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得起”与“放得下”
2019-11-14吴敏文
●吴敏文
老和尚和小和尚师徒一起外出,途径一条河,徒涉可过。河边一女子,穿戴整齐,不敢下水。老和尚在征得女子同意后,背起女子就过了河。小和尚很纳闷,戒律不是不许僧人和异性接触吗?师傅怎么能背女子过河呢?师徒又行了数十里,小和尚终于憋不住,问了师傅这个问题。老和尚释然一笑说:“我早已把那女子放下,而你却一直背着她。”这个故事里。老和尚的“拿得起放得下”和小和尚“拿不起放不下”,对比鲜明。
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中,“拿得起放得下”是一种为人称道的格局和境界。
“拿得起”是能力。胜任任何一个岗位、一项工作,都需要具备与之相适应的能力。即便是请客吃饭,你也要拿得出三大碟五大碗,否则你让客人吃什么?没有能力或能力不足,不仅完不成任务,造成事业的损失,也会累及对个人的评价。为此,不仅要有“不待扬鞭自奋蹄”的主动,而且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才能具备随时完成所交付任务的能力。
“放得下”是智慧。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拍在沙滩上。这是自然规律,也是事业兴旺发达的标志。有些同志很顾虑,总是觉得年轻人不如自己当年。对此,本人不大认可。自己当年是否真的那么能干,大可质疑。因为记忆具有选择性,对“过五关斩六将”记忆深刻,甚至放大;对“走麦城”很淡漠,甚至失忆。一个简单的分析很雄辩:如果年轻人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那么,社会进程只可能不断倒退,而实际上社会的不断进步是不容置疑的。这充分证明了不是一代不如一代,而是一代强过一代。
“拿得起”是担当。1987 年11 月,作为军队领导干部年轻化的重要步骤,军委任命时任济南军区政委的迟浩田担任总参谋长。迟浩田同志以自己资历、能力、威望等有差距,推荐其他人选。此时,老上级聂风智将军来见,把拐棍往地上一戳,大声说:“小迟,你不要再推辞了,这不是升官发财,这是干革命。”迟浩田将军立即茅塞顿开,掷地有声地回答:“老司令,我干!”迟浩田将军是年幼参军的“红小鬼”,战争年代冒着枪林弹雨冲锋,从来义无反顾。他对和平年代担任总参谋长的迟疑,是慎重也是谦虚。但面对老司令的断喝,他马上意识到和平时代的任职,同样也是担当,于是坚决服从。
“放得下”是信任。文革后期,为党为国忍辱负重的周恩来总理,身体已经非常虚弱。在他最后一次进手术室前,意识到可能出不了手术室,特意对接替他工作的邓小平同志高声地说:“一年来的事实证明,你干得比我强得多。”这一声呐喊,充分表达了对接任者小平同志的信任。在朱镕基总理卸任前的最后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当记者问到谁将接任他的总理之职时,朱镕基总理非常坦然地说:“我们党人才济济,一定会选出比我更好的人选担任这一职务。”这既是对党的事业的信心,也是对继任同志的信任。
“拿得起”是勇敢。我们在面对很多工作之初,并没有成功的足够把握。任何事情等到有百分之百的成功把握再去做,先机就已经被人家抢走了。小平同志在强调改革开放要有一股“闯”和“冒”的精神时说:“什么事情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哪有那么回事?”这就要求我们对没有完全把握的事情,也要敢于“拿得起”,这就需要勇敢精神。“狭路相逢勇者胜”,别人不敢做时你敢做,别人“拿不起”时你“拿得起”,就是勇敢。“勇”是“敢”的心理基础,如果连“敢”都做不到,怎么会“拿得起”?又如何成得了?
“放得下”是坦荡。有一句话说:不是说能成功才去做,而是去做了才可能成功。任何事情都是这样:做了不一定成功,但不做一定成功不了。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很多的事情,正是因为做过了、努力了,所以即使最后没有成功,也可以坦然面对。
“拿得起放得下”,道之高者;“拿得起放不下”很疲惫;“拿不起放不下”,徒自烦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