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用、商”背景下艺术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9-11-13周兴海
摘要:通过“产、学、研、用、商”的合作,企业不仅可以利用高校的科研实力提升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也能为企业培养和储备人才。同时,我国的经济形态已从短缺经济形态向过剩经济形态转变,为与此相适应,人才方面从供给转向需求。
关键词:“产、学、研、用、商” 艺术设计工作室 教学模式
一、依靠“产、学、研、用、商”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现状
艺术设计工作室“产、学、研、用、商”的培养模式多样、灵活,高等学校因此实行因校制宜发展战略,教师对本科生采用该种培养模式作为其教学方法。“贯通式”教学是将科研课题、本科生教学以及就业状况于一体的,全程设计、分段实施、产学结合、贯彻到底的“产、学、研、用、商”联合培养的新方式。加强对本科生两个阶段及理论学习和实践运用的培养,通过双导师制的特点辅助学生更好地实际运用所学知识。政府引导校企互动形成“产、学、研、用、商”模式,使大学与市场形成天然的依存关系,推动建立产学一体化的培训模式。
单一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知识面的扩展是不利的,在科技服务于社会的当下,这种培养模式相对封闭,不利于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不符合开放性知识和信息快速传播的新要求。“产、学、研、用、商”的模式使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标准化、形式化,能够更好地适应不断要求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社会经济市场,实现教育多样化的培养目的,为高层次的社会岗位提供不同价值取向的高层次人才,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创造条件。
“产、学、研、用、商”使大学生的类型和学科领域更加多元与广泛。从大学生的培养类型来看,“产、学、研、用、商”已经扩大了艺术设计培养设计应用型学生的范围,由单一的理论性大学生向各类应用型大学生发展;从学科发展来看,“产、学、研、用、商”模式使大学生向更多教育学科领域方向发展。
二、依靠“产、学、研、用、商”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室评价指标体系
“产、学、研、用、商”大学生培养基地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为全面反映基地建设情况,从学校、市场和培养效果三个方面对各“产、学、研、用、商”培养大学生基地的建设质量提出了完整、系统的评价。
第一,由单一培养模式转向多种培养模式并存 。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我国大学生培养模式开始由单一专业的模式转变为学徒式(主要适用于本科生的培养)、复合式、合作式等多种方式并存的教育方式,使中国高校的教育模式逐渐显现出多样性。总体而言,学徒式、专业式、协作式、教学式四种大学生培养模式在时间上虽然具有前后相繼性,但它们都产生于特定的繁荣历史时期,有政治、经济、文化传统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现实条件,服务于特定的价值目标,都有一定的优缺点。
第二,由单一学术型培养目标转向学术型、应用型并存的培养目标,以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为主,明确大学培养过程中的总体目标。人才方案的培养与人才类型是密不可分的,不同人才具有不同的素质构成结构;不同的应用目的产生不同的培养方式,造就不同的应用型人才。长期以来,中国的高等教育注重理论和科学研究的培养,忽视了市场经济对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重视度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党政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我国大学生教育培养目标较为单一,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多样化的要求。
三、依靠“产、学、研、用、商”模式的艺术设计工作室管理体系
提高质量成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核心理念。随着高校艺术专业学生规模的增长,保障和提高质量成为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管理的中心工作,是实现高校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校艺术专业学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为适应高校发展方式的转变而逐步建立健全,其核心理念是在高校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支撑下,按照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在探索大学生教育规律的基础上不断总结、提炼、升华而成的。
第一,在探讨与分析国内外多种运用“产、学、研、用、商”模式培养大学生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研究内涵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地区现行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具体研究项目行政管理体制(各级各类组织机构)、项目执行运转机制 (各级各类规章制度)、促进成果产生的机制(各种奖惩机制、协议)、项目成果评价机制(验收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等,为“产、学、研、用、商”模式培养大学生设计工作的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优化提供依据。
第二,初步建立“产、学、研、用、商”设计工作室培养基地的信息管理系统,使教育主管部门及学校便于精细化管理,能够随时查询、跟踪“产、学、研、用、商” 培养的学校、导师、学生、学科专业等基地建设部分发展变化的相关信息,并进行相应权限的操作。“产、学、研、用、商”分别从政府、高校、企业、中介机构、导师和学生等角度,阐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产、学、研、用、商”培养设计工作室的对策和建议,针对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求提出培养学生的优化模式,构建适合实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三,“产、学、研、用、商”设计工作室在教育过程中要克服教育的消极因素,保留在传统教育过程中的积极的因素,吸取时代精神,使设计的发展适应时代的进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也在逐渐模糊,要想寻求和保持自身的本色和特点,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有所改变,设计本身的形式在新时代下已经有了许多的新发展,但是其内在的精髓仍代表着传统的应用精神。总之,设计的发展需要借助数字艺术平台让世界更加了解我们,而现代化数字艺术的发展也需要设计文化的指引。因此,未来的设计教育应加强研究对“产、学、研、用、商”的设计应用,探索出一条“产、学、研、用、商”与设计艺术相结合的新途径。中国设计发展的关键就是要使“产、学、研、用、商”的艺术形式传播出去,只有这样,设计艺术的发展才会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在世界文化领域中更具有竞争力。
四、结语
“产、学、研、用、商”设计工作室培养基地的建设涉及诸多学科领域,对社会、经济和文化都有许多有利方面。同时,为加快创新型高校在新时代的发展,推进“产、学、研、用、商”的合作,需要多个学科和多个部门在创新方式上共同努力,不断推进和加强人才培养方案、学科协调、目标制定等因素之间的联系,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科技资源,深化加强和促进有关部门与“产、学、研、用、商”的有机结合。
参考文献:
[1]王渭兵,罗钢.高职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商,2013(20).
[2]陈文福.艺术设计专业“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2019(09).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陶设院发[2019]5号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周兴海,男,硕士研究生,广西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责任编辑 葛星星)