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流浪地球》:视觉奇观下的国产科幻片

2019-11-14王成婷重庆交通大学重庆409912

电影文学 2019年12期
关键词:刘启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王成婷(重庆交通大学,重庆 409912)

无论古今中外,人类对非现实世界都有着丰沛的好奇和渴望,人们希望能超越现实的时空,突破现有科技的限制,科幻电影正是在这种想象力的驱使下诞生的。自20世纪30年代开始,中国就已经开始了科幻电影的创作,然而直到郭帆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2019)上映,国人才欣喜于这部作品终于能突破国产科幻片在国内外市场上的薄弱状态,甚至将2019年称之为“中国科幻元年”。而我们必须承认的是,《流浪地球》的里程碑地位,与近年来国产科幻片创作数量增多,电影人一再“试错”是分不开的,《流浪地球》的成功,也是与其在视觉奇观上的探索密不可分的。

一、视觉奇观时代中的国产科幻电影

科幻电影中的“科幻”(Science Fiction)本身就有着“科幻小说”之意,科幻小说正是科幻电影的前身。在电影诞生之前,人们只能通过文字来创造“现代神话”,让读者在阅读中暂时地脱离日常现实;而在电影诞生之后,人们基于科学原理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则能够变为复杂多彩的视听效果综合体,人们得以进一步地远离现实生活的高压,在精神上得到更多的慰藉。而电影艺术自有着“科幻电影先驱”之誉的梅里埃时代起,就焕发出了捕捉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美学效果,即奇观性,梅里埃将特技与视觉效果加入到电影制作来,极大地提升了电影在“想象呈现”上的可能性,后起的电影人也在这条路上不断进行探索。直至英国电影理论家穆尔维率先提出了电影中的“奇观”现象,人们才意识到自己早已迈入了视觉奇观时代。而在穆尔维之后,奇观电影更是在美日的引领之下成为主流,在世界科幻电影史上具有“现象级”地位的《侏罗纪公园》《阿凡达》,乃至动画电影《攻壳机动队》等无不说明,电影的中心范式早已有了“从话语中心模式转向图像中心模式、从时间模式走向空间模式、从理性文化向快感文化的转变”,而科幻电影又是这一转向的领导者。

如前所述,国产科幻电影早在八十余年前便已诞生,而“元年”却迟迟未至。杨小仲的《六十年后上海滩》(1938)正是最早的国产科幻电影,电影中提出的如人工控制天气等幻想在今日已得到实现。而下一部科幻电影的诞生,则是二十年后的《十三陵水库畅想曲》(1958),直到20世纪80年代之后,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才随着社会的转型而渐趋频繁,但是却迟迟没有与视觉奇观时代进行呼应。即使是这一时期最为经典的国产科幻电影,在低下的制作技术水平的限制下,也只能采用一些较为简单的特效和造型手段来为观众提供娱乐效果。如《异想天开》(1986)中用飞机和建筑物的模型来表现主人公和外星人站在飞机上打斗的场面,《霹雳贝贝》(1988)、《隐身博士》(1991)用银色亮片服装来体现外星人的星际力量感和外域神秘感,用分裂光阀、显微镜定格、遮片拍摄等制造奇特影像等。而在此之前,外国科幻电影就已经有了令人炫目,且具有鸿篇巨制体量的60年代的《2001太空漫游》,70年代的《星球大战》等,观众在后者中进入到的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可以说,国产科幻电影此时是游离于视觉奇观时代,严重落后于世界先进水平的。直到21世纪,我国才开始加强了对数字时代的融入,各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开始建立,如《飞鹰》(2004)、《机器侠》(2009)等都已开始采用绿幕抠像技术,有着明显的向好莱坞科幻电影靠拢的意愿,但电影依然有着图像、剧情皆较粗糙的弱点。但也正是在这些电影不断“试错”,才为《流浪地球》有了足够多的经验与教训以总结,终于以令人惊喜的姿态横空出世。

