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曼旗辽代遗址调查与研究
2019-11-14毕春宇内蒙古民族大学
■毕春宇/内蒙古民族大学
一、奈曼旗的历史沿革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的西南地区,地处东经 120°20′35″~121°36′00″,北纬42°14′17″~43°32′14″之间。奈曼旗北与开鲁县大致以西辽河为界,西北隔老哈河与翁牛特旗相邻,西南方向为敖汉旗,南侧毗邻辽宁省的阜新市和北票市,东侧为库伦旗,属于中国的东北地区。奈曼旗位于蒙古高原与华北平原之间的过渡地带,全旗地形地貌特征可简要概括为“南山中沙北河川,两山六沙二平原”。其南部地势崎岖,位于阴山山系燕山山脉东段七老图山余脉努鲁尔虎山的东北末端,如老道山、桃山、青龙山、等大都分布在此;中部地区以沙地为主,属于科尔沁沙漠的南部边缘地带;北部多开阔平原。
新石器时代的奈曼旗便有人类聚居活跃于此,“八五”期间的“中国十大考古发现”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就在奈曼旗土城子村的西南方。兴隆洼文化年代距今约8000多年,“兴隆洼文化大体分布在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教来河和大凌河流域。这种文化不仅有一定的分布面,而且在某些地方还有相当密集的遗址”。奈曼旗正处于兴隆洼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内,这里有早期兴隆洼文化遗址十余处。奈曼旗的文化序列不断传承演进,文化脉络排列清晰,西辽河流域的史前文化遗址在这里都有大量的发现。奈曼旗境内现已发现的史前文化遗址有143处,其中兴隆洼文化遗址10处、红山文化遗址25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100余处、夏家店上层文化遗址10处。时间范围从新石器时代早期一直延续到青铜时代晚期,中间从未中断,文化底蕴深厚。
进入了历史时期,这里更是匈奴、东胡、鲜卑族、乌桓、契丹及蒙古族等北方少数民族的驻牧之地。奈曼旗的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地处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华夏民族的过渡地带。至今这里仍存有燕国为抵制东胡族南下修筑的军事防线——燕北长城残段,它横穿土城子镇、沙日浩来镇、新镇,长达67.3公里。长城沿线还设有城址,如土城子城址、善宝营子城址。长城、防御城址是战汉时期中原政权对这一地区实行有效管辖的真实写照。这一地区历经众多少数民族政权的兴衰更迭,直至契丹建国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驻牧民族。
二、奈曼旗辽代遗址的类型
笔者根据现有的数据资料统计,奈曼旗365个不可移动文化遗存中以辽代遗址居多,共227个。辽代遗址的类型主要分为聚落址、墓葬、城址、矿冶遗址四大类,其中聚落址200个,墓葬24座,城址2个,矿冶遗址1个。因为遗址众多且数据资料庞大,故在文中只列举典型的遗址以作研究参考。
(一)聚落址
1、阿都乌素遗址
阿都乌素遗址位于奈曼旗东明镇阿都乌素嘎查4华里的沙丘耕地及林带中。2019年4月初,笔者随学校考察队前往阿都乌素遗址进行实地调查。遗址地表多为流沙所覆盖,四周为固定或半固定沙丘所环绕。遗址的东侧为一片防风固沙林,周边被辟为农田耕地。该遗址的分布面积较大且分散,地表遗迹因流沙覆盖不明显,文化层扰动破坏程度大。考察人员在遗址区内发现有辽代遗物的残片,如篦点纹灰陶片、白釉瓷片、铜片等。在田野考察过程中使用了无人机拍摄以求更全面地观察遗址周边自然环境及分布状况。
“在南北长约11公里,东西长约17公里,总面积约为190万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分布有大量的古代遗址。这些遗址彼此间相距约0.2~1公里,呈高密度团状分布的态势”。经李鹏先生考证阿都乌素辽代遗址群是辽代的冬捺钵地之一,应是辽兴宗统治时期重要的冬捺钵之地—“中会川”。“捺钵”是辽代特色的社会制度之一,辽朝的“捺钵”往往是皇帝处理南北政治、军事、朝贡等政务的重要场所。《辽史》记载:“辽国尽有大漠,浸包长城之境,因宜为治。秋冬畏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捺钵”的出现和发展与契丹族的游牧经济发展和辽朝的地域环境相适宜,具有游牧民族特色。
2、泊和乌苏东南遗址
