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研究
——以湖南工程学院为例
2019-11-14肖雨晴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肖雨晴 谭 超/湖南工程学院管理学院
2015年,国家在《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等文件中提出“全面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创业教育从广义上讲是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创造性人才;而狭义上则是培养创业意识、形成创业能力、促成个体创业行为的教育活动。专业教育是本科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取相关职业所需知识、技能的重要途径,更是其将来职业选择和人生发展的重要基础。
创业的成功离不开专业教育,专业而教育是开展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专业教育的进步一发展与延伸。具备专业能力的大学生不一定具备创业能力,而具备创业能力的大学则必须具备一定的相对应的专业能力。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如何发挥院校特色,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高效融合,培育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血液,显得尤为重要。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科专业教育特点
从学科专业角度讲,管理类学科是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是系统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学科。管理类专业普遍开设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专业基础课程。这些课程本身就为创业教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奠定了必备的知识基础。
应用型本科院校与其他本科院校相比较,更加注重于与当地经济发展的方向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不断发展与探索,已逐步认识到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成长需要。
因此, 管理类专业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 实现教学资源与社会资源的整合,显得更为自然而容易。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现状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直至1998年“清华大学创业计划大赛”才初次拉开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帷幕。随着近几年创新创业教育在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的全面推进,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然而,与欧美发达国家各种日趋成熟的“聚焦模式”、“辐射模式”、“混合模式”等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我校积极推进“卓越计划”、“SIYB创业培训”等工作,积极推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等各类大型创新创业大赛,并于2017年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希冀进一步推进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和促进学生创业。2018年5月,教育部对我校进行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专家组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应用型办学定位和办学水平,同时也指出了一些问题,其中就包括学生就业方面的问题。
三、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中的不足
(一)创业教育基础薄弱,培养力度不足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一直偏重于理论教学,而针对于实践要求更高的管理类学科也一直停留在专业理论层次。而以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制度却仍未显雏形。
课程设置方面,绝大多数高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已基本成熟,而创业课程却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成体系。我校的管理类专业的专业课程已呈现出“通识教育基础——学科基础——专业基础”的阶梯式深化模式,而创业课程仅开设了《创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两门课程,明显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要求。
师资力量方面,不但鲜有拥有深厚学术背景的创业领域专家学者,还缺乏拥有丰富创业经验和人生阅历的企业家和创业者,创业教育师资力量十分薄弱。目前,我校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大多都由辅导员等教辅人员传授。即便这部分老师获得了相关创业教育师资的培训和资格证书,由于缺乏创业甚至是企业相关经验,严重影响了授课质量。
(二)校企合作浮于表面,实施效果不佳
创业教育的复杂性与创业活动的市场性决定了高校需要寻求企业的合作。然而,目前高校与企业的合作仍停留在“企业家创业论坛+大学生企业走访”这种单一合作方式,校企合作缺乏长效合作机制,导致实施的效果并不明显。
我校尽管在专业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会展开一些相对应的课程设计与生产实践环节,比如市场营销专业的市场调查实习、工商管理专业的企业认知实习等,由于缺乏企业的参与与指导,脱离了企业的现实情况,效果往往不佳。即便获得了企业的支持与帮助,但时间周期过短,学生无法深入。这样的校企合作实际还是停留在了表面,未能让学生切实深入了解企业的运营,真正感受到市场的风云诡谲,体会到知识创造财富的魅力。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类学科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路径
(一)多模块培养模式,教学竞赛两相结合
课程体系是高校教育的主要载体,为进一步推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应从修改培养计划入手,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可以借鉴现有的专业教育的“通识——基础——专业”多模块课程设置体系,对创业教育进一步完善,实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齐驱并进。首先,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上,开设1至2门创业类通识课程作为必修课程,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然后,鼓励大学生选修一定学分的创业类基础课程,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学科综合能力;最后,将创业教育内容纳入专业课程体系,强化学生掌握创业专业岗位能力。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竞赛式的创业指导,能够使学生围绕专业知识、创业知识展开广泛的讨论与交流,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业意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团队协作能力。
(二)跨学科创业教育,构建团队学习模式
创业不单是个人行为,创业的成功更多的要依靠成熟的团队。大学生创业教育,不但要提升大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能力,还要培养大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取长补短,培育创业团队。
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由创新创业学院开设创业类通识必修课程以及创业类选修课程;同时,可以利用管理类专业优势,由管理学院开设面向全校学生的创业类专业课程。其次,在授课班级设置方面,将原有的分专业授课制度转化为跨学科授课制度,即将不同学科专业的同学分别分散到不同的授课班级,有利于各学科专业知识交流与互补。最后,在授课模式上,改传统的由教师主导的课堂为由学生主导的课堂,多采用案例讨论教学、模拟实训教学、竞赛教学等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能动性。
由不同学科专业的学生组建不同的学习小组,构建团队学习模式,更能帮助其在团队中汲取不同的知识养分,将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得更为紧密。
(三)基地式创业实训,提升学生创业意向
创业意向是创业的内生原动力,其水平越高则越体现个人倾向于创业的程度越大,与就业等其他发展途径相比较而言,更愿意选择创业。创业教育是一种面向市场的教育形式,自然离不开社会企业的合作与支持。
目前,我校旅游管理和物流管理专业已率先试水“3+1”培养模式,即3年校内专业课程学习+1年校外企业生产实践的培养模式。通过与企业的长期深入合作,丰富大学生的企业实践经历,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向。
湖南省商务厅已正式成立“湖南省境电商生态产业园”,湖南省教育厅、省商务厅也联合授牌在园区成立湖南省跨境电商人才培训等实训基地,我校正积极与基地进行合作洽谈。基地提供针对阿里国际站、速卖通、kilimall、juma、亚马迹等平台运营进行技能操作实训,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商业实战当中,能让学生在掌握跨境电商平台运营实操技能的同时,更丰富了经济收益与市场风险体会。在政、校、企合作推动下,不仅能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更能有效地提升大学生创业意向,为我国振兴发展培育和储蓄一批优秀专业人才,是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