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正与创新:新主流电影的发展之思

2019-11-14韩风云曲阜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山东日照276800

电影文学 2019年12期

韩风云(曲阜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山东 日照 276800)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伴随经济繁荣与国际环境的宽松化,全球化发展呈现新的态势。有人断言,未来的历史学家也许会说:“2016 年是自由贸易遭遇重大挫折的一年,甚至是最新一波全球化进程终结的开端之年。”英国公投脱欧和美国特朗普逆袭当选两个事件,预示着保守主义、孤立主义与民粹主义政治在西方上台。暂不评判全球化发展背后的利弊,不可否认全球化发展已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正如中国传媒大学李怀亮教授所言:“作为一个时代,全球化已经过去,世界即将进入‘后全球化时代’。即一个多中心、多引擎、多条道路和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时代。”

经济的发展绝非独立存在,而是同文化背景与意识形态息息相关。正如全球化这一现象由经济学领域渗透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并产生振聋发聩的影响。电影作为文化传播的主流媒介与宣扬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在波云诡谲的时代洪流中,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洗礼。“后全球化”语境下,大国崛起预示各国之间不再是“一家争霸”而是“百花斗艳”。因此,厘清新主流电影的史实脉络,探析其发展进程中的守正与创新,对在全球影业中准确定位与积极应对不无裨益。

一、新主流电影的演变及概念界定

新主流电影与主旋律电影有着极深的渊源,是对主旋律电影的继承与发展。1987年在全国故事片创作会议上,首次提出“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口号,“主旋律”的概念应运而生。“主旋律电影”的提出,为矫正20世纪80年代电影行业出现的泛娱乐化风潮,重新确立电影的主流思想引领功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定时期内借助政策的支持与创作的类型化,主旋律电影犹如“天之骄子”活跃于银幕,其对主流精神的宣扬与传播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90年代,伴随社会经济与大众文化的快速发展,在同商业电影与艺术电影三分天下的进程中,主旋律电影囿于生硬化的说教、模式化的叙事与固定化的视听语言运用造成其艺术性和观赏性不强,发展一度陷入困境之中。于是,业界开始提出“主流电影”的概念以区别于传统政治宣教意味浓郁的主旋律电影。它一方面延续了传统主旋律电影宣扬主流文化路线的宝贵品格,另一方面积极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与电影产业化改革的发展模式。对传统主旋律电影采用商业化制作模式即“主旋律电影商业化”成为影视行业应对国内困境的良策。

新主流电影是主流电影在新时代自我嬗变的一种新形态,是伴随政治多元化、经济一体化、文化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主流电影代表了主流意识形态价值观,具有社会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2006年尹力导演的《云水谣》成功翻开新主流电影的历史篇章。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将革命与爱情巧妙结合,并进行类型化机制的成功转型。此后,新主流电影如雨后春笋轮番登台,成为近年来中国电影发展中一道亮丽的景观。本文以2016年以来在电影节屡获奖项且口碑票房俱佳的《战狼2》《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三部新主流电影为探究文本,试析在“后全球化时代”新主流电影对主旋律电影的传承与创新策略。

二、新主流电影的守正:“扬传统 树自信”

古罗马文艺理论家贺拉斯提出“寓教于乐”说,以强调艺术的思想教育功能,这与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倡导的“文以载道”思想不谋而合。电影作为年轻的艺术形式在带给观众休闲与娱乐体验的同时,运用影像润物无声地传递主流意识观念。脱胎于主旋律电影的新主流电影,诞生之初就被赋予讲述中国故事、弘扬国家精神与传递国家形象的神圣使命。处于“后全球化”契机与挑战并存的时代,新主流电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发出了中国最强音。主要体现在三点:首先故事题材选择方面,努力挖掘中华民族深厚文化底蕴与优质传统基因,重构具有国人独特标志的时代记忆与文化记忆;其次视听手法运用方面,融入具有隐喻象征意义的能指符号,真正将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化作可见、可听、可感的影像语言,彰显大国形象与话语权力;最后叙事内涵表达方面,采用平民化视角且立足现实主义,继而传达深层的人文关怀。

