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元明时期移民与西南社会
2019-11-14全美芳大理大学
■全美芳/大理大学
一、元代西南地区的移民
自1253年蒙古人对大理国的征服,一直持续到1662年清王朝征服南明桂王政权。随着中原王朝征服西南并逐渐地在西南地区统一管理体制,实施“改土归流”,中央政府不断将军队士卒、移民和“谪戍之人”安置在新的土地上,开展屯田活动。蒙古兵进入大理国,经过两年的战事,占据云南各地。在云南设立云南行省,改定路、府、州、县等名号,对其进行管理和控制。在对其进行管理过程中,同样的,要想控制云南这个边疆之地,武力军队士主要的。元在这设置宣慰司、节制镇守军及土军。元代使用户籍制度,主要依靠镇戍军,分境屯守。那么这些镇戍军从哪里来吗?史料记载,多为内地迁往之,后来落籍为民户,与当地人一同生活在此。在方国瑜先生所研究中有提到,在《云南图经志书》卷一风俗说:“云南土著之民不独僰人而已,有曰白罗罗,曰达达,曰色目,及四方之为商贾、军旅移徙曰汉人者杂处焉。”所谓达达、色目和部分汉人是镇戍军落籍的户口。也就是说,在此,迁入云南的有因商、因军等等来此与汉人杂居,在夷变汉,汉变夷的过程中,不断的相互融合,在此开展一系列的经济活动,促进西南社会的变迁。到16世纪末,政府的军队已遍布西南的多数地区。他们主要屯驻在山间坝子,有的已深入到人迹罕至之山区。
二、明代西南地区的移民
明代移民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学者也有不同的看法。陆韧老师根据史料考证,认为云南移民有三种情况,第一:一大类汉族移民是军事移民。第二类:罪徙移民,即贬谪安置或充军人口,终明一代都有大量的这类移民进入云南。第三类:民屯移民和自发式移民,主要有官府组织的民屯移民、因商而寓,因官而寓、因学而寓,以及内地人民逃避战乱和沉重的赋税负担而避居云南的移民,而且这类移民的数量相当巨大。方国瑜先生认为,在明代,汉族移民到云南的想想比较明显。这主要是因为明代在云南设置卫所制度,军屯制度的实施使得大量汉族移入云南,对云南的社会变迁造成很大的影响。可以认为移民大量涌入云南,很大原因是因为卫所制度的设置。太祖平滇,当时命傅友德为征南大将军,永昌候蓝玉、西平候沐英为副将,征讨云南。据史料记载,当时有三十万大军出兵云南。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以军事力量平定云南时,明王朝在中原内地的统治已经得到了巩固,各项军政制度均已健全,军事征战、命将调兵、设卫镇戍等都有一套成熟而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军事制度方面,卫所构成了明朝军事体系的核心。云南平定之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上谕傅友德等,既然云南已经平定,那么就留在江西、浙江、湖广、河南四都司兵守之,控制其要害。可以看到,在平定之后,沐英等人率其兵留在了云南,在此进行屯军驻守。洪武十五年(公元一三八二年)正月甲午,谕曰:“今云南既克,必置都司于云南,以统诸军。”这可看做是军事移民,作为移民的一种,派军驻扎。这是云南第一次军事移民进入。明代初期在云南设置9卫1所:即云南左、右、前、临安、辖雄、大理、曲靖、洱海、金齿卫和乌撒后所。在云南择地利安置卫所,镇摄地方势力,防守冲要之地,捍卫边境要塞,各卫所互为声援。在云南因其地形地势,设置总兵官、巡抚、提督、按擦司官、分守道、兵备道。建立城、堡、驿、哨、铺有系统地设防,密如蛛网。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云南出现霜灾,无法纳粮,军粮的来源,由内地输入,路途遥远,难供给,云南地方兵多民少,粮饷肯定供应不足,势必会威胁明代在云南的统治。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明朝以图边疆稳定,云南奠安,至此,明朝在云南的军事镇戍政策发生了重大化:由初期单纯的“大军屯聚”于部分重要城镇和交通干线,变为在滇中府州县设治地区的广大范围内,且耕且守,进行大规模的屯田镇戍。一政策的重大转变和实施,引发明朝初期对云南新一轮大规模“屯种听征”的军事移民和置卫所的运动。在云南设置卫所之后,开始了屯田活动,卫军屯种,有新开垦的土地,也有已征收的田地。据史料记载,驻军的军队将候在云南侵占民田的现象也随着而出现,明史.沐英传》就记载沐英占田百余万亩。那么除了垦田之外,驻军在此还兴办水利,供给农具、耕牛,设置专官(管理屯种),做到自给自足。对云南的农业发展了一定的影响。移民的进入,把原先相对封闭的西南社会如此深刻而又持久的分隔开来,把一种迥然不同的外向习俗传给西南,也改变了西南政治权力的分配。
三、移民对西南社会的影响
