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人文素养存在的缺陷及培养途径
2019-11-14鱼靖涵霍小舟大连医科大学
■鱼靖涵 霍小舟/大连医科大学
自医学诞生以来,人就是其研究对象,而人同时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因此医学是一门以人为中心的兼具自然科学研究与社会人文关怀双重要素的学科。随着现代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健康中国战略的提出,在新形势下,人们对临床医生的关注点由治疗疾病为中心逐渐上升为疾病与患者为中心,同时,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暴露出目前普遍地存在临床医生缺乏人文素养的现象。绝大多数在职医生已经逐渐重视在诊疗过程中对患者进行医学人文关怀,不仅如此,各医学院校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但医疗系统的现状与新医学模式的要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
一、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现状
(一)院校忽视人文素质教育
许多发达国家例如美国、英国、日本等,他们的医学教育体系制度较完善,高校较重视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他们认为医学专业知识学习与人文精神培养的重要性是相等的,并且将心理学、社会医学、伦理学等课程列为在校的必修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医学专业知识教育中。相比之下,我国人文科学教育起步晚、发展慢,医学教育改革只是“雷声大,雨点小”,多数医学院校只注重培养在校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而忽视了对学生们进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首先,因受到医学本身学科性质对专业技能的要求过高这一限制,学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较少,且课程设置不合理,甚至个别人文教育课程虚有其表,没有形成一个系统且循序渐进的良好课程体系,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医学人文素养提升。其次,师资力量不足以及教师自身人文素养缺乏,高校内多数人文课程的教师并非在职的医务工作者,不甚了解目前医生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且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论性过强,缺乏实践性,个别教师只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知识,人文素质教育只浮于表面形式。另外,由于医学对专业知识的严格要求,各医学院校对在校学生的考核方式过于单一,考核内容仅局限于书本,且人文教育课程不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程。这几个方面的因素沉重打击了在校学生学习医学人文知识及提升自身人文素养的积极性,甚至有的学生因人文精神的缺乏导致内心空虚,没有作为准医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医院及在职医生缺乏对人文素养的重视
一方面,在毕业后至临床实践的医学教育阶段,医院关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设置有一定的欠缺,没有对医学人文素养考核进行具体细分的要求,且没有设置有助于提升人文素养的院内环境。并在之后对已入职临床医生的考核形式及考核内容也存在设置单一、偏向性强等缺陷,过分注重考核医生专业技能水平而忽视了对医学人文素质等方面的考察,导致在职医生对医学人文知识学习的自主性较差,无法意识到自身人文素养的欠缺。另一方面,由于医生与患者以及家属之间存在专业知识差距,个别医生因未受到良好的训练以及自身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无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良好且有效的沟通。不仅如此,随着现代医学的进步,医生对于医疗设备的过分依赖,导致部分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仅注重检查与治疗疾病,缺少应有的人文关怀,忽视了患者作为人的社会属性,将患者仅看作“疾病的载体”而未看作一个完整的“人”,因而导致患者内心产生对医生的抗拒感与不信任感,从而激化了医患关系。
二、良好医学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一)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临床医生诊疗过程中,具备良好人文素养的医生可以更融洽的与患者沟通,能够有效的缓解甚至避免医患矛盾的发生。一方面,良好的沟通、适当的关心可以赢得患者与家属的信任,从而更好的进行治疗。另一方面,在遇到意外的医患冲突时,医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可以有效的防止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合理的解决医患双方的矛盾。
(二)增强医生的职业自信
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可以帮助医生处理好与患者及家属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激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注重自身人文精神的培养,最终形成一批高质量的专业医生团队。
(三)推动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
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有助于现代医学模式的发展,有助于临床医生在实践中由疾病为中心转换为疾病与患者为中心,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养,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三、提升医学人文素养的途径
(一)医院应建立在职医生人文素养培训机制
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程,作为管理者,医院应先调查在职医生关于培训方式等各方面诉求之后,建立一个有针对性的、完善的人文素养培训制度。经研究人员调查发现,几乎所有的临床医生对医学人文素养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但他们之中的绝大多数人因医学人文知识欠缺,导致医学人文素养能力不佳,不能很好的应用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首先,医院可以安排医生根据自身的需求参加不同的人文知识课程,有针对性的开展学习与培训;另外,应增加执业医师范化培训中医学人文素养知识所占的比例,特别是有关医患关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法规等学科的内容;定期开展经验交流座谈会,有目的的引导医生注重自身医学人文素养能力,调动医师学习人文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人文素养考核,理顺患者投诉受理渠道,对医生加强社会监督和患者监督。
(二)医学院校应完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在校学习期间是医学生人生观与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各高校应建立科学、有效且完善的人文教育体系,帮助在校学生形成良好的医学人文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另外,院校课程设置不应将人文素质学习局限于专门的人文学科,而应将其贯穿在各类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并且要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激发学生们主动学习的兴趣。教育的核心不是将每位学生塑造成医学专业知识的工具,而是要培养其健全的人格,使其成为一名兼具医学专业技能与良好人文素养的医生。
(三)切勿忽略对医务人员进行人文关怀
医务人员目前面临着工作压力过大、人身安全受到威胁、不被社会各界理解等各方面的问题,严重打击了在职医生日常工作的积极性,出现医生工作态度敷衍等现象,甚至导致职业倦怠的发生。因而,医院方面宜开设有关增强医生职业自信的讲座,积极鼓励医生对工作的热情。来院就诊的患者宜信任医生、听从医嘱,改变医护人员应为自己服务的错误想法,理解每位医疗工作者的辛苦。
新时期,社会对于医学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生的人文素养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医学院校要担负起培养既治病救人,又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家国情怀的医生的首要责任,要对医学教育进行改革,增加医学人文教育体量。医学是一门有温度的学科,我们的医学教育也需要做出适当改变,要不断探索人文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医学院校与医疗单位之间的联系,做好医学生和医生的过渡,为推动健康中国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