泊和乌苏东南遗址位于奈曼旗黄花塔拉镇泊和乌苏嘎查东南200米沙沼中,东600米为东北—西南走向的通赤高速公路,西北200米处为泊和乌素嘎查李巴图家。遗址所在地四周平坦开阔,地表为黄沙所覆盖。遗址北部为开阔平坦的碱草甸子,西部边缘地带现已辟为林地,东部现为农田耕地。该遗址面积较大,布局较完整,东西600米,南北150米,文化层深约1米。第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时在该遗址的西侧发现了五间遗迹清晰的并排房址。遗址由于处于沙沼中,损毁程度较轻,散布有大量的辽代遗物残骸,如布纹瓦、白釉盘、陶罐口沿等。另外,该遗址所在的泊和乌素嘎查周边还有几个规模相对较大的辽代聚落址,与该遗址相邻近。
(二)墓葬
1、萧氏家族墓地
萧氏家族墓地位于奈曼旗青龙山镇斯布格图村灰山南坡的东西延展地带,为辽中后期的萧氏后族墓地,以陈国公主与驸马合葬墓为代表。陈国公主墓发现于1986年,根据墓中出土的墓志铭可知,墓主人为辽圣宗朝秦晋国王皇太弟耶律隆庆之女陈国公主及其驸马萧绍矩。陈国公主墓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出土文物数量最多的辽代贵族墓葬,现已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陵寝背靠灰山,南侧为斯布格图村,西侧现已开辟为果园,东侧多为崎岖沟壑。墓葬形制为中型多室砖室壁画墓,由墓道、天井、前室、东耳室、西耳室及主室六个部分组成,全长16.4米。墓道呈斜坡式,两侧均绘制有侍从牵马出行图。墓道两侧壁画的内容相似均为侍卫牵马作缓步行走状,人和马面向墓道口寓意出行。壁画差异在于东侧为黄色牡马,西侧为黑色牝马,背景图案均为祥云和楼榭廊檐。在墓门是砖石结构仿造中原地区斗拱式的木制房檐样式,上方施以彩绘,墓门上还绘有大片的缠枝花卉纹样。前室的壁画绘于东、西两壁及券顶。东壁上绘有两名手持生活器具的家仆,西壁上则是两名手持骨朵的契丹族武士,四人均面向主墓室,壁画人物上方均绘飘拂的彩色祥云和展翅飞翔的仙鹤。券顶被涂满深蓝色颜料用以表示夜空,上面绘画了大小不一的白点来表示星辰,上面还分别画了内有三足乌的红色太阳和内有玉兔桂树的白色月亮。券顶的星辰图亦是继河北省宣化辽墓中星象图的又一重大发现。东西耳室里面摆放了部分的随葬品,墙外还各有一小龛。主墓室墙皮脱落严重,内置一石床安放墓主人尸体以及大量的随葬品。整个墓葬保存完好,内部装饰融合了契丹与中原地区的建筑风格。随葬品共出土3227件,文物的种类丰富、规格高、工艺精湛。如由玛瑙、琥珀、珍珠等制成的璎珞、头饰等配饰,金银制生活器皿,瓷、玻璃制用具等。随葬品精致奢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其侧面也反映出契丹皇室厚葬的奢靡风气以及公主与驸马的尊贵地位。
2018年5月笔者随学校考察队到此进行考察,队员对陈国公主墓周边环境进行了无人机航拍,并利用先进的三维数字建模技术对陈国公主墓进行了三维影像还原,更便于学者直观地了解墓葬的形制与布局以及墓室内壁画的展现。
2、大代村辽代墓葬
大代村辽墓位于奈曼旗新镇大代村东北约1公里处,墓葬东临近新镇自产水河流杜贵河,该墓葬为辽代中晚期一般贵族墓葬,发现于第三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该墓因为2015年11月中旬被盗掘而发现,故考古人员对该墓开展了抢救性发掘,墓葬编号为2015TNDM1(以下简称M1)。考古人员到达时墓的顶部及甬道大部分墙体已坍塌,墓道的东壁发现一盗洞,墓葬损毁严重,但仍可辨识其基本形制布局。M1为六边形砖室墓,墓葬由墓道、甬道、墓室组成,全长14.8米。墓道的平面呈梯形,全长10米。墓室平面呈六边形,北部放置一尸床安放夫妻二人尸体,尸骨保存状况较差。
由于M1发现时已被盗掘,故随葬物出土较少。墓葬清理时发现了女性身上水晶珠、琉璃珠等残件,其右手处还出土了刻有交颈鸾鸯纹饰的小石像。男性双手处各出土了雄狮小石像和猎狗小石像。此外,在墓室的角落还发现了瓷盘、瓷碗、及陶壶等残片。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所根据该墓葬的形制与布局推断其年代为辽代中晚期,出土的随葬品反映出墓主人生前应为的贵族阶层。
(三)城址
奈曼旗地区的辽代时期聚落址数量发现较多,但被定义为城址的遗址却寥寥无几,根据现有的资料显示只有两个辽代城址。
1、南偏坡营子城址
南偏坡营子城址位于隆永镇南偏坡营子村西南方1000米的农田耕地中,该城址于第二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期间发现。城址东临教来河,地势平坦,西侧为一片杨树林。遗址现已被耕地覆盖,由于人为农耕生产,特别是机械化农业生产致使城址的损毁程度非常严重。
