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如何加快新时代评话建设

2019-11-14

剧影月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弹词书目听众

苏州评话(俗称“大书”)是苏州评弹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苏州弹词(俗称“小书”)作为一体两翼,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曲艺文化优秀代表——苏州评弹。在苏州评弹发展史上,评话名家辈出,艺术流派众多,说噱生动精粹,听众十分喜爱。

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迅猛发展,社会文化艺术也在发生越来越快的变化。由此,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了空前未有的冲击,并被推向日渐衰弱“找不到北”的尴尬处境。尤其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市场经济、社会转型、文化变迁等多重因素的迭加影响,更加剧了曲艺事业的不断滑坡。苏州评话概莫能外。

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传统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苏州评话和其他曲种一样,不但在夹缝中求取生存、在艰难中自强不息、在困境中得到了复苏,并且,越来越表现出日渐向好的发展趋势。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坚守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战略目标。对于苏州评弹来说,坚守“评弹自信”,离不开评话艺术的发展与复兴。评弹业界的许多同志也迫切地要求:一定要抓住目前形势相对较好的“黄金时期”,以“只争朝夕”的新时代精神,加快评话事业的建设,把“评弹自信”推上新水平。

回顾曾经的评话辉煌,评话艺术具有深厚听众基础

以前评弹界流传这样的经验:听书一般都是从听“大书”开始,本人学苏州弹词表演也是从喜欢听评话开始的,先迷上听大书(评话),以后才会喜欢“小书”。可见,评话听众的门槛低、基础深,评话艺术的传播广。因为苏州评话的表演题材,大部分都是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刀光剑影的战争场面,它主要宣扬“仁义礼智信”这些中华传统文化正能量,它为苏州评弹塑造了金刚怒目、英雄气节的一面。

形式丰富多彩,评话艺术性强。一是声音形象化。评话演员一条喉咙,一把折扇,一块醒木,一身书艺。他们通过苏州方言、中州韵以及运用各种声调,说出天文地理与人伦,说活台上各色“人与物”。评话艺术家吴子安的嗓音宏亮,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有“活李元霸”之称誉。像他的代表作品《捉鹦哥》,不仅成为广大听众交口称誉的传世之作,而且在1960年代就已经成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经典读物。二是表演喜剧化。“噱头大王”张鸿声不但书路快,说法新,人称“飞机英烈”,且擅放噱头,绘声绘形。张鸿声在1948年民国大选时利用苏州话“伲种人真苦(我们这种人真苦)”谐音李宗仁、孙科,批评了国民党的腐败政治。而在70年后的今天,仍旧被广大听众啧啧称奇。三是说表精细化。过去评弹都是“书场演出,个体机制”,一个评话演员要立足江湖码头,没有精细的说表艺术,不能在固定书场长期演出一档书目,那就不能成为响档,扬名四方了,就连自己和家庭的基本生存都难以保证。过去那些著名评话演员的“长脚书目”在一地乃至一码头往往能说上一年半载,就是因为他们说表艺术精细、传神,引人入胜。

内涵深刻细致,评话思想性强。旧时候,听众一般文化水平比较低,这就让评弹艺术呈现出高台教化功能。评话表演中,滔滔不绝的说表,循循善诱的故事,大开大合的场景,都会寓教于乐地把文化思想传播给听众群体。那时,评话家曹汉昌演出《岳传》,不但其主题是以爱国主义见长,而且他的精气充沛,善于说理,书路清晰,最出色的就是他那“一口干”的说表特色,总是让听众在艺术享受中,潜移默化地得到民族文化与传统道德的熏陶和教育。

生活气息浓厚,评话时代性强。评话往往能结合时势,顺应潮流,富有新意。唐耿良评话善于剖析生活哲理,书情带有时代精神。他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去一些企业讲解《三国》书目中刘备的用人之道,吸引了很多工商界人士,得到了他们的关注与好评。而他早在1960年代运用评话手段对于工农战线先进人物事迹的表演与宣传,曾经形成一道最靓丽的评话艺术风景线。

再说1980年代的评话艺术家更是给了我们这些听众无穷无尽的艺术陶醉。

他们语言精致。著名评话家金声伯人称“巧嘴”,擅长小卖,讲究眼神,音色漂亮有磁性。他的许多私白“一口干”,都是评话界首屈一指的名段,为评话语言经典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他们生动传神。与金声伯齐名的吴君玉,用词新颖,语言精练,“艺术随时代”的气息特别浓烈,而且形体动作具有传神之美,深得评话听众的一致青睐。

他们风格壮美。“大书”(评话)一股劲,听着多带劲。关公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张飞当阳一声吼,喝断桥梁水倒流。常遇春马跳围墙,胡大海手托千斤板。精忠报国岳母刺背,岳飞枪挑小梁王。正是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造就出了多少热爱评话艺术的热情听众。