(一)深耕中华文化 讲述时代故事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汗牛充栋的传奇小说到灿若繁星的历史典籍,以及五千年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新主流电影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毋庸讳言,新主流电影在光与影的交织中铸就中国精神与书写中国故事,以多元化的题材与思想特征建构故事表征与内核。将传统故事的时代性表达与当下真实事件的戏剧性改编有机结合,颇为成功地搬上了大银幕。

一方面,基于历史题材的还原回溯历史记忆。从文化记忆学视阈出发,记忆具有文化属性与社会学内涵。这类影片可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著名历史人物为原型,主要是主流电影发展早期的伟人传记片;另一种是对重大历史事件的重构或编码。如“建国三部曲”、《明月几时有》等都是基于史实的合理改编,均取得了良好市场反响。取材于历史题材的新主流影片有助于引导更多受众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探索历史的奥秘以形成对历史事件的全方位、多角度认知。新主流电影导演们不断探索如何在浩如烟海的史实中获取历史素材,力求在准确性的基础上重塑当下时代意义。

另一方面,通过对现代真实事件的改编建构当代故事。新主流电影在新时代语境下担当起坚守主流思想引领与价值立场的重任。展现了基于动荡的国际环境下,当公民名誉与生命财产安全面临威胁时我国积极承担大国责任与担当。以利比亚撤侨行动、中非共同抗击埃博拉病毒事件改编的《战狼2》、也门撤侨事件改编的《红海行动》与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也称湄公河惨案)为故事原型改编的《湄公河行动》均取得出人意料的成绩。究其原因,不难看出基于当下真实事件的合理改编,饱含时代意蕴,有效契合日益壮大的国情与高涨的爱国情怀。

(二)家国视听符号 彰显话语权利

新主流电影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媒介与思想文化宣传的重要载体,必然会借助视听语言进行主流价值观的表达,彰显话语权。第一,具有民族元素的物件细节。细节作为最小的叙事单位,对影片的整体呈现有较大影响。法国结构主义批评家热奈特认为:“上帝在细节之中,上帝在细节之间。”充分表达了叙事过程中利用细节来“塑造”故事,从而成就整部影片。新主流电影中将民族元素与细节的完美结合主要体现在:首先导演精心设计使用具有民族元素的物件。如《战狼2》中出现的中药、茅台酒比拼酒量、国产手机及战乱中东风风神、北京吉普汽车等具有特殊的象征意义,超强代入感引发观众情感共鸣。尤其是处于典型环境之中时,更加点燃观众的爱国激情。片尾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护照成为观众强烈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的能指符号。其次,物件细节参与叙事。《战狼2》中当前方处于异国交战区且后有追兵的两难局面时,国旗在临危之际成功化解危机。在此时,国旗这一物件细节不啻于一种国家符号,作为国家形象的象征,有效强化戏剧冲突来推动剧情。第二,独特内涵的空镜头。空镜头大多情况下会作为一种无技巧的转场方式亦用来描写环境与抒发情感。新主流电影中空镜头的娴熟运用,仍具有独特的内涵。如在紧张激烈的战斗间歇,中国大使馆避难所、中国军舰指挥处等中国场景的空镜头融入,犹如一股涓涓清流,沁人心脾。正如诗人王国维所言:“一切景语皆情语。”巧妙运用诸多极具家国符号意义的空镜头,增强了观众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立足现实主义 传递人文关怀

敢于揭露社会敏感问题。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运动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口号,影视作品在现实主义追求方面与文学作品殊途同归。广义的现实主义即影视作品选择真实展现生活,扎根人民群众实践的故事题材。深层含义则是影片传达的思想内涵具有现实意义,凸显创作者强烈的主体性和社会责任感。新主流电影将目光转向贫富差距、恐怖主义、毒品等威胁全球的现实性问题。如《战狼2》中身处南非贫民窟人民混乱、饥饿、贫穷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恐怖分子猖獗作乱、残害生命的镜头震撼人心、发人深思。《湄公河行动》拍摄于老缅泰交界处的“金三角”地带,再现了毒品对生命的戕害,将儿童吸食毒品、用生命赌博行为的诸多镜头搬上银幕,极大冲击观众视觉神经。