城址的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约150米,南北宽约60米,仅存北、南城墙以及一半西面墙垣,城墙轮廓清晰可见。据早期资料记载:“城墙黑土夯筑,基宽5米,残高0.5-1米,夯层厚20厘米。南墙正中设门,宽 10米。”遗址内出土有大量的布纹瓦、青砖、篦点纹陶片、黑釉牛腿瓶残片、石磨盘等辽代遗物残片。
2、半拉城子遗址
半拉城子遗址位于青龙山镇西洼村半拉城子自然屯西北300米处,笔者于2018年5月随学校师生考察队一起到该遗址进行实地调查。半拉城子遗址所在地属于奈曼旗的南部山区,地形相对崎岖,以山地为主。该城址位于山脉和平原的过渡缓冲地带,沟壑纵横。城址的西侧为低矮的绵延山丘,东侧是相对开阔的耕地。遗址现状保存差,人为破坏严重,其周围多被辟为农田。《中国文物地图集》对该城址亦有描述:“城墙黑土夹砂夯筑,残基宽5米,残高3米。四墙均设门,东、西门宽6米,南、北门宽11米。东墙外有石板砌筑的排水道。”遗址内散布沟纹砖、布纹瓦、篦点纹陶片等辽代遗物残件。考察人员还对城址进行了无人机航拍,后期形成的三维影像图使得遗址整体轮廓清晰明了。
(四)矿冶遗址
西奈曼营子冶铁遗址是奈曼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辽代矿冶遗址,遗址现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的单位、奈曼旗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奈曼旗大沁他拉镇西奈曼营子村东20米处的沙丘之中。遗址位于老哈河东岸的冲积平原地带,由于沙化严重,现遗址四周多低缓沙丘。遗址处在沙丘带上,北有大片林地,遗址区内还分布有成片的灌木丛。
该遗址西南方不远处有一西奈曼辽代聚落址,东北方有一奈曼营辽墓遗址。遗址范围较大,东西长约600米,南北宽约100米,文化层厚度约0.4米,地表散布有大量的铁焦、黑土坎中暴露铁炼焦、不成形铁器、铁炼渣等。此外,在遗址区还发现了辽代时期的泥质灰陶片、陶壶口沿残片、白釉瓷片等文物残骸。
三、结语
自1975年起,奈曼地区三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为研究辽代奈曼地区的发展积累了详实的研究资料。随着科技进步以及多学科、多领域的交叉合作,新兴技术目前正广泛应用于遗址田野调查采集工作中,如无人机航拍、三维数字化建模、地理信息系统等。新兴科技的使用与传统田野考古调查相结合是文博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辽代自太祖阿保机建立至天祚帝败逃灭亡共历二百余年,长期雄踞在中国的北方地区。近两个世纪的时间里契丹辽政权一直以强者的态势而活跃在长城南北地区,甚至一度成为主导者,影响着多个政权之间的往来及发展。繁荣兴盛的契丹辽朝不仅促进了祖国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还加强了少数民族地区与中原地区乃至中西方的文化交流互通。奈曼地区是辽代的重要活动区域,尤以辽代后族居多,旗境内众多辽代遗址的发现即可证明。根据现有的资料可以发现这一地区的辽代遗址以聚落址为主,这些聚落址多集中分布在奈曼旗的南部和西部地区,北部地区聚落址较为分散,东部地区分布较为稀少。聚落址主要集中分布在义隆永镇、沙日浩来镇、黄花塔拉苏木、新镇、土城子乡以及青龙山镇。奈曼旗的西部和南部地区多山地丘陵,水网较为密集,教来河、牤牛河及杜贵河多流经此地。通过研究发现这一地区的辽代聚落址主要是是依靠这三条河流建造而成,还有一小部分聚落址沿着奈曼旗北部的老哈河流域和西辽河流域分布。河流沿岸地区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宜人类居住,利于人们的经济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奈曼地区辽墓发现的数量虽然不多但具有典型性,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与空间。墓葬主要分布在南部多山地区且临近聚落址。辽代习俗因多承袭唐代,故多数辽代墓葬的选择也多以山为陵寝安息之地,如陈国公主墓、吐尔基山辽墓、耶律羽之墓、关山辽墓等。城址目前仅发现的两座,规模较小且不具有代表性。冶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辽代的冶铁业的制铁技术、工艺提供了实物标本,对研究奈曼地区的经济发展亦有重要的历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