二、《流浪地球》奇观的构建

正如之前所提到的,国产科幻电影长期在制作水平上的滞后,尤其是在好莱坞科幻电影大量涌入内地电影市场后,这一劣势显得更为突出,以至于人们对国产科幻电影的创作持较为悲观的态度,即使在刘慈欣的《三体》等著作蜚声国际的当下,人们也并不对本土电影人能将其搬上大银幕,获取可观的票房收益持乐观态度,这也就造就了《流浪地球》在创作时的如资金不足等诸多窘境。但即使是在这样的不被看好的情况下,《流浪地球》依然完成了可圈可点的视觉奇观的构建。

首先,出于对原著的遵循,电影的奇观是以真实空间作为依据的,数字技术的介入只是模糊了现实与幻想的边界,并没有脱离现实。《流浪地球》原著的故事发生在近未来,电影中年纪最大的韩子昂出生于1995年,电影一开始还有意出现了当代观众熟悉的美国总统的讲话等,这对于电影的主体观众来说是具有亲近感的。科幻电影固然承载了主创的乌托邦想象,让观众有着刺激感和新鲜感,但是真实空间依然是一切想象的基础。在电影中,太阳急速衰老,导致地球即将面临灭顶之灾,这是整个流浪地球计划的缘起,这一预言并非电影的新创,观众早已在其他科幻作品中知悉了类似理念。电影的新意在于,人们在意识到太阳系不适宜居住的情况下,在地球的表面建造了数以万计的行星发动机,推动着地球离开太阳系,到宇宙的其他星系中寻找新的家园,而这一流浪进程将长达两千五百年。“太阳系/地球将毁灭”是人们在现实中早已接受了的,也为《2012》《星际穿越》的外国科幻片具象了的“经验”,而“流浪地球”则是电影制造的宏伟至极的未知领域设计,这样一来,电影中的奇观是有内在逻辑,以现实世界为依托的,同时它又打破了观众审美期待。

此外,《流浪地球》的奇观还有着对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反思式认同。在流浪地球计划开启后,随着地球远离太阳并停止自转,地表将不再适宜人们生存,人类挖掘了庞大的地下城来保存生命,但依然不得不压缩一半人口,以抽签的方式决定三十五亿人的命运。主人公刘启之所以能进入地下城,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刘培强是联合政府选上的宇航员,而和刘启没有血缘关系的韩朵朵父母以及刘启的母亲,就是这种抽签制度下的牺牲品。虚幻空间中人的奇观性生存(如在暗无天日地下城中的舞狮、上课、打牌,上到地面需要防护服,而黑市可以弄到防护服等)让观众反观自己在真实空间中的现实处境。

其次,电影在想象空间上,进行了丰富的延伸。《流浪地球》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的“去现实化”,主创的想象力在电影中得到了充分绽放,这也是人们判定《流浪地球》赶超好莱坞的标准之一。电影中呈现出了三种空间:刘培强生活的空间站,刘启等人经历九死一生的地表,以及看似歌舞升平,危险却在步步逼近的地下。如果说,空间站和地下还有着如《地心引力》《12猴子》等的参照,那么地表则是最大限度解放想象力,具有原创性的空间。其时的地表温度已达零下八十多摄氏度,地表完全被冰雪覆盖,而行星发动机则靠“火石”来提供能源。白雪的覆盖使原有的地域划分失去了意义,但人们依然保留了如杭州、上海等地名。人类在地表的交通由一种新型运载车来完成,操纵这样的机械是需要一定经验积累的,在插卡启动后,二十余个屏幕将被点亮,车速、油量、水温、导航系统等的信息都会出现在屏幕上,这也是为何刘启在盗窃了韩子昂的车卡后,驾车东倒西歪的缘故。而在车外,人们只能凭借一点还未被掩埋的地标判断所处环境,如让韩子昂感慨不已的上海故居,还依稀有东方明珠塔矗立的身影,最终主人公们在地震来袭时的逃生,依靠的也是这些荒废已久的摩天大楼的电梯井。应该说,这种空间设计带给观众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世界,它宏大而又富有真实感,并因人类的活动而有着一种壮美,这在近年来的国产科幻电影中,如《蒸发太平洋》(2016)、《逆时营救》(2017)等中还从未有过,是让人折服的。