现实照拂下人道主义精神熠熠生辉。总观三部影片主要线索是围绕拯救与救赎展开,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人道主义精神。无论是《战狼2》与《红海行动》中救助身处他国危在旦夕的侨胞还是《湄公河行动》中为罹难的13名中国船员沉冤昭雪、严厉打击毒贩,都极具现实人文关怀。影片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刻画了我国军人与缉毒警在枪林弹雨、腥风血雨中誓死捍卫生命与尊严的负重前行。尤其是《红海行动》中为营救一名普通的中国公民,装备精良的蛟龙8人小队,以两死两伤的代价最终实现对国民生命的保卫;最后“抢夺黄饼”是人道主义精神跨越国别和种族而上升到对全球生命安全的守护,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三、新主流电影的创新:“引进来 走出去”

从《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今日创新仍不绝于耳,其重要性也从未被忽视过。新主流电影欲走出国门,更好地传播中国声音,更离不开创新。20世纪90年代,美国凭借好莱坞电影成功的类型化机制在我国刮起票房旋风,这让诸多电影人惊愕于精湛影视作品巨大吸金力的同时看到了中国电影的票房潜力。历经10余年不间断前行摸索,近几年的新主流电影在深谙本国文化价值属性基础之上,潜心学习借鉴他国之长,缔造了具有本土化特色的、堪比好莱坞的现象级大片。其在借鉴好莱坞叙事、跨文化传播以及商业化制作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且获得充分肯定与认可。

(一)好莱坞本土化叙事

好莱坞电影脍炙人口、享誉中外,与其类型化叙事密不可分。类型化作为一种成熟的制片机制,有其天然独特的优势,运用观众熟稔的“套路”可以较好地满足观影过程中的浅层追求与期待视野。新主流电影有益借鉴了其类型化叙事模式并进行了本土化精良改造,主要体现在:

类型糅合之美。类型是按观念和艺术元素的总和来划分的,在某一类型作品中,形式元素和道德情感、社会观念形成较固定的构成模型。新主流电影善于将不同类型元素糅合,以服务影片从而完成政治意识形态的传输与隐性表达。如《湄公河行动》集警匪、动作、枪战元素于一体,在亲情、友情、爱情与人性的书写之上传达家国意识情怀,丰富了影片叙事内涵且深化主题。《战狼2》《红海行动》将战争、枪战、动作、军事诸元素糅合,展现了军人不怕牺牲的无畏精神、保卫人民的神圣使命与深沉炽热的爱国热情。观众在观看某一部影片的同时可以享受到诸多类型片中的“经典桥段”,拓展视觉经验且丰富故事内涵,赢得观众的青睐与好评。

多样化人物性格。新主流电影打破了传统主旋律电影中“高大全”的英雄人物叙事,跳出符号化、概念化与脸谱化的窠臼。以底层人物叙事视点讲述故事,使普通大众欣然接受,较强的代入感易引起观众共鸣,引发情感共振,从而进入剧情。英雄人物身上集正直善良、坚毅顽强、勇于牺牲等诸多的优良品质,但并未被塑造成尽善尽美、战无不胜的神,而是在冲突与纠结中娓娓道来,呈现人性的多样化与立体化。如冷锋为战友家人讨公道,伤害地痞恶霸而被开除军籍;方新武为女友报仇违反纪律杀死毒贩方登;蛟龙队员从怯战紧张、否定怀疑到实现蜕变的自我成长。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英雄身上的“瑕疵”也让观众看到了多样性与立体性的人。

多层次人物群像。新主流电影倡导集体主义意识,在影片中突出表现为人物群像式呈现。《战狼2》中虽有一些场景展现冷锋个人的英勇表现,但也不乏与老兵何建国、富二代卓亦凡三人默契配合、协同作战而取得胜利的场景。《湄公河行动》中双男主的叙事模式,缉毒队长高刚与卧底方新武戏份并重、平分秋色,加之高刚身边的哮天犬、哪吒、二郎、通天眼等“满天神佛”队员共同构成缉毒行动的中坚力量。影片《红海行动》对人物群像刻画得最为突出,蛟龙小分队成员之间,各司其职、团结协作、紧密配合共同完成任务。群像塑造的同时对小分队个人进行不同特点的性格刻画,丰富了影片故事性与戏剧性。

