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生涯规划视角下大学生“慢就业”解决路径研究

2019-11-14徐露诗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长江丛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慢就业生涯职业生涯

■徐露诗/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834万,再创历史新高,这也意味着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而“慢就业”这个族群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国教育报》2016年5月19日刊登文章《何妨来个“间隔年”》,《人民日报》2017年2月21日刊登文章《“慢就业”,如何“慢”出精彩》。将 95 后大学生中的“慢就业”族从社会的边缘逐渐拉进了社会大众的视野中,这个群体甫一出现便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在传统的观念中,毕业即就业,寒窗数十年却不就业难免被批评为“大逆不道”,一时间,慢就业族被贴上了“啃老族”“待业青年”的标签,而这个在中国的颇具争议的群体其实在西方国家由来已久。

“慢就业”的概念最初来自于西方的“Gap Year” 翻译为中文也可做间隔年或者空档年,具体指青少年自大学毕业后没有选择马上就业,而是选择旅行(时间通常为一年),去体验与之前社会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

“慢就业”族是指部分大学毕业生们,他们主动或者被动地不立即就业,而是选择其他一些诸如升学、创业、支教或者闲赋在家的群体。从各种情况来看,大学生“慢就业”有如下几个特点:有就业能力主动选择暂时不就业;有就业能力但是就业意愿不甚强烈;无就业竞争力不得不被迫无法就业。

与“70后”、“80后”传统的毕业即就业的观念不同,越来越多的“90后”尤其是“95后”,他们是“慢就业”族的主要群体。根据新锦成(第三份数据统计公司)针对2019届毕业生开展的调研的数据显示:8%的学生选择慢就业,同比上升了1.01%。

一、“慢就业”族出现及背后成因研究

(一)“慢就业”族的类型分析

通过对目前为止发表的以“慢就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成果的分析来看,“慢就业”族可以被分“主动型”、“被动型”。

主动型的慢就业族即具备就业能力,但是出于自身的实际考虑,有计划地延长准备就业时间以达到更好地就业的目的。如部分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政策或者进行前期的创业准备、创业观察等。这个群体侧面反映了“九五后”身上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当代大学生自主性提升的标志。

被动型则主要由于就业能力不足而无法适应就业竞争,或者目前的就业能力与主观期待不匹配导致的“懒就业”、“啃老族”,因此本文中主要针对的是后一种的被动型慢就业。

(二)“慢就业”族出现的原因分析

这个族群的出现与蔓延,在背后势必存在社会、学校、个人三个层次的的原因,为了提升成果的针对性,本文就职业生涯规划这个视角进行展开,期望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建议。

1、生涯规划理念的缺失:志愿选择的盲目

中国大陆高中阶段的生涯教育仍然需要进一步的普及与发展。高考专业志愿选择是他们人生阅历中第一次真正接受生涯发展问题的考验。但是与之产生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的普通高中职业生涯教育仍然存在生涯教育意识淡薄、缺乏课程支撑、体系不完善等问题。这直接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未了解专业的内容、课程、就业前景的前提下盲目选择、跟风选择,也就是这一部分学生在实际入学后特别容易出现厌学、逃课、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从而成为变化为被动“慢就业”族的高危群体。

2、大学期间生涯教育未形成全面完善的体系

现阶段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教育往往集中于新生入学第一学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及离校实习前一个学期的就业指导课程,“断层式”的生涯规划教育导致了学生不能真正形成职业生涯规划能力。

同时笔者在实际的工作中也发现,目前高职院校的就业工作存在以下的困境。首先,工作重点主要围绕组织招聘会、宣讲会等招聘信息的推送上。事实上,毕业生的参与度、招聘会的效果、招聘企业的水平等都缺乏一个全面的评估与反馈;其次,就业帮扶工作力度不足。被动慢就业族成因为就业技能不足、就业动机较弱,需要在专业上、心理上进行调试与支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就业帮扶的工作主要由学生管理部门中的辅导员承担,帮扶效果局限性较大。最后,就业工作的展开时间滞后,丧失主动性。一般就业工作主要在实习前一个学期展开,但是被动型慢就业族在这个时间早已形成固化,此时推动学生就业无疑已经丧失了主动性。

3、对于大学期间的生涯教育欠缺有效的反思

从实际工作情况观察可知,生涯教育止步于学生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时间规划。但是生涯教育是一个长远、持续的过程,大学期间是生涯教育的一个阶段,大学毕业成功就业也仅是生涯规划中的一个节点而非终点。督拿·舒伯在1957年到1990年不断地完善了他的生涯发展理论。在该理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石。在该理论中舒伯将生涯发展取代了职业辅导的模式,开启了一个崭新的局面。他通过生涯的长度、广度、宽度探讨了生涯发展理论。其中他的重要的理论成果,即生涯彩虹中提到:人的一生按照年龄可以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等五个阶段,同时又扮演着子女、学生、工作者、公民等九个主要角色,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结果同时也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即当下的一切都是在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同时个体在生涯发展的过程中,个体都在致力于寻求角色之间的平衡。因此虽然本文一直强调运用生涯发展的眼光解决就业问题,但是本质上生涯发展并不止步于就业,明显毕业就业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生学习者角色的终结。

二、生涯教育开展的思考

大学生的职业发展指导应该贯穿大学始终,体现“全面、全程、重点”的立体体系,形成“历时态、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一)大学生生涯教育体系——全面维度

以高职高专学生为例,从新生入学到大三临近毕业实习,每个阶段都存在不同的困惑与任务。由此,大学期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该根据不同阶段、不同群体的实际需求,开设相应的课程或者相关的活动。如新生入学,推动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帮助学生加快身份的转变,适应大学生活;大二期间,学生应该明晰就业目标,并且开始制定详细的发展计划;大三已经到了学习的尾声,目标应该已经明确,学生正在实践计划并准备后备选择。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全程维度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中的课程在设计实施过程中需要课程开发者坚持可持续的原则。不仅要实现教育活动的连贯性,同时也要围绕学生在不同阶段学习任务的不同、自身特质的发展以及实际的需求展开相关的教育活动。开学初与在校最后一个学期固然是首尾呼应,如果缺少一个长期、连续的课程监督,将会使前期工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部分学生在就业之初产生逃避心理。

(三)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重点维度

虽然职业生涯教育是针对全体学生展开的,因此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有效地抓住当代学生在生涯规划中的共性问题是重中之重。但是设计者也不能忽略一些个体,尤其是文中出现的被动型“慢就业族”,他们之所以会产生这类问题,背后的个人原因却是不尽相同,有的是因为本身就业竞争力较弱,有些是就业动机不高,因此。

当然,生涯教育的重点并不仅止步于大学期间,学生走出校门步入工作岗位后,也是验收在校学习成果的关键时刻。大部分学生可以进行身份角色的顺利转化,在工作岗位上展现学习成果,学有所用;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从求职开始就屡屡受挫,从而转化为被动型“慢就业”的高危群体,因此高校在实际工作中需要重视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从而进行有效的反思,提升在校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果。

猜你喜欢

慢就业生涯职业生涯
论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职业生涯教育
我的教书生涯
16 Years in the Mines
手残党的厨艺生涯
“奔五”的凯莉·米洛:从邻家女孩到流行歌手
《艺术家生涯》开启莫华伦导演之门
“慢就业”并非一曲田园牧歌
“慢就业”开始在中国流行
Kobe Bryant beats Michael Jordan’s career poi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