成为教学内容的一部分时,往往动作上会更强调规范性,学院派民族民间舞便相继而生,为了达到较强的训练目的,就会以强调动作的要领、整齐划一为重点,在一定程度上构成其动作形态与原生态舞蹈形态的偏差,甚至褪去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学院派的称谓或多或少地阻隔了学院民族民间舞与民间传统舞蹈文化的血缘关系这也是目前争议连连的话题。在各高校舞蹈专业教学领域均以学院派舞蹈为主,进行专业性的教学,由于它来源于系统的教学体系,往往这些舞蹈的表演过程都是十分严谨和规范的。有时甚至还会出现大量炫技内容,而对于一些技巧的展示虽然会短暂达到剥夺观者眼球的效果,但过度的炫技之后难免会将一个民族真正的表演修养、内涵破坏掉,技巧的加入更是要看时机,只有适当的加入才不会有以繁盖简、喧宾夺主的情况出现,在学院派舞蹈的流行下造成在舞台上很难再看到原生态的舞蹈形态,再领略原生态舞蹈的风采。正因如此,传统地域舞蹈文化便面临着逐渐被遗忘的问题。可见,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真正进入到课堂中是存在难度的。然而,传统地域民族民间舞蹈更能表达民族的、地域的、群体的情感和自娱自乐的抒情,民族思想情感更易于被完全释放出来并展现强大的生命力的绝对优势是不容忽视的。因此,便需要找到一个可以构架于传统地域舞蹈文化与现代课堂教学之间的桥梁,更准确地权衡二者之间的关系,既能做到认同文化原型又能以其为基础进行创造,随着“变革”观念的逐渐完善,更换新的内容、形式,充分利用好古老的遗风和原始的影子为我们提供的富有创意的新颖题材,使灵感的源泉渊源不断。随着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协调一致,在课堂上才能呈现出最好的内容,从而推进民族民间舞课堂中兼顾训练性之下的传统风格永久保留。
(三)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中推广的思考
课程建设是持久战,就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合理。将富有地域特色的舞蹈纳入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中,于教师、学生而言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地域特色舞蹈作为教学内容的推广存在着利与弊。传统地域舞蹈文化可以以这种方式长期的保留并流传下去,同时边远地区的一些特色舞蹈也能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识是为“利”;学习的内容因为贴近传统表达的形式,不易被接受导致在运用上不能受到欢迎,令学习的内容过于突显地区的划分出现接触面小、掌握舞蹈元素少的相关问题是为“弊”。面临可能出现的问题:首先,要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中“细节”的把握,教学是培养学生极为重要的一环,一味的向学生灌输动作,最后在学生头脑中留下的教学组合缺乏创新性。所以,应加强在教学时对各民族地域特色舞蹈文化内涵、及其代表性的动律、体态特征进行系统讲解,实现在教学内容上侧重民族传统文化典型样式和心态,强化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力,懂得传统动作特征的成因,重构既神似又形似的民族民间舞,让学生接受、理解并有想象的空间,将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学习过程填充完整,实现对中国民族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的一脉相承;其次,可以形成以所处地域特色舞蹈的教学为主,其它地域特色舞蹈教学为辅的模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既学好一门可以传承下去的民族民间舞技艺,又能全方位的掌握其他地域的舞蹈文化,未来的创作元素也有更多的选择,同时也能够将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的社会价值最大化。随着这些问题的解决,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中推广会拥有一个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使学生能够掌握更为全面的知识,也使传统地域舞蹈文化立体的存活下去,凸显其博大精深的特质。
三、结语
在各高校课程的汇报、展演与交流等活动中,无不体现着地域特色舞蹈推广的重要性。通过推广可以对比出不同民族因地域不同而存在的差异,更好地彰显出每个民族独特的魅力,近而使民族民间舞课程中的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的推广更应作为一种革新意识,深深的扎根于每名高校舞蹈教育者的头脑中,形成以传统地域舞蹈文化为支撑,有实质、内涵的地域特色舞蹈,以其新颖夺目之光芒,照耀民族民间舞课程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