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思考
2019-11-14杨东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610212
杨东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中学 610212
《心理学大词典》里对逆反心理的解释是:“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
一、逆反心理的特征
(一)危害性
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 造成感情失控,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会造成大错。它有明显的缺陷:不分是非、不分善恶,一味地排斥、一味地反对。这样做实际上是头脑简单、幼稚、不够成熟的表现。
(二)积极性
逆反心理中包含诸如自我意识强、勇敢、好胜心强、有闯劲、能求异、能创新等积极的心理品质。现代社会充满竞争,需要具有创造性思维,眼界开拓、能进取的人才。
二、 产生的原因
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中学生的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种:
(一)个人原因
1.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与自主,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唯命是从”了,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罗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2.有的学生在班级中没有知心朋友,他们中不少人也向往集体生活,想与同龄人交往,希望在班级里取得一定的地位,试图用各种手段吸引同学们的注意,甚至用与常态相反的行为来引起大家的注意。
3.有的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也容易产生逆反。学生学习压力过大,负担过重时,心情沉重,需要的是减压和合理释放情绪。此时,家长或者老师再给予他们过多的任务,很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引来他们情绪的爆发,产生逆反。
4.有的学生身体不适,不舒服,本在坚持学习,学习任务压力过大,负担过重也容易产生逆反。
5. 有的学生对来自教师与父母不满而产生的逆反。
(二)学校原因
1.有些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有不恰当的教育方式或不公正的处理。
个别教师偏爱某些成绩好、听话的学生,当好学生犯了错误也会很容易地原谅他,即使批评也是和颜悦色、和风细雨式的。对一些成绩不好、喜欢调皮捣蛋的所谓“差生”犯了错误时,教师的表现是疾言厉色、大声训斥,即使“差生”没有明显的过错或根本没有过错时,教师也不尊重差生。结果是“差生”不喜欢这个教师、甚至恨这个教师,上他的课就是不听、故意捣乱,与教师作对。
2.学生在班集体中的位置
班级社会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班级中活动和交往的主导动机之一是他们力求在同龄人群体中寻找自己满意的地位。如果这种欲望经常得不到满足,那么社会与个性的对立和冲突是不可避免的。
(三)家庭因素
1.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有的学生逆反是因为家长提出要求的方式是居高临下的、粗暴的、命令式的,甚至使用暴力使孩子屈服,不给孩子任何自主性的空间。
2.家长提出的要求过高:父母为了将来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往往不考虑他们的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学这学那,硬让他们去做他们一时还难以做到的事情。
3.父母不和:父母长期的分歧、敌对、争吵不休、紧张冲突,会使子女的内心产生严重的焦虑与矛盾、多疑、心神不宁或神经质,甚至导致心理变态以及反社会行为。
三、引导的方法
作为教师和家长,我们应当对存在逆反心理的学生进行教育引导,使之转化。
(一)尊重学生
俗话说:“ 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作为教师,我们应改变过去严厉而单一的批评式的语态,尽量对学生和蔼可亲、态度诚恳、多与学生交流、谈心聊天,让这些“特殊”的学生觉得老师真心实意地对他友好,消除他们的敌意和戒备心理。
(二)注重班级建设
学校应当加强班级建设。教育实践也证明,营造一个具有民主、宽容、善意友好的班级氛围,有利于改善学生的逆反心理等攻击性心理及行为。
(三)正面教育和引导
不论是家长还是教师,他们是长辈,学识和经验比较丰富,而且教育青少年都是从良好的愿望出发,目的是教育、关心和帮助青少年,而不会是故意找茬。也许长辈的态度不太友好,方式方法简单粗暴,但是“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厉耳利于行。”学生应该正确对待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分清是非,有选择地接受或者排斥。
(四)指导家庭教育
各级教育领导、专家、教师应努力指导家庭教育优化。我们可以引进一个原理——适度原理。即父母对子女的教育和期望应采取适中的原则,即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符合子女的实际,否则家庭教育的功效就会消弱。
首先,家长对子女应给予适度的爱。爱的缺乏和过度的爱都会对子女的教育产生不利的影响和后果。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指出,在家庭教育中,“严励和慈爱——是一个最难解决的问题。正如奎宁一样,正如食物一样,爱的要求是有一定份量的"。因此,父母对子女应该有理智、有分寸地爱。
其次,家长对子女的期望水平也应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目前,在相当一部分的家长中,对子女期望过高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他们往往想把自己失去的东西在子女身上得到补偿。这样脱离子女实际、超越子女水平的家长期望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必须得到改变,作为家长应该面对现实,合理地调整自己对子女的期望水平,这样才有利于子女的成长。
教育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引导,会得到明显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键康心理、良好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