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
2019-11-14熊定忠西林县马蚌镇中心小学广西西林533509
熊定忠 西林县马蚌镇中心小学 广西西林 533509
本文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入手,列举了最常见的几种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进行了简单分析。并从社会、学校、家庭的角度探讨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希望能让留守儿童成长的更加健康。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1.1 自我定位偏差
自我定位偏差,就是对自身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的认知偏差。我们都知道,自身定位和他人认知是有客观联系的,它存在一个基础,就是行为体现。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很明显就是臆想他人的认知,缺乏对他人行为的理解力,这样的后果就是令农村小学留守儿童陷入了偏差定位的死循环,其性质恶劣性足以毁掉儿童的一生。举个例子说明,在课堂中,教师让留守儿童起来回答问题,留守儿童回答不出来时造成的尴尬会令留守儿童造成这样的认知错误:教师是否故意让自己起来回答以儆效尤。然而我们了解,事实原因并非如此。再转换角度,教师没有让留守儿童起来回答问题时,则会单方面设想:是不是教师不喜欢我?是不是我很笨?云云。这就是自我定位的偏差,这样的思考逻辑贯穿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就近的体现就是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一落千丈,成绩逐显倒数的趋势,学习的状态逐渐下滑。
1.2 性格存在缺陷
性格存在缺陷,有两个极端,其一过分消极,其二过分攻击。过分消极绝大多数与学生的家庭监护有关,由于父母亲在外地打工,两地相隔甚远,于是往往会将孩子寄养在老辈或亲戚那里。这种教育模式最大的缺陷就是监护人并不能承担起教育责任,顶多就是照顾孩子的衣食住行,对教育几乎是一窍不通。且隔代存在代沟,老一辈在农村生活过久,思想难免存在固化,而且老一辈年纪过大,农田家务必然力不从心,是以学生年纪小小就要承担过重的家庭责任,极不利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在亲戚的家庭里,寄住的小孩定是与亲戚的直系小孩待遇不同,就算是亲戚,面对寄住的小孩也难以把控,小孩太调皮,难以说教,小孩太拘束,难以说服,亲戚手足无措时,学生也难免会在此环境下变得消极敏感。过分攻击可以解释为过分消极的保护手段,为了确保自己少受到伤害的一种自我防护机制,只是在这样的防护机制下,学生对问题的看待很透彻,也很消极。在学习上,这样的体现是非常明显的,不少学生会早早给自己下定义,认为自己不是学习的料,不如多干农活来得实在,于是出现了逃课、旷课的现象,与其说道,也是柴米不进,更甚凸显攻击情绪,做出过激行为。
二、改善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2.1 政府加大农村的经济建设,从根源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产生
父母亲外出打工,无非是因为农村穷,家庭收入薄弱,支付不起家庭的日常开销,为了改变这样的现状,而做出的无奈选择。既然父母外出打工的根源在经济,那么就从经济入手,从整体上改善农村的经济。个人的力量是微小的,需要借助政府和村委会的号召力,建设具有价值体现的新农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鼓励中小企业带领村民发展农村的畜牧业、水产业、农业、旅游业等等,将着眼可见的资源牢牢握住,促进中小企业和村民的双赢。当农村的经济条件改善了,村民选择就业的机会多了,背井离乡的概率就会减少了。父母亲不再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儿童的数量就会递减,自然而言,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减少了。
2.2 学校构建和谐的教育风气,让农村留守儿童接受知识的洗礼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个良好的环境风气足够潜移默化一个人将成为怎样的人。学校教育所教育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还有学生的德性与身心。所以,身为小学的教师,当以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考量,重新定义身为教师能给学生带去的帮助。学校的主体成员是学生和教师,那么就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最大化的融合。其体现之处有许多,在学习上,变更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式,改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师循序渐进的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完善自身人格,健全自身思想,拓展自身眼界,并懂得感、懂得悟。很多事物不是浅显不变的,教师需要带领学生懂得这个道理,让学生化解自己的心理问题。
2.3 家长改变固有的教育观念,令农村留守儿童重获父母的关爱
父母的关爱缺失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因素,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因素。提高父母对儿童的责任心和教育能力,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可以结合村委会和学校的力量,共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重获父母的关爱。其一村委会组织家长或临时监护人进行教育培训,可以外聘主治儿童心理健康的心理医生远程讲座,提高家长或临时监护人的教育常识。其二学校可以构建学生与父母的沟通桥梁,让学生与父母多交流,交流学生的学习现状和日常现状,让学生的父母多多参与学生的变化和成长。
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本治本,从源治源,方是治理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良药。对此我们诚挚地期望农村留守儿童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并在未来能成长为家之根本、国之栋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