(二)跨文化普适价值观

中国电影最初始于“影戏”,这也意味着电影自诞生之初便与民族文化结下不解之缘。纵观百余年电影史,我国电影的发展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审美心理紧密相关。从电影本体论来看,它首先是一种文化传播与跨文化传播。新主流电影同社会发展的耦合互动中积极寻求各民族文化契合点,在跨文化传播中国精神、进行多元化价值表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

以战止战,呼吁和平。综观三部影片,通过彰显战争的真实与残酷、战争对生命的侵蚀这样血淋淋的场面拨动观众心弦。采取以战止战、以战反战的方式凸显对和平的诉求,契合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寻。

爱国主义的时代表达。新主流电影作为一种具有特殊存在价值与意义的影片,在凸显英雄形象与英雄主义方面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郁达夫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奴隶之邦,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爱国主义是横亘古今的主题,借助新主流电影这一独特载体让观众内心埋藏已久的强烈爱国主义在新时代语境下喷涌而出,唤醒广大观者的身份认同。《战狼2》“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的大国宣言,《红海行动》中蛟龙队员“只解沙场为君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壮烈誓言,《湄公河行动》中缉毒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勇敢坚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跃然荧屏。

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新主流电影不仅在国内群情鼎沸,还将观影热传到海外。这与其深层内涵的国际人道主义精神及符合全球通用的价值观传达紧密相关,降低了传播过程中的文化折扣。《战狼2》中危难之时选择让妇女和孩子先走,同情与保护弱者的大国责任担当,彰显了民族平等、人格平等的普适价值观;《红海行动》中为汽车炸弹中的伊维亚人拆掉炸弹,体现了跨越种族的生命平等及对生命的尊重与守护;《湄公河行动》中不惜代价严厉打击危害人类的毒品问题,为拯救世界问题殚精竭虑书写全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向世界宣扬了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的人道主义关怀,塑造了和平、友爱的大国形象,有力回应了中国“威胁论”的质疑。

(三)消费主义元素融入

国际视野的异国取景。“陌生化”环境的选择,打破了观众固化的视觉习惯,为观众呈现别样的视听盛宴。非洲破旧不堪的贫民窟、一望无垠的戈壁滩、神秘莫测的亚热带雨林吸引观者眼球,令人叹为观止。旖旎风光满足本国观众对异国好奇心的同时,抓住他国观众心理期待。

数字技术营造影像奇观。伴随消费主义文化时代的到来,数字技术的运用变得越发重要。通过数字技术营造影像的奇观化,拓展了视觉经验,带给观众极大视听享受。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中数字技术的运用并非简单地炫技,而是切实参与到影片叙事中,为影片主题服务。如《战狼2》中CG特效表现坦克大战激烈场面;运用特效合成技术呈现女主遇到狮子的惊人一幕,增强戏剧性,推动剧情发展。《红海行动》中“子弹时间”强化视觉美感的同时彰显了战争的真实与残酷。

消费主义元素融入还体现在明星策略的运用,为影片带来票房。其次,伴随自媒体日新月异的发展,诸多影视评论客户端,如豆瓣、哔哩哔哩等播放软件的留言、弹幕赋予了普通大众话语权,可以各抒己见、自由表达观点。微信、微博等平台公众号的传媒评论人通过撰写文章,发挥“意见领袖”的舆论引导作用,使电影持续发酵从而吸引观者走进影院。这些都为新主流电影传播创造了巨大可能性。

四、结 语

存在即合理。新主流电影的出现为中国电影业的繁荣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后全球化时代”下,新主流电影在故事题材选择、家国视听符号运用、叙事内涵表达上植根于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为电影走出国门发出了强有力的中国声音。同时,借鉴好莱坞类型叙事、商业化策略,积极寻求全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共同诉求。新主流电影已渐入佳境,但未来之路任重道远,如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推陈出新以传播中国价值观念、讲好中国故事仍值得电影人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