最后,《流浪地球》视觉奇观的支撑,则是与同期其他科幻电影一样,来自数字技术。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电影每一步前进于时代走廊中的脚步,都伴随着科技钟声的回响,数字技术不到位的科幻电影,或者利用了数字技术,细致程度却有待提高的电影,如全片一千七百个镜头中,就有一千二百个特效镜头,但大怪兽的皮肤、毛发、肌肉群等依然乏善可陈的《不可思异》(2015)等,都是难以让观众眼前一亮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流浪地球》邀请了韩国知名特效公司,曾经与中国电影人合作过《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的Macrograph公司合作,充分利用了云渲染等技术,制造出了如车在茫茫雪原上被掩埋,直径十多公里的行星发动机隆隆运转,木星的氢气与地球的氧气结合产生巨大爆炸冲击波等奇观画面,在此不赘。

三、《流浪地球》的视觉奇观意义

在人们承认视觉奇观潮流的不可逆转后,人们也发现了诸多当代科幻电影中视觉奇观带来的弊端,如过分地重视奇观,以至于叙事单薄,而奇观又让人审美疲劳等。应该说,《流浪地球》较好地规避了这些创作误区,为今后国产科幻片的创作提供了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

首先是《流浪地球》实现了奇观与叙事的兼容。在电影中,人物绝不是奇观场景的点缀,撑起电影的除奇观之外,还有人物与叙事的魅力。自幼失母的刘启并不能原谅自己的父亲和外公,他对自己远在天上的父亲怀着复杂的感情,但是在电影的最后,正是刘培强陪伴幼年刘启看木星时候说的话启发了刘启拯救地球的灵感,在韩朵朵向全世界救援队发出求救广播的时候,说的也是希望大家看在一个父亲对孩子疼爱的分上给予支援。在点燃木星的计划即将功亏一篑时,刘培强牺牲了自己点燃了空间站的控制台,解救了包括儿子在内的所有地球人,父子之间的隔阂也在这一刻彻底消弭了。电影中情节的推动是自然的,人物的塑造是丰满的,这是电影拥有历久弥新生命力的关键,而同期同样由刘慈欣作品启发而成,与《流浪地球》有着密切交流的科幻电影《疯狂的外星人》(2019),也同样有太空空间,有着特效技术制作的外星人模型,包括外星人被当成猴子训练立正敬礼、骑自行车等令人忍俊不禁的场景,但是在叙事上却有苍白、庸俗的一面,以至于电影在口碑上与《流浪地球》有一定的距离。

其次,国产科幻电影目前依然无法回避资金有限的难题,这也就要求中国电影人在巧妙地回避部分耗资不菲的奇观制造。正如学者所提出的,当代电影的奇观可分为动作奇观、身体奇观、场面奇观和速度奇观,部分科幻电影将大量资金投入在身体奇观的制造上,如涉及另类生物的《长江七号》(2008)、《美人鱼》(2016)等,而人物的建模和渲染都有较高的资金要求。《流浪地球》中则没有出现另类生物,而是在演员表演、实景搭建可以部分弥补,或画面可以重复使用的动作、场面奇观上着力,既满足观众对奇观的依赖与追捧的同时,又节约了成本。

电影本身就是由图像蒙太奇组合而成的视觉艺术,当代电影更是有着从传统话语主因型到图像主因型的转向。长久以来,国产科幻电影在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下,难以适应奇观时代,难以满足消费社会中人们的视觉要求,直到《流浪地球》的出现,它提供了一种符合当代视觉文化的科幻形态,在兼顾叙事与成本的前提下,较为圆满地完成了奇观的构建,让观众收获了一场奇特影像的“狂欢”。毫无疑问,《流浪地球》对于后续我国科幻电影的摄制,是有着极高的借鉴价值的。

猜你喜欢

刘启流浪地球科幻电影
青春挥洒煤海 奋斗地层深处
——记盘江股份公司土城矿半坡采区采煤队、机电队队长刘启
科幻电影:人类对未来的幻想与忧思
流浪地球ll
不就一部科幻电影吗,为何要等十九年?
流浪地球Ⅱ
刘慈欣作品《流浪地球》首登银幕
刘慈欣《流浪地球》让外媒期待
“学姐”是绑匪
刘慈欣科幻小说《流浪地球》的悲剧内核
国产科幻片《流浪地球》首发概念短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