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加强小学班级管理的途径思考
2019-11-14胡小平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曲濑镇彭家坊小学江西吉安343065
胡小平 江西省吉安市吉州区曲濑镇彭家坊小学 江西吉安 343065
班级是否能够形成和谐、融洽、团结的氛围,班主任班级管理工作影响巨大。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班主任管理工作不再局限于简单的班级管理,其同时需要关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方面,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这就需要小学班主任主动去适应新课程改革发展,深入分析传统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全面围绕小学生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去加强班级管理工作,为小学生未来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一、通过多元措施获取学生信任
只有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获取学生的信任,才能够有效推动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这就需要班主任积极做好以下几点工作,积极获取学生的信任:一方面,班主任应当主动去融入学生。小学生心智发育上不够成熟,本身对教师的依赖性极高,班主任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应当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与爱护,并尝试与朋友的方式与他们相处,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另一方面,坚持宽容对待每一名学生。对小学生,班主任应当给予尽可能多的宽容,能够分清楚学生是初犯还是惯犯,采用宽容的方式进行处理,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错误的地方,去引导他们去进行改正,并尝试放大他们的优点,让他们能够感受到宽容的温暖,内心身处自然更为愿意接受教师。总的来说,班主任应当经常性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尝试以朋友的身份去进行引导,以此来建立亦师亦友的关系,真正获取学生的信任。
二、发挥班干部职能提升管理效率
作为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的左膀右臂,班干部不仅是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方式,同时也是提升班级管理效率的关键途径。这就需要班主任高度重视班干部的作用,尝试针对班干部选拔、管理等进行全面的优化,将班干部的职能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来说,班干部选择并不需要进行过多的限制,而是需要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班级建设的能动性,即班干部选择需要采用民主、自主、自由的选拔方式,通过自荐、推荐、投票等途径,构建良好的选拔氛围。与此同时,为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通过班干部锻炼学生能力,班干部可以采取轮流担任的模式,即定期开展班干部轮值工作,使得每一名学生均能够体验班干部工作,为学生创造展现自身能力的舞台。需要注意的是,在班干部选拔完成之后,班主任则需要向班干部进行适当的放权,能够给予班干部、学生更多的权利,包括班级目标设计、规章制度设计、人际关系协调、班级日常处理以及班级活动组织等诸多活动,均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开展,为学生创造更为广阔的发挥空间。
三、基于家校联动开展协同教育
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仅仅局限于学校显然是不完善的,家庭教育作为至关重要的影响力量,其本身的作用至关重要。对小学班主任来说,应当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致力于调动家长参与学生管理的能动性,基于家校联动共同开展协同教育。根据现实情况来看,班主任应当尝试利用当前高度发达的信息化技术,通过电话、微信等途径与家长之间保持密切的交流沟通,系统了解学生在家庭、学校中的具体情况,尝试在学生管理方面达成一致。与此同时,班主任应当经常性向家长推送学生教育、管理方面的知识内容,以此来提升家长教育水平,保障家庭教育的质量。而教师通过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情况,能够及时针对班级管理方案进行优化调整,使得班级管理更具针对性,进一步提升班级管理的质量。
四、推动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言行
班级管理自然不能够缺乏规章制度的约束,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不仅是开展班级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规范意识的重要途径。对班主任来说,应当充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班级管理需求,建立规范、科学、严谨的规章制度,以此来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具体来说,核心素养在制度管理中的渗透,班级管理制度需要兼具有效性、民主性以及平等性,使其成为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认可且愿意遵守的行为准则。与此同时,为保障每一个学生均愿意自觉遵守班级管理制度,班主任还应当采用民主的方式来制定班级管理制度,在制定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让学生共同参与进来,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的才能、思维,针对班级管理制度当中的细则进行商议,让每一个学生均能够认可班级管理制度。在执行班级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班级管理制度的漏洞,并再一次组织学生去针对漏洞进行弥补,促进班级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在长时间的坚持过程中,自然能够充分发挥班级管理制度的作用,培养学生合规意识,促进学生不断规范自身言行举止。
综上所述,小学班级管理是一项复杂、动态的工程,其必然需要密切跟随学生发展情况、教育改革要求去进行不断的调整优化,才能够有效保障小学班级管理的针对性。对班主任来说,需要意识到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同时尝试去主动迎合这种变化,充分围绕学生实际情况、新课程改革要求,通过多元措施获取学生信任、发挥班干部职能提升管理效率、基于家校联动开展协同教育以及推动制度建设规范学生言行,从而有效保障班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促进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