正视现实的评话危机,评话发展亟待引起高度重视

早在上世纪60年代,苏州评话的艺术发展就已然遭遇了瓶颈之困。如:评弹团学馆,评弹学校等团体在招生时,就开始出现学员不愿意报考评话专业,因为怕评话学艺吃苦、市场难做,受到冷落、不易成名,久而久之,这种情况就严重加剧了评弹团体、学校在来源上忽视培养评话学员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以后,评话演员的队伍建设与同时期的弹词演员相比,显得比例失调,评校招生亦然如此,评话发展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担忧的现实困境。进入21世纪的前些年,评话艺术的困境雪上加霜,甚至在评弹演出团体出现了“青年评话演员一人难求”的困难现象。评话演员后继乏人,人才断层形势严峻。

由于评话出现了极大危机,直接影响到它的传承与发展,也使听众对评话艺术的现状怨声载道。俗话说:事在人为。人才的匮乏,就必然会产生竞争的缺位,进而弱化评话艺术,使其整体水平大幅下降。许多老听众直言不讳地批评:多少年来评话队伍显得老化、零落,没有新生血液的蓬勃活力。某些现代题材评话书目不尊重历史原来面目,有的评话书目简直是胡编乱造,还有的评话书情一味猎奇、宣扬落后的精神文化,等等。

加快当下的评话建设,评话建设需要我们身体力行

评话不仅有过曾经的辉煌,而且深得广大听众的迷恋。虽然,时下有很多听众对评话现状抱着极为不满的批评态度,但正如一位资深评弹作家所说:只有爱之深,才会批之切。因为听众热爱着评话艺术,所以才有了他们发自肺腑的批评与期待,他们既在批评评话的衰落,更在期待评话的振起。

诚然,我们必须看到,评话也正在出现一些令人可喜的现实发展机遇。在刚刚过去的第七届中国评弹艺术节上,出现了评话专场,出现了中篇《真假美猴王》等群体表演的评话节目,还出现了被《苏州日报》以及苏州电视书场资深导演称之为“一个人的评话”的单档中篇评话表演。最近,常州评弹团有位女评话演员还接受了根据金庸作品改编的武侠评话脚本。有一位十分喜爱评话的评论作者表示:今年评话有点热。这种热,对应了新时代加快评话建设的迫切要求。“苏州电视书场”播出的长篇《伍子胥》,上海推出的中篇《唐·三彩》等“新评话书目”,就已经得到了听众的欢迎与认可,而且在评弹界内部也引起了关注和热议。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中央文艺座谈会召开后,苏州评弹界积极采取行动,全面推进评弹事业的健康发展。无论是在评弹学校的招生环节,艺术团体的定向培养,拜师学艺的提供机会,都是在评话建设方面以过往所从来没有过的力度做出了较大的动作。人才断层正在得到弥补,评话艺术也在明显复苏。

实践证明:一是要加快队伍建设。在这个方面,苏州评弹学校要顺应形势,继续扩大评话专业的定向招生。与此同时,各家评弹演出团体要适时扩大青年评话演员招考的数量和质量,以实际行动加快评话人才的基础建设。

二是要加快书目建设。目前,评话书目创作这方面,青黄不接,工作滞后,创作力量相当缺乏,不能满足演员表演和听众欣赏的迫切要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们要想方设法,从加大先期投入入手,尽可能为加快书目建设创造各项有利条件。

三是要加快传承工作。目前在评弹演员的培养模式中,评校阶段是打下基础,跟师学艺是必经之途,书场演出是成才关键。作为专业的评弹艺术团体,我们要加大力度,为青年评话演员提供拜名师、进书场的好机会,压担子、搭台子、出点子、给位子、提格子,通过加快传承工作,有效促进评话建设。

近年来,我所在的苏州市吴中评弹团已经先行了一步,我们的做法是——安排上订规划、落实时有目标、培养后出实效。

前些年,因为我团的评话演员不成气候,所以从评校招收了一位评话学生陈康瑜,考虑到他的身体形象,嗓音条件,感到他学说“袍帽书”比较合适,故而让拜江苏省评弹团姜永春团长学说评话《包公》。我们团里原来有位弹词青年演员叫沈瑜,起先他学说长篇弹词《双金锭》,虽然他说表基础很好,但是由于嗓子原因,声音常会“开花”,无法进行演唱,犯了弹词的“大忌”。我们考虑到他的说表好,灵性足,就决定他改行说评话,并根据他身材和嗓音等因素,让他拜江阴评弹团陈希伯为师,学说长篇评话《三国》。今年这两位青年演员都成功参加了中国评弹艺术节的评话专场演出。

当然,我们在加快评话建设的工作中,只是迈出了第一步,后继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还需要进一步巩固、深入、开拓、务实,才能把加快评话建设这项工作扎扎实实地不断深入下去,为坚守“评弹自信”贡献出评话艺术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弹词书目听众
濒临消失的曲种——长沙弹词
推荐书目《初春之城》
非遗长沙弹词传承现状、困境及对策的实证研究
让听众“秒睡”的有声书
好太太都是好听众
陆澹安《啼笑因缘弹词》创作始末及其价值
20世纪80年代以来清代女作家弹词研究综述
老年听众需要电台长篇连播
学会倾听(一):做哪一种听众
本刊邮购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