在元代与明代派军入西南对其进行统治的过程中,在西南采取的一系列政策中,不免在政治、经济、交通、农业等的方面产生一定的影响。移民的进入也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完成的。要想在中原内地社会条件迥异、山川地貌雄险、民族构成复杂、部族支系繁多的云南立足据守,任然是困难的。于是明代采用突破城镇中心策略,筑城屯聚。新附州城,番薯衙门等等,建立根据地以保护移民,可以说是促进云南城市的发展。不止是在城镇上的建设,还涉及交通设置。移民部分分布在一些交通干线上,汉族移民进人云南后,有很大一部分人口沿交通道路成线状分布,特别是在驿、堡、铺、哨世守定居,成为明代云汉族移民的重要定居方式。我们知道由于云南复杂的地形地貌,明代因地制宜,适应云南的情况,在交通发展,道路延伸以及汉族移民大量进入的情况下,驿堡铺哨很容易成为沿线交通向偏远地区和少数山区深入的汉族移民的定居点。这也就是说,使得有一步分移民会往山里远离统治区域的地方居住。特别是哨的设置,会助于汉族移民定居向山区纵深发展。方国瑜教授总结元明清三代汉族移民在云南的发展轨迹说:元代汉人主要住在城市,明代主要住在坝区,清代则山险荒僻之处多有汉人居住,且在边境莫不有汉人踪迹。移民的进入,为开发山区和少数民族的进步起了一定的作用。不管是元还是明代,移民的涌入,都一定程度上对西南边疆的开发起了作用。移民的进入,不止兴修水利,还垄断了部分运输业,把新的观念带到边疆地区。呈现出私人办学,数量增多,移民和当地的土著都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西南边疆的的建设中。当然还有庙宇的建设,在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经济社会》一书中也谈及了相关分析。总的来说,也许我们琺估计移民所带来的财富价值,但他们为西南经济发展所做的贡献还是清晰可见,一方面,移民为城镇建设和矿业发展提高资本和劳动力,另一方面移民开垦了土地,开发了山区,加速了与土著民族和本地人口的社会融合。
移民对于西南边疆的开发和建设有着不可抹杀的贡献,在西南中华整体民族观念的形成中、在众多不同民族和睦共处的社会生活中,我们能够看到这种文化的多元力量。他们通过跨越边界的限制,来到西南边疆,与一些新的族群和民族形成新的融合体,在这边疆地区,开始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和经济生活,并永久的生活在此地,开始建构属于自己的历史,同时也建立一种体制与内地社会进行互动。
注释:
①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100.
②方国瑜.《云南民族史讲义》:745.
③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100.
④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 ,2001:1.
⑤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 ,2001:2.
⑥《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一.
⑦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 ,2001:11.
⑧方国瑜.《明代在云南的军屯制度与汉族移民》方国瑜文集第3辑[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3:156~160.
⑨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 ,2001:15.
⑩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06.
⑪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 ,2001:147~148.
⑫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 ,2001:179.
⑬陆韧.《变迁与交融——明代云南汉族移民研究》云南大学中国民族史博士文丛 ,2001:179.
⑭林超民.汉族移民与云南统一[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3)112.
⑮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119.
⑯李中清.《中国西南边疆的社会经济》,云南大学(中国边疆研究丛书):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